烯钛助燃减排器及烯钛助燃节能减排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60566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8: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烯钛助燃减排器及烯钛助燃节能减排系统,其包括:包括涡扇圈、设于涡扇圈内的多个涡扇叶以及设于涡扇圈外的多个弹簧片,其中,各涡扇叶由涡扇圈的中心延伸至涡扇圈内周面,各弹簧片一端连接于所述涡扇圈的外周面,另一端呈锯齿状,用于卡设于空气胶管内壁。还包括:涡扇装置表面烯钛催化触媒材料层及PAO合成润滑系统。借此,可以使附有能量的活性空气进入车辆引擎室更充分雾化汽油分子,并在火花塞放电瞬间形成局部离子放电晕,使得燃油燃烧更充分,且高性能PAO合成润滑油减小发动机摩擦阻力并减少磨损。

ENTITANIUM COMBUSTION REDUCER AND ENERGY SAVING AND REDUCTION SYSTEM WITH ENTITANIUM COMBUSTION REDUC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烯钛助燃减排器及烯钛助燃节能减排系统
本技术涉及车辆节能减排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烯钛助燃减排器及烯钛助燃节能减排系统。
技术介绍
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3.1亿量,在新能源汽车续航未成熟之前,汽油车和柴油车每天发动机燃烧产生的尾气排放大量的碳、氮、硫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化合物等多种大气污染物,使汽车成为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户,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各城市燃油机动车节能减排是现阶段我国确定的一项艰巨治理任务。国内外现有燃油机动车在发动机前、后放置节能减排技术有很多中,前置节能减排技术以节油为主,后置减排技术多以净化为主,且大部分技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改变汽车原有结构,而且节油和减少尾气排放效果不够理想。目前,不改变汽车原有结构的节能技术有:在进气管中置入不锈钢材质与有机材料的环形导流装置、黑色蜂窝状铈能量助燃器、环状涡轮等。但随着汽车工业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采用单一技术或简单技术组合以及现有技术方法已难以达到既不改变汽车原有结构又能实现节油和减少尾气排放效果的技术指标。本专利技术人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将以上两种方法有机结合,使汽车发动机的燃烧比率提高、燃烧效能提升再配合优异的机械润滑,从而使汽车达到提升动力、减少燃油使用、大幅降低尾气污染物排放、减少发动机积碳和机械磨损、延长发动机及三元催化器使用寿命等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烯钛助燃减排器,其包括:涡扇圈、设于涡扇圈内的多个涡扇叶以及设于涡扇圈外的多个弹簧片,其中,各涡扇叶由涡扇圈的中心延伸至涡扇圈内周面,各弹簧片一端连接于所述涡扇圈的外周面,另一端呈锯齿状,用于卡设于空气胶管内壁。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涡扇叶靠近涡扇圈的内侧的一端固定连接。进一步地,各涡扇叶所在平面,与各涡扇叶与涡扇圈相交处涡扇圈的切面呈一定夹角,且各涡扇叶所对应的该夹角方向及夹角大小相同。进一步地,各涡扇叶对应的相同位置设有同向凸起的凸肋。进一步地,各涡扇叶的径长由涡扇圈中心点至涡扇圈内周面呈先递增至预定长度,后保持不变的趋势,且最大径长与涡扇圈等宽。进一步地,各弹簧片所在平面,与各弹簧片与涡扇圈相交处涡扇圈的切面相平行。进一步地,各弹簧片及各涡扇叶上均设有孔。进一步地,所述烯钛助燃减排器采用不锈钢石墨烯材料作为催化剂载体,并于该石墨烯材料表面涂覆有纳米级蜂窝状微结构氧化钛触媒。发动机气缸高温热辐射沿进气通道投射到烯钛助燃减排器外凸面,由其表面钛蜂窝状结构涂层所吸收,然后热传导到减排器的内凹面钛蜂窝状结构涂层,经黑体蜂窝状聚焦形成高能辐射源加热进气管中空气,使其赋予能量进入发动机气缸内,提高发动机燃烧效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烯钛助燃节能减排系统,其包括烯钛助燃减排器,其选自上述烯钛助燃减排器,并设置于连接汽车空气滤清器与发动机节气门之间的空气胶管中;润滑系统,其采用PAO合成润滑油,用于抑制积碳和油泥的形成并减少发动机工作时的磨损;其中,PAO合成润滑油包含12%的P6660、6%的3970、75%的PAO5以及7%的SV261,其中,P6660为高级汽油机油复合剂,3970为酯类油,PAO为第四类基础油,PAO5为低粘度第四类基础油,SV261为粘度指数改进剂。进一步地,所述烯钛助燃减排器设置于距发动机节气门5-10cm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采用高性能PAO合成润滑油与烯钛助燃减排器二者配合作用,提高了进气质量,也提高了润滑质量,双管齐下达到节能减排的最佳效果,使汽车的燃烧比率提高、燃烧效能提升,减少发动机积碳等效果,可增强汽车动力15%以上,提升驾驶的舒适感,节省燃油10%以上,降低有害尾气排放80%以上。可以延长三元催化器的使用寿命,并且废机油的生物降解可达到45%以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烯钛助燃减排器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烯钛助燃减排器使用的方法流程图;图3为本技术的烯钛助燃减排器的安装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烯钛助燃减排器101涡扇圈102涡扇叶1021孔1022凸肋103弹簧片1031孔200PAO合成润滑油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产生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针对空气含氧量低,汽油提炼纯度不够及发动机润滑油性能不足的缺陷,采用多项关键技术有机结合,设计出最优节能系统及节能方法,本技术的技术围绕发动机为中心,在车辆进气管内安装多技术叠加的助燃装置,并与高性能PAO合成润滑油有机结合,前段通过助燃装置增强气压、增强进氧量、提高进气质量,从而实现燃料充分燃烧而节油,降低尾气排放而环保,还能延长三元催化器的使用寿命;中段通过PAO合成润滑油全面提供发动机凸轮轴、曲轴、缸套与活塞环等摩擦部位的优异润滑,减小摩擦阻力,增强动力,抑制油泥和积碳形成,减少机械磨损,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和换油周期,从而提供一体化实现汽油车综合解决节能减排的新技术。请参照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烯钛助燃减排器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烯钛助燃节能减排系统,其包括:烯钛助燃减排器100,其设置于连接汽车空气滤清器与发动机节气门之间的空气胶管中,采用石墨烯材料作为催化剂载体,涡扇形状的不锈钢基体石墨烯材料表面上还涂覆有纳米级蜂窝状微结构氧化钛触媒,用于将空气中的分子瞬间激活并离子化;PAO合成润滑油200,其循环流动于发动机的机械摩擦表面,用于减小发动机工作时的摩擦力,并运行于整个发动机润滑系统,所述润滑系统采用PAO合成润滑油,用于抑制积碳和油泥的形成并减少发动机工作时的磨损,其中,PAO合成润滑油包含12%的P6660、6%的3970、75%的PAO5以及7%的SV261,其中,P6660为高级汽油机油复合剂,3970为酯类油,PAO为第四类基础油,PAO5为低粘度第四类基础油,SV261为粘度指数改进剂;其中,所述烯钛助燃减排器100采用多技术叠加而成,具体采用催化技术和聚能技术。本技术的烯钛助燃减排器100采用石墨烯材料作为催化剂,并且,涡扇形状的不锈钢基体石墨烯材料表面上还涂覆有纳米级蜂窝状微结构氧化钛触媒,其目的是为了将空气中分子瞬间激活并离子化,使附有能量活性的空气进入车辆引擎室更充分地雾化汽油分子,并在火花塞放电瞬间形成局部等离子放电晕,使得燃油燃烧更充分。所述烯钛助燃减排器100包括有涡扇圈101、均匀设于所述涡扇圈101内的多个涡扇叶102及均匀设于涡扇圈101外的多个弹簧片103;其中,各涡扇叶102由涡扇圈101的中心延伸至涡扇圈101内周面,较佳的,相邻的两个涡扇叶102靠近涡扇圈101的内侧的一端固定连接;也即,本技术所提供的涡扇圈101摒弃了现有的涡扇圈101环设两个圆圈的结构,涡扇叶102的内侧端直接在涡扇圈101的中心连接固定,保证了空气气流更高效、更均匀地通过;各涡扇叶102所在平面,与各涡扇叶102与涡扇圈101相交处涡扇圈101的切面呈一定夹角,且各涡扇叶102所对应的该夹角方向及角度大小相同,各涡扇叶102对应的相同位置设有同向凸起的凸肋1022;且各涡扇叶102上设置有多个孔1021,设置这些孔1021一方面是为了使通过烯钛助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烯钛助燃减排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涡扇圈、设于涡扇圈内的多个涡扇叶以及设于涡扇圈外的多个弹簧片,其中,各涡扇叶由涡扇圈的中心延伸至涡扇圈内周面,各弹簧片一端连接于所述涡扇圈的外周面,另一端呈锯齿状,用于卡设于空气胶管内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烯钛助燃减排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涡扇圈、设于涡扇圈内的多个涡扇叶以及设于涡扇圈外的多个弹簧片,其中,各涡扇叶由涡扇圈的中心延伸至涡扇圈内周面,各弹簧片一端连接于所述涡扇圈的外周面,另一端呈锯齿状,用于卡设于空气胶管内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烯钛助燃减排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涡扇叶靠近涡扇圈的内侧的一端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烯钛助燃减排器,其特征在于:各涡扇叶所在平面,与各涡扇叶与涡扇圈相交处涡扇圈的切面呈一定夹角,且各涡扇叶所对应的该夹角方向及夹角大小相同。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烯钛助燃减排器,其特征在于:各涡扇叶对应的相同位置设有同向凸起的凸肋。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烯钛助燃减排器,其特征在于:各涡扇叶的径长由涡扇圈中心点至涡扇圈内周面呈先递增至预定长度,后保持不变的趋势,且最大径长与涡扇圈等宽。6.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尔皓孙兵谷励陈伟郭敏
申请(专利权)人:烯钛北京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