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孔装置、微孔集流体箔及其制备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9096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4: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成孔装置、微孔集流体箔及其制备方法,该成孔装置包括第一辊筒组,第一辊筒组包括第一辊筒及第二辊筒。第一辊筒设有第一凸柱,第一凸柱的端面设有凸部,凸部与第一凸柱的边缘具有间隔,以使第一凸柱的边缘与凸部之间形成第一压持部;第二辊筒与第一辊筒相对设置,第二辊筒设有第二凸柱,第二凸柱的端面设有能够容纳凸部的凹部,凹部的上沿与第二凸柱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二压持部;第二压持部与第一压持部能够相互压合。上述成孔装置可对铝箔、铜箔等各种集流体箔及其他需打孔工件进行打孔加工。采用该成孔装置形成的贯穿孔的孔径周围两面均无毛刺,打孔更加平滑。

Pore-forming device, microporous collector foil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孔装置、微孔集流体箔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成孔装置、微孔集流体箔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成孔装置是用于成孔的装置,其应用广泛,其在电池领域
也广泛用于制备微孔集流体。现有的微孔集流体打孔方式有化学腐蚀打孔、电流腐蚀打孔、激光打孔、机械加工打孔等。其中化学腐蚀打孔、电流腐蚀打孔的打孔效率慢,成孔控制困难,且成孔区域被腐蚀集流体回收的难度大。激光打孔的成本过高。而机械打孔的方式具有打孔效率快,成孔控制稳定,加工成本低等优点。然而目前的打孔方式采用冲击头直接对集流体冲压成孔,容易造成集流体的孔背面有毛刺的问题,无法形成孔径周围两面均无毛刺的贯穿孔。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打孔的平滑性、使得所打孔的孔径周围两面均无毛刺的成孔装置。一种成孔装置,包括第一辊筒组;所述第一辊筒组包括:第一辊筒,设有第一凸柱,所述第一凸柱的端面设有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第一凸柱的边缘具有间隔,以使所述第一凸柱的边缘与所述凸部之间形成第一压持部;第二辊筒,与所述第一辊筒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辊筒设有第二凸柱,所述第二凸柱的端面设有能够容纳所述凸部的凹部,所述凹部的上沿与所述第二凸柱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二压持部;所述第二压持部与所述第一压持部能够相互压合。上述成孔装置可对铝箔、铜箔等各种集流体箔及其他需打孔工件进行打孔加工。工作时,将集流体箔及其他需打孔工件放置于第一辊筒和第二辊筒之间,设置在第一辊筒上的第一凸柱和设置在第二辊筒上的第二凸柱相互配合,在凸部与凹部配合的过程中,凸部作用于集流体箔上,促使集流体箔对应凸部的位置形成孔,与此同时通过第二压持部与第一压持部相互压合,最终通过两个方向压持促使位于第一辊筒和第二辊筒之间的集流体箔形成贯穿孔。相比于目前采用冲击头直接对集流体冲压成孔的打孔方式,采用该成孔装置形成的贯穿孔的孔径周围两面均无毛刺,也就是说没有多余的毛刺残留在集流体箔上,集流体箔上对应凸部的区域已从原来的集流体箔上脱离,如此不仅实现了集流体箔的打孔且还真正有效地降低了集流体箔的重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部的高度小于所述凹部的深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部呈半球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均呈半球状;所述凸部对应的球半径大于所述凹部对应的球半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辊筒还设有第三凸柱,所述第二辊筒还设有第四凸柱,所述第三凸柱和所述第四凸柱的端面均为平面;且所述第三凸柱和所述第四凸柱能够相互压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孔装置还包括第二辊筒组,所述第二辊筒组包括第三辊筒和第四辊筒,所述第三辊筒设有第三凸柱,所述第四辊筒还设有第四凸柱,所述第三凸柱和所述第四凸柱的端面均为平面;且所述第三凸柱和所述第四凸柱能够相互压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三凸柱和所述第四凸柱的高度之和小于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凸柱和所述第二凸柱的高度之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持部和所述第二压持部为环状,所述第一压持部和所述第二压持部的环宽相等。还有必要提供一种微孔集流体箔的制备方法,采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成孔装置对集流体箔打孔制得。还有必要提供一种微孔集流体箔,采用上述微孔集流体箔的制备方法制得。附图说明图1为一实施例的成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成孔装置的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第一凸柱和凸部的仰视图;图4为图2所示的第二凸柱的俯视图;图5为实施例1制得的微孔铝箔的电子照片;图6为实施例1和对比例1制得的电芯的循环性能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并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成孔装置10。该成孔装置10至少包括第一辊筒组100。可理解,该成孔装置10还可包括第二辊筒组200、放料辊300和收料辊400。其中,第一辊筒组100包括第一辊筒110及第二辊筒120。请参阅图1及图2,第一辊筒110设有第一凸柱111。第一凸柱111的端面设有凸部112,凸部112与第一凸柱111的边缘具有间隔,以使第一凸柱111的边缘与凸部112之间形成第一压持部113。请参阅图1及图2,第二辊筒120与第一辊筒110相对设置。第二辊筒120设有第二凸柱121,第二凸柱121的端面设有能够容纳凸部112的凹部122,凹部122的上沿与第二凸柱121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二压持部123。第二压持部123与第一压持部113能够相互压合。上述成孔装置10可对铝箔、铜箔等各种集流体箔20及其他需打孔工件进行打孔加工。工作时,将集流体箔20及其他需打孔工件放置于第一辊筒110和第二辊筒120之间,设置在第一辊筒110上的第一凸柱111和设置在第二辊筒120上的第二凸柱121相互配合,在凸部112与凹部122配合的过程中,凸部112作用于集流体箔20上,促使集流体箔20对应凸部112的位置形成孔,与此同时通过第二压持部123与第一压持部113相互压合,最终通过两个方向压持促使位于第一辊筒110和第二辊筒120之间的集流体箔20形成贯穿孔。相比于目前采用冲击头直接对集流体冲压成孔的打孔方式,采用该成孔装置10形成的贯穿孔的孔径周围两面均无毛刺,即没有多余的毛刺残留在集流体箔20上,集流体箔20上对应凸部112的区域已从原来的集流体箔20上脱离,如此不仅实现了集流体箔20的打孔且还真正有效地降低了集流体箔20的重量。该成孔装置10相较于常规的化学腐蚀以及激光成孔,制作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铝箔回收效率高。将上述成孔装置10打孔形成的微孔集流体箔20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时,较常规没有打孔的集流体箔20,在同等厚度的前提下减少了集流体的体积占比及质量,可便于增加正极活性物质的涂覆量,进而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且,该微孔集流体增加了电解液存储空间,提高了正极极片的保液性能;此外,增大了正极材料层与正极集流体铝箔的接触面积和粘附力,增大活性物质与铝箔接触的比表面,降低了正极活性材料与正极集流体铝箔的接触内阻,从而提升电池倍率性能。可理解,第一压持部113和第二压持部123的形状为环状。具体地,第一压持部113和第二压持部123的宽度(即环宽)相等。请参照图3和图4,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柱111和第二凸柱121的形状为圆柱形,可理解,第一凸柱111和第二凸柱121的形状不限于此,还可以方柱形等等。请继续参照图1及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凸部112的外径和凹部122的内径相等,如此能够使集流体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成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辊筒组;所述第一辊筒组包括:第一辊筒,设有第一凸柱,所述第一凸柱的端面设有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第一凸柱的边缘具有间隔,以使所述第一凸柱的边缘与所述凸部之间形成第一压持部;第二辊筒,与所述第一辊筒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辊筒设有第二凸柱,所述第二凸柱的端面设有能够容纳所述凸部的凹部,所述凹部的上沿与所述第二凸柱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二压持部;所述第二压持部与所述第一压持部能够相互压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成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辊筒组;所述第一辊筒组包括:第一辊筒,设有第一凸柱,所述第一凸柱的端面设有凸部,所述凸部与所述第一凸柱的边缘具有间隔,以使所述第一凸柱的边缘与所述凸部之间形成第一压持部;第二辊筒,与所述第一辊筒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辊筒设有第二凸柱,所述第二凸柱的端面设有能够容纳所述凸部的凹部,所述凹部的上沿与所述第二凸柱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二压持部;所述第二压持部与所述第一压持部能够相互压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的高度小于所述凹部的深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呈半球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均呈半球状;所述凸部对应的球半径大于所述凹部对应的球半径。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辊筒还设有第三凸柱,所述第二辊筒还设有第四凸柱,所述第三凸柱和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洋陈小平梁凯
申请(专利权)人: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