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搅拌刀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8744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搅拌刀组件,包括与电动元件联接的轴体,与轴体轴接的刀具组件,所述刀具组件包括与轴体轴接的轴套,位于轴套周侧的主刀头,以及位于轴套端部朝向所述主刀头方向的次刀头,所述次刀头的首端由轴套端部延伸,所述次刀头的尾端位于所述主刀头径向方向的下方区域,所述次刀头的首端与次刀头的尾端呈弧形连接,所述弧形、轴套以及主刀头的下部形成微压搅拌区域;沿所述弧形方向,从次刀头的首端至次刀头的尾端,所述次刀头的厚度逐渐增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利用微压实现破碎、破碎效果好、底部食材可破碎的特点。

A Kind of Mixing Tool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搅拌刀组件
本技术属于厨房烹饪用辅助设备
,更进一步涉及一种搅拌刀组件。
技术介绍
打豆浆、磨干粉、榨果汁、打肉馅、刨冰等多种厨房用设备中,均需要采用搅拌刀组进行搅拌。现有技术中的搅拌组件,故搅拌刀组的搅拌质量以及搅拌速度直接决定了这些厨房用具的效果,影响食材的口感。现有的搅拌刀组,其设置多个刀头时,刀头之间形成一个或多个搅拌层,且大多数增加刀头的目的是,从刀头数量上实现搅拌刀的多次搅拌,而不是从刀组分布上。且搅拌中搅拌朝向一样,同时搅拌过程中,食材受力的方向一样,要么一起朝上,要么一起朝下,没有压力,搅拌效果不加,需要多次打碎。同时,现有技术中,底部的食材,由于受力原因,不易破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微压实现破碎、破碎效果好、底部食材可破碎的搅拌刀组件。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搅拌刀组件,包括与电动元件联接的轴体,与轴体轴接的刀具组件,所述刀具组件包括与轴体轴接的轴套,位于轴套周侧的主刀头,以及位于轴套端部朝向所述主刀头方向的次刀头,所述次刀头的首端由轴套端部延伸,所述次刀头的尾端位于所述主刀头径向方向的下方区域,所述次刀头的首端与次刀头的尾端呈弧形连接,所述弧形、轴套以及主刀头的下部形成微压搅拌区域;沿所述弧形方向,从次刀头的首端至次刀头的尾端,所述次刀头的厚度逐渐增加。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次刀头的上表面与主刀头的下表面留有1-5mm间隙。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微压搅拌区域包括位于上部的第一搅拌区域和位于下部的第二搅拌区域,所述第二搅拌区域的压力大于第一搅拌区域的压力。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次刀头的首端与次刀头的尾端两点的延长线与轴套的延长线形成锐角,且锐角的度数为1-30°。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次刀头的尾端距离所述轴套的底端距离为10-30mm。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刀具组件采用钛材料制备而成。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次刀头的首端与次刀头的尾端呈弧形连接,所述弧形形成引导区域,“引导区域”的设置能将位于搅拌刀组件下部的食材在搅拌打碎过程中进行引导,集中于主刀头形成的搅拌区域内,实现充分搅拌。本技术中,次刀头对食材进行一次打碎搅拌,次刀头在打碎的同时形成朝上的运动力,主刀头进行二次打碎搅拌,二次打碎的同时形成朝下的运动力,充分利用两个刀头,打碎效率明显提升,具体是朝上、朝下的运动力叠加,一定程度能形成微压效果,进行压力挤压。本技术,将主刀头与次刀头的距离设置较小,保证工程过程中,食材必须穿越次刀头构成的一次搅拌区域内,然后进入微压搅拌区域,压力陡增,打碎效果更好。本技术中,将次刀头的首端至次刀头的尾端,厚度逐渐增加。即底部的次刀头厚度最小,切割力更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搅拌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1、轴体;2、轴套;3、主刀头;4、次刀头;5、弧形;6、微压搅拌区域;601、第一搅拌区域;602、第二搅拌区域。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实施例1参照附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改进型搅拌刀组件,包括与电动元件联接的轴体1,与轴体1轴接的刀具组件,具体地,刀具组件又包括与轴体1轴接的轴套2、主刀头3与次刀头4,其中主刀头3位于轴套2周侧的主刀头3,次刀头4位于轴套2端部朝向主刀头3方向,同时次刀头4的尾端位于所述主刀头3径向方向的下方区域,由于刀具组件中包括两层刀头,搅拌进行两次,打碎搅拌好。本实施例中,所述次刀头4的首端与次刀头4的尾端呈弧形5连接,所述弧形5、轴套2以及主刀头3的下部形成微压搅拌区域6;沿所述弧形5方向,从次刀头4的首端至次刀头4的尾端,所述次刀头4的厚度逐渐增加。本实施例中,次刀头4的首端与次刀头4的尾端呈弧形5连接,所述弧形5形成引导区域,在“引导区域”的作用下,位于搅拌刀组件下部的食材在搅拌打碎过程中经过其引导,可以将食材集中于主刀头3形成的搅拌区域内,实现充分搅拌。本实施例中,底部的食材经过次刀头4进行一次打碎搅拌,次刀头4在打碎的同时形成朝上的运动力;经过次刀头4的食材然后经过主刀头3进行二次打碎搅拌,主刀头3在打碎的同时形成朝下的运动力;本实施例充分利用两个刀头,打碎效率明显提升,本实施例中,次刀头4和主刀头3产生朝上、朝下的运动力叠加,一定程度能形成微压效果,方便对底部的食材进行压力挤压。本实施例中,将次刀头4沿弧形5方向的厚度进行了逐步的改变,即靠近底部食材处的次刀头4厚度最小,其切割力最佳,方便对底部的食材进行切割,避免底部某些食材无法被搅拌上去,无法实现破碎。实施例2参照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在次刀头4的上表面与主刀头3的下表面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间隙的宽度为1-5mm。关于次刀头4和主刀头3之间的距离,如果距离较小,保证工程过程中,食材必须穿越次刀头4构成的一次搅拌区域内,然后进入微压搅拌区域,压力陡增,打碎效果更好。本实施例中,所述刀具组件采用钛材料制备而成。钛材料硬度好,切割效率高。实施例3参照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作为实施例1的进一步扩展说明,其中,微压搅拌区域6包括位于上部的第一搅拌区域601和位于下部的第二搅拌区602,即将第一搅拌区域601和第二搅拌区域602设置不同的宽度,形成不同大小的间隙,具体地,所述第二搅拌区域602的压力大于第一搅拌区域601的压力。由于压力不同,底部食材经过搅拌区时,由于压力作用,其碰撞等活动会更加频繁,碰撞使得食材容易破裂,为破碎食材做了准备。实施例4参照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次刀头4的首端与次刀头4的尾端两点的延长线与轴套2的延长线形成锐角A,且锐角A的度数为1-30°。通过设定锐角A,使用中,锐角度数小,坡度陡峭,次刀头4更容易实现食材向上引导,底部食材更容易进入主刀头3以及搅拌区域内,实现搅拌破碎。本实施例中,所述次刀头4的尾端距离所述轴套2的底端距离为10-30mm。当两者之间距离小于10mm,工艺难加工,弧形必须做的非常陡峭,没有启动引导作用;大于30mm,距离过长,比例与引导地很好实现,不能体现一次搅拌和二次搅拌的有效利用。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得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得方向和正常使用状态下的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致得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搅拌刀组件,包括与电动元件联接的轴体(1),与轴体(1)轴接的刀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具组件包括与轴体(1)轴接的轴套(2),位于轴套(2)周侧的主刀头(3),以及位于轴套(2)端部朝向所述主刀头(3)方向的次刀头(4),所述次刀头(4)的首端由轴套(2)端部延伸,所述次刀头(4)的尾端位于所述主刀头(3)径向方向的下方区域,所述次刀头(4)的首端与次刀头(4)的尾端呈弧形(5)连接,所述弧形(5)、轴套(2)以及主刀头(3)的下部形成微压搅拌区域(6);沿所述弧形(5)方向,从次刀头(4)的首端至次刀头(4)的尾端,所述次刀头(4)的厚度逐渐增加;所述次刀头(4)的上表面与主刀头(3)的下表面留有1‑5mm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搅拌刀组件,包括与电动元件联接的轴体(1),与轴体(1)轴接的刀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具组件包括与轴体(1)轴接的轴套(2),位于轴套(2)周侧的主刀头(3),以及位于轴套(2)端部朝向所述主刀头(3)方向的次刀头(4),所述次刀头(4)的首端由轴套(2)端部延伸,所述次刀头(4)的尾端位于所述主刀头(3)径向方向的下方区域,所述次刀头(4)的首端与次刀头(4)的尾端呈弧形(5)连接,所述弧形(5)、轴套(2)以及主刀头(3)的下部形成微压搅拌区域(6);沿所述弧形(5)方向,从次刀头(4)的首端至次刀头(4)的尾端,所述次刀头(4)的厚度逐渐增加;所述次刀头(4)的上表面与主刀头(3)的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怀智郭磊鲁毅王朝锋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庄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