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廖钲达专利>正文

用于发热装置的隔热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8595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3:05
一种隔热结构,系设置于一发热装置的一腔体外。该隔热结构由内而外包含有一导热层、一蓄热层与一反射层。该导热层用以将该腔体热能传导至该蓄热层;该蓄热层用以储存热能;该反射层用以将辐射热再腔体的方向反射。藉此。可以有效保持腔体温度,减少腔体中热源之热能的损耗。

Insulation structure for hea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发热装置的隔热结构
本专利技术系与发热装置的隔热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多层的隔热结构。
技术介绍
习知的发热装置包含有一腔体,腔体的内部设置有热源,热源所散发出的热能将会由腔体的壁面传导而出,进而散出于外,导致热能的损耗。若人员不慎碰触了腔体的外表面,可能会有烫伤的疑虑。为了减少热能的损耗,亦有一种改良的发热装置,其系于腔体外再设置有一外壳,外壳与腔体之间具有间隔,藉以隔离腔体传导而出的热能,以及降低发热装置外表的温度。然而,热能的传递除了传导之外,尚有对流及辐射两种。上述改良的发热装置虽可隔离由腔体散出的传导热,但由腔体散出的对流热及辐射热仍会传递至外部。是以,习用发热装置仍无法有效地达到减少热源的热能损耗之效果,尚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热结构,可有效地减少腔体中热源的热能之损耗。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隔热结构,系设置于一发热装置的一腔体外,该腔体内部具有一热源,该隔热结构包含有一导热层、一蓄热层与一反射层,其中,该导热层设置于该腔体外;该蓄热层位于该导热层外且接触该导热层;其中,该导热层用以将该腔体热能传导至该蓄热层;该反射层位于该蓄热层外,且该反射层具有一热反射面,该热反射面朝向该蓄热层。本专利技术之效果在于,热源的热能经由腔体外时,可以由导热层吸收,并储存于蓄热层,以保持腔体温度。并且反射层可以将辐射热往蓄热层及腔体的方向反射,减少热能散失。本专利技术之隔热结构所应用的发热装置可以是烤炉、烤箱、烘培设备、加热设备、保温设备等,热源可以是电热式加热器、燃烧器、或者是需要保温的物品或食材。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之窑烤炉的立体图。图2为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窑烤炉分解图。图3为上述较佳实施例之门板立体图。图4为上述较佳实施例之腔体立体图。图5为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窑烤炉剖视图。图6为上述较佳实施例之隔热结构示意图。图7为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窑烤炉局部剖视图。图8为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燃烧装置立体图。图9为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燃烧装置分解图。图10为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窑烤炉炉腔内部加热之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之燃烧装置立体图。图12为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燃烧装置局部立体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之窑烤炉的立体图,图中省略隔热结构与导热结构。图14为上述较佳实施例之窑烤炉剖视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第四较佳实施例之窑烤炉的示意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第五较佳实施例之窑烤炉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后。请参图1至图10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之窑烤炉100,包含一炉体10、一外壳36、一门板38及一以燃烧装置40为例的热源,其中:该炉体10具有一炉腔12及一入口14,该炉腔12具有一前段122与一后段124,该前段122与该入口14相通,该前段122之顶部的壁面系朝该入口14的方向向下倾斜;该后段124远离该入口14,且该炉腔12的后段124具有一内壁124a面对该入口14,该后段124之顶部的壁面系朝背离该内壁124a的方向向上倾斜。该炉腔12另具有一中段126,位于该前段122与该后段124之间。该中段126之顶部的壁面高于该前段122与该后段124,且该中段126的顶部与底部之间最大的距离L于沿着该前段122往该后段124的方向上为相同(图5参照),亦即该中段126的顶部与底部之间最大的距离L由前往后为等高。该后段124之顶部的壁面系由该中段126往背离该入口14的方向向下倾斜。本实施例中,该炉体10包括一腔体16、一导气结构18、一蓄热件22与一隔热结构24以及一底座28,其中,该腔体16大致呈拱形,腔体16由以不锈钢为例的金属所制成,其前端呈开放状具有该入口14,后端呈封闭状具有该内壁124a,腔体16内部形成该炉腔12。该腔体16设置于该底座28上,腔体16包括一主体162、一第一斜板164与一第二斜板166,主体162顶部具有一中段部位162a,该第一斜板164与第二斜板166分别结合于该中段部位162a的前侧与后侧,该第一斜板164所对应之区域为炉腔12的前段122,该中段部位162a所对应的区域为炉腔12的中段126,该第二斜板166所对应之区域为炉腔12的后段124。该第一斜板164的内表面构成该前段122的顶部壁面,该第二斜板166的内表面构成该后段124的顶部壁面。该腔体16的第一斜板164具有一出气口164a与该入口14相通,该出气口164a位于该炉腔12的前段122之顶部与该入口14之间。该导气结构18设置在该腔体16于该炉腔12的前段122的上方且与该出气口164a相通。本实施例中,该导气结构18包括一导引板182与一盖板184,该导引板182结合于该第一斜板164,且与该第一斜板164夹一小于90度的夹角,该盖板184呈弧状且该盖板184的两侧结合于该腔体16,盖板184的内侧面与该导引板182的周缘结合,盖板184、导引板182及第一斜板164之间形成一空间S1,用以容纳该蓄热件22。一排气管20结合于该盖板184且位于该导气结构18上方,该导引板系由该出气口164a往背离该入口14的方向向上倾斜,且该导气结构18的导引板182至该排气管20形成一排气通道E。该蓄热件22覆盖在第一斜板164上(即该腔体16外部对应该炉腔12的前段122之顶部的位置)且至少一部分位于该空间S1中并接触该导气结构18。本实施例中,蓄热件22的一部分位于该空间S1中,另一部分位突伸于空间S1之外,且导气结构18接触导引板182的外表面。该蓄热件22的热导系数不小于0.7W/(mK),且储热密度不小于1KJ/m3K为佳,本实施例中,热导系数为0.8~0.93W/(mK),储热密度为1.4KJ/m3K。该蓄热件22包括多个堆积的颗粒(例如砂粒、石粒),颗粒之间为空气,藉由该空间S1的限制,可避免颗粒滑落。此外,该隔热结构24覆盖在该腔体16对应该后段124与该中段126的外部且位于该蓄热件22的外围,隔热结构24的保温效果优于蓄热件22,使炉腔12的该中段126的温度高于该前段122的温度,以增加热对流效果。实务上,亦可不设置蓄热件22,而以隔热结构24延伸至覆盖在原来该蓄热件22之位置。请配合图6,该隔热结构24由外至内包含一第一反射层241、一阻隔层242、一保温层243、一第二反射层244、一蓄热层245、与一导热层246。导热层246的热导系数高于蓄热层245,导热层246的作用在于将腔体16的一部分的热能快速吸收,以传导至蓄热层245,使热能储存在蓄热层245中。该导热层246的热导系数为该蓄热层245的热导系数之四倍以上,该导热层246的热导系数以不小于35W/(mK)为佳,较佳者,该导热层246的热导系数为40W/(mK)以上,本实施例中,导热层246的热导系数介于40.096~46.285W/(mK)。该蓄热层245的热导系数以不大于8.5W/(mK)为佳,较佳者,该蓄热层245的热导系数为8.3W/(mK)以下,本实施例中,蓄热层245的热导系数介于1.689~8.203W/(mK)。第二反射层244包括金属的一第二热反射面244a,该第二热反射面244a朝向该蓄热层245及腔体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发热装置的隔热结构,系设置于该发热装置的一腔体外,该腔体内部具有一热源,该隔热结构包含:一导热层,设置于该腔体外;一蓄热层,位于该导热层外且接触该导热层;其中,该导热层用以将该腔体热能传导至该蓄热层;以及一反射层,位于该蓄热层外,且该反射层具有一热反射面,该热反射面朝向该蓄热层。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27 TW 1061458551.一种用于发热装置的隔热结构,系设置于该发热装置的一腔体外,该腔体内部具有一热源,该隔热结构包含:一导热层,设置于该腔体外;一蓄热层,位于该导热层外且接触该导热层;其中,该导热层用以将该腔体热能传导至该蓄热层;以及一反射层,位于该蓄热层外,且该反射层具有一热反射面,该热反射面朝向该蓄热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发热装置的隔热结构,其中该导热层的热导系数大于该蓄热层的热导系数。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发热装置的隔热结构,其中该导热层的热导系数为该蓄热层的热导系数之四倍以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发热装置的隔热结构,其中该导热层的热导系数为不小于35W/(mK)。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发热装置的隔热结构,其中该导热层的热导系数为40W/(mK)以上。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发热装置的隔热结构,其中该蓄热层的热导系数不大于8.5W...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锡铭廖立志
申请(专利权)人:廖钲达十翼科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