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发热装置的隔热结构
本专利技术系与发热装置的隔热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多层的隔热结构。
技术介绍
习知的发热装置包含有一腔体,腔体的内部设置有热源,热源所散发出的热能将会由腔体的壁面传导而出,进而散出于外,导致热能的损耗。若人员不慎碰触了腔体的外表面,可能会有烫伤的疑虑。为了减少热能的损耗,亦有一种改良的发热装置,其系于腔体外再设置有一外壳,外壳与腔体之间具有间隔,藉以隔离腔体传导而出的热能,以及降低发热装置外表的温度。然而,热能的传递除了传导之外,尚有对流及辐射两种。上述改良的发热装置虽可隔离由腔体散出的传导热,但由腔体散出的对流热及辐射热仍会传递至外部。是以,习用发热装置仍无法有效地达到减少热源的热能损耗之效果,尚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热结构,可有效地减少腔体中热源的热能之损耗。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隔热结构,系设置于一发热装置的一腔体外,该腔体内部具有一热源,该隔热结构包含有一导热层、一蓄热层与一反射层,其中,该导热层设置于该腔体外;该蓄热层位于该导热层外且接触该导热层;其中,该导热层用以将该腔体热能传导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发热装置的隔热结构,系设置于该发热装置的一腔体外,该腔体内部具有一热源,该隔热结构包含:一导热层,设置于该腔体外;一蓄热层,位于该导热层外且接触该导热层;其中,该导热层用以将该腔体热能传导至该蓄热层;以及一反射层,位于该蓄热层外,且该反射层具有一热反射面,该热反射面朝向该蓄热层。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27 TW 1061458551.一种用于发热装置的隔热结构,系设置于该发热装置的一腔体外,该腔体内部具有一热源,该隔热结构包含:一导热层,设置于该腔体外;一蓄热层,位于该导热层外且接触该导热层;其中,该导热层用以将该腔体热能传导至该蓄热层;以及一反射层,位于该蓄热层外,且该反射层具有一热反射面,该热反射面朝向该蓄热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发热装置的隔热结构,其中该导热层的热导系数大于该蓄热层的热导系数。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发热装置的隔热结构,其中该导热层的热导系数为该蓄热层的热导系数之四倍以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发热装置的隔热结构,其中该导热层的热导系数为不小于35W/(mK)。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发热装置的隔热结构,其中该导热层的热导系数为40W/(mK)以上。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发热装置的隔热结构,其中该蓄热层的热导系数不大于8.5W...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锡铭,廖立志,
申请(专利权)人:廖钲达,十翼科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