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前排气管及其不锈钢罩壳以及增强型不锈钢型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76118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6: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前排气管及其不锈钢罩壳以及增强型不锈钢型材。所述的增强型不锈钢型材为不锈钢一体件,包括基材主体和均匀分布在基材主体上的壳形的凸起。所述的不锈钢罩壳为不锈钢一体件,包括由所述的增强型不锈钢型材作为原料的筒状物;该筒状物在其增强型不锈钢型材的自身的对接搭边处焊接成一体。所述的车辆前排气管包括不锈钢材质的前排气管本体具有弹性的保温材料和整体不锈钢罩,保温材料包覆在前排气管本体的外表面上,整体不锈钢罩固定设置在保温材料的外表面上。使用时,车辆前排气管的保温效果较好且能有效地抗击路面石子等硬物的冲击。

A vehicle front exhaust pipe and its stainless steel cover and reinforced stainless steel prof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前排气管及其不锈钢罩壳以及增强型不锈钢型材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前排气管及其不锈钢罩壳以及所用的不锈钢板带材,所述的不锈钢板带材是一种使用时包覆在车辆前排气管外的增强型不锈钢型材。
技术介绍
箔材通常是指厚度小于0.1mm的板带材。大多数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都能制成箔材,如金、银、铜、铁、锡、锌、铅、镍、铝、钨、钼、钽、铌、钛以及钢和不锈钢等。汽车的发动机排气系统通常包括依次相连的排气歧管、前排气管、副消声器、后排气管、主消声器和排气尾管。随着对汽车发动机尾气的排放标准的提高,车辆排气系统中普遍在前排气管与副消声器之间串联设置用于净化废气的催化反应器(也有称为催化转化装置、催化转换器、催化剂装置或催化装置的)。发动机排出的气体经过催化转化装置时,催化转化装置可以将其中的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将碳氢化合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将氮氧化合物转化为氮气和氧气。在发动机起动后,为了使进入催化剂装置的排气温度达到催化剂的活化温度以上,需要在前排气管上设置保温体。所述的保温体通常是将保温材料缠绕在前排气管的外周,然后用铝箔制成的隔热罩将保温材料覆盖。由于铝箔的耐高温性和强度较低,且不易与不锈钢排气管焊接,就有了用不锈钢箔制成的隔热罩。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5532819U(专利申请号为201620286694.4以下简称文献1)公开了一种汽车排气管,包括内管、隔热棉层和隔热罩,隔热棉层位于内管和隔热罩之间,隔热罩由304不锈钢箔材焊成,隔热罩表面设有凹坑。文献1采用不锈钢箔制成的隔热罩,弥补了普通钢材易生锈、不耐高温的缺陷。这种隔热罩在表面上设置均匀分布的凹坑,其目的将内管、隔热棉层和304不锈钢隔热罩三部分构件紧密结合在一起,虽然与铝箔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隔热罩的强度,但这种隔热罩的缺点是当汽车行驶途中受路面石子等物冲击时仍然容易变形或损坏,从而使得其中的隔热棉层收到损坏,失去了保温的作用。中国专利文献CN102042068A(专利申请号为201010544311.6,以下简称文献2)公开了一种车辆排气管用保温体及其制造方法。所述的车辆排气管用保温体为缠绕在车辆排气管外周的保温体,是一种由耐热性的金属箔构成袋状部件气密性地包围板状的保温材料而构成。所述袋状部件的内部处于真空状态,其真空度为1~10Pa左右。另外,还在所述的保温体上覆盖多个外部的金属制壳体。使用时,文献2的采用保温体的排气管是指设置在发动机的排气歧管与催化剂装置之间的前排气管。所述的袋状部件通过耐700~800℃高温的耐热性金属箔构成,优选使用还兼有耐蚀性的不锈钢箔作为金属箔,且不锈钢箔的厚度优选为10~100μm。所述的各袋状部件的内部所设置的板状的保温材料的厚度为5~15mm,且能够变形。如果保温材料的板厚比15mm还厚,则需要更多的抽真空时间;如果比5mm更薄,则隔热效果不佳。所述的保温材料采用导热率小的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或陶瓷纤维等无机纤维的无纺布织物。所述的多个外部的金属制壳体,沿着车辆排气管的外周保持该保温体。由上述可知,文献2所公开的保温体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由于其未公开金属制壳体的具体材料和结构,其作用只能是保持保温体,从而当汽车行驶途中受路面石子等硬物冲击时其外层则有可能易变形或损坏,如果采用强度较强的或厚度较厚的金属制壳体,则需要增加成本。现有技术中,尚未发现专门用于车辆前排气管的增强型的不锈钢罩壳以及相应的增强型不锈钢型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增强强度和抗冲击性能,且制造成本较低的车辆前排气管,及其不锈钢罩壳,以及增强型不锈钢型材。实现本技术目的中的提供增强型不锈钢型材的一种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增强型不锈钢型材为不锈钢一体件,包括基材主体,其特点是:还包括壳形的凸起。所述的壳形的凸起有多个,均匀分布在基材主体上,且均朝向一个侧面设置,从而构成增强型不锈钢型材。该增强型不锈钢型材也即为单面设有凸起的增强型不锈钢型材。所述的基材主体的厚度a为0.15至0.3㎜。所述的各凸起的高度h为1至6㎜,且各凸起的高度h相等或/和不相等。所述的各凸起的底面尺寸为1至6mm,且各凸起的底面尺寸相等或/和不相等。所述的所有凸起中,纵向相邻的凸起之间的间距(以下简称为纵向间距)b为3至15㎜,横向相邻的凸起之间的间距(以下简称为横向间距)c为3至15㎜。本技术的增强型不锈钢型材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增强型不锈钢型材为不锈钢一体件,包括基材主体,其特点是:还包括壳形的凸起。所述的壳形的凸起有多个,均匀分布在基材主体上,且在正反两个侧面交错地朝向各自所在的侧面,从而构成增强型不锈钢型材。该增强型不锈钢型材也即为正反两面均匀交错地设有凸起的双面增强型不锈钢型材。所述的基材主体的厚度a为0.15至0.3㎜。所述的各凸起的高度h为1至6㎜,且各凸起的高度h相等或/和不相等。所述的各凸起的底面尺寸为1至6mm,且各凸起的底面尺寸相等或/和不相等。所述的所有凸起中,纵向间距b为3至15㎜,横向间距c为3至15㎜。上述各个增强型不锈钢型材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凸起是多棱锥形凸起,或者凸起是半球形凸起。当所述凸起是多棱锥形凸起时,所述多棱锥形凸起是正三棱锥形凸起或正五棱锥形凸起。当所述凸起是正三棱锥形凸起时,其底面边长e为1至6㎜,该底面边长e即为所述的凸起的底面尺寸。当所述凸起是正五棱锥形凸起时,其底面边长f为1至5㎜,该底面边长f即为所述的凸起的底面尺寸。当所述的凸起是半球形凸起时,其底面直径d为2至6㎜,该底面直径d即为所述的凸起的底面尺寸。上述各个增强型不锈钢型材的技术方案中,当所述的凸起是多棱锥形凸起时,所述的多棱锥形凸起的顶角采用倒圆的形状。所述的倒圆半径r为1至2mm。上述各个增强型不锈钢型材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凸起是经挤压或者冲压而制成。当所采用的挤压或冲压模具的上模和下模分别为凸模和凹模时,得到的是单面设有凸起的单面增强型不锈钢型材。当所采用的挤压或冲压模具的上模和下模均为凹凸模时,得到的是正反两面均匀交错地设有凸起的双面增强型不锈钢型材。实现本技术目的中的提供不锈钢罩壳的一种技术方案是:所述的不锈钢罩壳为不锈钢一体件,其特点是:包括由增强型不锈钢型材作为材质的筒状物。该筒状物在其增强型不锈钢型材的自身的对接搭边处焊接成一体。所述的增强型不锈钢型材包括基材主体和壳形的凸起。所述的壳形的凸起有多个,均匀分布在基材主体上,且均朝向一个侧面设置,从而构成增强型不锈钢型材。所述的基材主体的厚度a为0.15至0.3㎜。所述的各凸起的高度h为1至6㎜,且各凸起的高度h相等或/和不相等。所述的各凸起的底面尺寸为1至6mm,且各凸起的底面尺寸相等或/和不相等。所述的所有凸起中,纵向间距b为3至15㎜,横向间距c为3至15㎜。本技术的不锈钢罩壳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所述的不锈钢罩壳为不锈钢一体件,其特点是:包括由增强型不锈钢型材作为材质的筒状物。该筒状物在其增强型不锈钢型材的自身的对接搭边处焊接成一体。所述的增强型不锈钢型材包括基材主体和壳形的凸起。所述的壳形的凸起有多个,均匀分布在基材主体上,且在正反两个侧面上交错地朝向各自所在的侧面,从而构成增强型不锈钢型材。所述的基材主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强型不锈钢型材,为不锈钢一体件,包括基材主体(2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形的凸起(20);所述的壳形的凸起(20)有多个,均匀分布在基材主体(24)上,且均朝向一个侧面设置,从而构成增强型不锈钢型材(2a);所述的基材主体(24)的厚度a为0.15至0.3㎜;所述的各凸起(20)的高度h为1至6㎜,且各凸起(20)的高度h相等或/和不相等;所述的各凸起(20)的底面尺寸为1至6mm,且各凸起(20)的底面尺寸相等或/和不相等;所述的所有凸起(20)中,纵向间距b为3至15㎜,横向间距c为3至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强型不锈钢型材,为不锈钢一体件,包括基材主体(2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形的凸起(20);所述的壳形的凸起(20)有多个,均匀分布在基材主体(24)上,且均朝向一个侧面设置,从而构成增强型不锈钢型材(2a);所述的基材主体(24)的厚度a为0.15至0.3㎜;所述的各凸起(20)的高度h为1至6㎜,且各凸起(20)的高度h相等或/和不相等;所述的各凸起(20)的底面尺寸为1至6mm,且各凸起(20)的底面尺寸相等或/和不相等;所述的所有凸起(20)中,纵向间距b为3至15㎜,横向间距c为3至15㎜。2.一种增强型不锈钢型材,为不锈钢一体件,包括基材主体(2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形的凸起(20);所述的壳形的凸起(20)有多个,均匀分布在基材主体(24)上,且在正反两个侧面上交错地朝向各自所在的侧面,从而构成增强型不锈钢型材(2a);所述的基材主体(24)的厚度a为0.15至0.3㎜;所述的各凸起(20)的高度h为1至6㎜,且各凸起(20)的高度h相等或/和不相等;所述的各凸起(20)的底面尺寸为1至6mm,且各凸起(20)的底面尺寸相等或/和不相等;所述的所有凸起(20)中,纵向间距b为3至15㎜,横向间距c为3至15㎜。3.一种不锈钢罩壳,为不锈钢一体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增强型不锈钢型材(2a)作为材质的筒状物;该筒状物在其增强型不锈钢型材(2a)的自身的对接搭边处焊接成一体;所述的增强型不锈钢型材(2a)包括基材主体(24)和壳形的凸起(20);所述的壳形的凸起(20)有多个,均匀分布在基材主体(24)上,且均朝向一个侧面设置,从而构成增强型不锈钢型材(2a);所述的基材主体(24)的厚度a为0.15至0.3㎜;所述的各凸起(20)的高度h为1至6㎜,且各凸起(20)的高度h相等或/和不相等;所述的各凸起(20)的底面尺寸为1至6mm,且各凸起(20)的底面尺寸相等或/和不相等;所述的所有凸起(20)中,纵向间距b为3至15㎜,横向间距c为3至15㎜。4.一种不锈钢罩壳,为不锈钢一体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增强型不锈钢型材(2a)作为材质的筒状物;该筒状物在其增强型不锈钢型材(2a)的自身的对接搭边处焊接成一体;所述的增强型不锈钢型材(2a)包括基材主体(24)和壳形的凸起(20);所述的壳形的凸起(20)有多个,均匀分布在基材主体(24)上,且在正反两个侧面上交错地朝向各自所在的侧面,从而构成增强型不锈钢型材(2a);所述的基材主体(24)的厚度a为0.15至0.3㎜;所述的各凸起(20)的高度h为1至6㎜,且各凸起(20)的高度h相等或/和不相等;所述的各凸起(20)的底面尺寸为1至6mm,且各凸起(20)的底面尺寸相等或/和不相等;所述的所有凸起(20)中,纵向间距b为3至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金良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良旭车辆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