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型排气尾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42138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9: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水型排气尾管,包括与发动机的尾气系统连通的内排气尾管和套设在内排气尾管的外侧的外排气尾管,且外排气尾管的顶端开口向侧部弯折;内排气尾管的顶端延伸至正对顶端开口的位置,且内排气尾管靠近顶端开口的一侧设置有导水槽,导水槽用于将从顶端开口进入的水导向至内排气尾管与外排气尾管所构成的底部间隙内;外排气尾管的底端设置有排水孔,排水孔用于将底部间隙内的水排至外排气尾管的外侧。上述防水型排气尾管,当有雨水侵入时,由于导水槽的存在,使得雨水直接通过导水槽和排水孔排至外排气尾管的外侧。从而有效的避免了雨水通过排气尾管进入发动机后处理系统,减少后处理系统故障率,减少整车的维护成本。

A Waterproof Exhaust Tail Pi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水型排气尾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排气尾管
,尤其涉及一种防水型排气尾管。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排气尾管是指连接与消声器或者后处理系统之后,与大气直接连接的发动机零部件。非道路四阶段发动机后处理对防水要求比较严格,严禁下雨水大量进入后处理,现有排气尾管一般只是单纯的排气作用,不具备防水功能。目前常用的防水型排气尾管的结构,大多采用在排气尾管的管体的末端设置可开启的防护盖,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排气管体10和设置在排气管体10的末端的防护盖20,其中图1为防护盖盖合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防护盖开启的结构示意图。该种结构,虽然具有一定的防水效果,但是寿命差,防护盖主要靠后处理排气开启,防护盖会频繁开启,长时间使用会造成防护盖脱落;并且防护盖脱落后,该结构将完全没有防护作用,会造成后处理功能失效。综上所述,如何解决排气尾管容易进水而影响发动机后处理系统的问题,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水型排气尾管,以解决排气尾管容易进水而影响发动机后处理系统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水型排气尾管,包括与发动机的尾气系统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水型排气尾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发动机的尾气系统连通的内排气尾管(1)和套设在所述内排气尾管(1)的外侧的外排气尾管(2),且所述外排气尾管(2)的顶端开口(21)向侧部弯折;所述内排气尾管(1)的顶端延伸至正对所述顶端开口(21)的位置,且所述内排气尾管(1)靠近所述顶端开口(1)的一侧设置有导水槽(11),所述导水槽(11)用于将从所述顶端开口(21)进入的水导向至所述内排气尾管(1)与所述外排气尾管(2)所构成的底部间隙内;所述外排气尾管(2)的底端设置有排水孔(22),所述排水孔(22)用于将所述底部间隙内的水排至所述外排气尾管(2)的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水型排气尾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发动机的尾气系统连通的内排气尾管(1)和套设在所述内排气尾管(1)的外侧的外排气尾管(2),且所述外排气尾管(2)的顶端开口(21)向侧部弯折;所述内排气尾管(1)的顶端延伸至正对所述顶端开口(21)的位置,且所述内排气尾管(1)靠近所述顶端开口(1)的一侧设置有导水槽(11),所述导水槽(11)用于将从所述顶端开口(21)进入的水导向至所述内排气尾管(1)与所述外排气尾管(2)所构成的底部间隙内;所述外排气尾管(2)的底端设置有排水孔(22),所述排水孔(22)用于将所述底部间隙内的水排至所述外排气尾管(2)的外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型排气尾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槽(11)为上宽下窄型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型排气尾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槽(11)为直接在所述内排气尾管(1)上内压成型的槽体。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型排气尾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排气尾管(1)靠近底端的位置还设置有环形凸台(12),所述环形凸台(12)的外径尺寸与所述外排气尾管(2)的底端内径尺寸相适配,所述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霍雷李长龙曹东明李荣光郭兴之韩继武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