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7202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5: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涉及升降设备技术领域,该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包括底座,底座的顶部开设有缓冲槽,缓冲槽的内底壁两端均固定连接缓冲架的底部,缓冲架的内底壁两侧均通过销轴活动连接转动杆的底部,转动杆的一侧固定连接缓冲弹簧的一端,转动杆的一侧顶部固定连接弧形橡胶环的一端,缓冲架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活动槽。该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过橡胶垫板和减振垫可以降低因升降平台损坏掉落时产生的振动,防止使用者因振动从升降平台上掉落造成摔伤,通过缓冲架可以缓冲升降平台损坏掉落时产生的冲击力,通过缓冲弹簧、第一橡胶杆和第二橡胶杆可以保证冲击力的缓冲。

A Double-mast Self-lifting Platfor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
本技术涉及升降设备
,具体为一种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
技术介绍
双桅柱式升降平台整机采用高强度材料精制而成。结构文雅小巧,整机重量极轻。推行及上下楼极为方便,能穿越一般门厅。可随意进出电梯。且耗电少、无噪音、无污染、工作时不伤地面。可用于贴墙作业。两组桅柱支撑作业平台同步升降,具有优秀的工作稳定性,整体升降式护栏装置,强度好,运输时大幅度地降低整机高度,装卸十分方便,通过一次升降即可完成装配或拆卸,可配加龙门跨架,具有单桅柱同样的方便的机动灵活性,支退结构同单桅柱式平台,有较好的承载能力,适合于不超过两人同时登高作业。但是双桅柱式升降平台,安全性不太理想。在中国技术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207827808U中公开的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该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具有重量轻、移动方便、结构简单、造价低、操作方便、工作舒适、升降速度快、无外动力等优势,是一种可升降的工作平台。但是,该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容易损坏,且没有良好的保护机构,容易造成使用者受伤,存在这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解决了现有的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容易损坏,且没有良好的保护机构,容易造成使用者受伤,存在这一定安全隐患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开设有缓冲槽,所述缓冲槽的内底壁两端均固定连接缓冲架的底部,所述缓冲架的内底壁两侧均通过销轴活动连接转动杆的底部,所述转动杆的一侧固定连接缓冲弹簧的一端,所述转动杆的一侧顶部固定连接弧形橡胶环的一端,所述缓冲架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活动槽;所述转动杆的另一侧顶部通过销轴活动连接推杆的一端,所述缓冲架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压板,所述压板的底部两端均与推杆贴合连接,所述压板的两端均与活动槽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槽另一端固定连接弹性杆的顶部,所述推杆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橡胶杆的一端,所述第一橡胶杆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橡胶杆的顶部,所述压板的顶部固定连接压杆的底部,所述压杆的顶部贯穿缓冲架的内壁并位于缓冲架的上方,所述压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橡胶垫板的底部;所述底座的顶部两端均固定连接桅柱的底部,所述桅柱的底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减振弹簧的顶部,所述减振弹簧的底部固定连接减振垫的顶部。可选的,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端与缓冲架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所述弧形橡胶环的两端均与转动杆的一侧顶部固定连接。可选的,所述推杆的另一端两侧分别通过传动轴与活动槽的两侧内壁活动连接;所述压板的两端均位于活动槽的内部。可选的,所述弹性杆的底部与活动槽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橡胶杆的两端均与推杆的一侧固定连接。可选的,所述第二橡胶杆的底部与弧形橡胶环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压杆与缓冲架活动连接。(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一方面,通过橡胶垫板和减振垫可以降低因升降平台损坏掉落时产生的振动,防止使用者因振动从升降平台上掉落造成摔伤,通过缓冲架可以缓冲升降平台损坏掉落时产生的冲击力,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增加了使用者的安全性。(2)、该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另一方面,通过缓冲弹簧、第一橡胶杆和第二橡胶杆可以保证冲击力的缓冲,降低冲击力对使用者的影响,通过压杆和压板保证了力的传送,方便了缓冲架的使用,通过弹性杆保证了推杆的灵活性,方便了缓冲弹簧的受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缓冲架结构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活动槽结构内部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凹槽结构内部示意图。图中:1、底座;2、缓冲槽;3、缓冲架;4、转动杆;5、缓冲弹簧;6、弧形橡胶环;7、活动槽;8、推杆;9、压板;10、弹性杆;11、第一橡胶杆;12、第二橡胶杆;13、压杆;14、橡胶垫板;15、桅柱;16、凹槽;17、减振弹簧;18、减振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开设有缓冲槽2,缓冲槽2的内底壁两端均固定连接缓冲架3的底部,通过缓冲架3可以缓冲升降平台损坏掉落时产生的冲击力,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增加了使用者的安全性,缓冲架3的内底壁两侧均通过销轴活动连接转动杆4的底部,转动杆4的一侧固定连接缓冲弹簧5的一端,转动杆4的一侧顶部固定连接弧形橡胶环6的一端,缓冲架3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活动槽7;转动杆4的另一侧顶部通过销轴活动连接推杆8的一端,缓冲架3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压板9,压板9的底部两端均与推杆8贴合连接,压板9的两端均与活动槽7活动连接,活动槽7另一端固定连接弹性杆10的顶部,通过弹性杆10保证了推杆8的灵活性,方便了缓冲弹簧5的受力,推杆8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橡胶杆11的一端,第一橡胶杆11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橡胶杆12的顶部,通过缓冲弹簧5、第一橡胶杆11和第二橡胶杆12可以保证冲击力的缓冲,降低冲击力对使用者的影响,压板9的顶部固定连接压杆13的底部,通过压杆13和压板9保证了力的传送,方便了缓冲架3的使用,压杆13的顶部贯穿缓冲架3的内壁并位于缓冲架3的上方,压杆13的顶部固定连接橡胶垫板14的底部;底座1的顶部两端均固定连接桅柱15的底部,桅柱15的底部开设有凹槽16,凹槽16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减振弹簧17的顶部,减振弹簧17的底部固定连接减振垫18的顶部,通过橡胶垫板14和减振垫18可以降低因升降平台损坏掉落时产生的振动,防止使用者因振动从升降平台上掉落造成摔伤。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可选技术方案:缓冲弹簧5的另一端与缓冲架3的内底壁固定连接;弧形橡胶环6的两端均与转动杆4的一侧顶部固定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开设有缓冲槽(2),所述缓冲槽(2)的内底壁两端均固定连接缓冲架(3)的底部,所述缓冲架(3)的内底壁两侧均通过销轴活动连接转动杆(4)的底部,所述转动杆(4)的一侧固定连接缓冲弹簧(5)的一端,所述转动杆(4)的一侧顶部固定连接弧形橡胶环(6)的一端,所述缓冲架(3)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活动槽(7);所述转动杆(4)的另一侧顶部通过销轴活动连接推杆(8)的一端,所述缓冲架(3)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压板(9),所述压板(9)的底部两端均与推杆(8)贴合连接,所述压板(9)的两端均与活动槽(7)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槽(7)另一端固定连接弹性杆(10)的顶部,所述推杆(8)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橡胶杆(11)的一端,所述第一橡胶杆(11)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橡胶杆(12)的顶部,所述压板(9)的顶部固定连接压杆(13)的底部,所述压杆(13)的顶部贯穿缓冲架(3)的内壁并位于缓冲架(3)的上方,所述压杆(13)的顶部固定连接橡胶垫板(14)的底部;所述底座(1)的顶部两端均固定连接桅柱(15)的底部,所述桅柱(15)的底部开设有凹槽(16),所述凹槽(16)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减振弹簧(17)的顶部,所述减振弹簧(17)的底部固定连接减振垫(18)的顶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桅柱式自举升降平台,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开设有缓冲槽(2),所述缓冲槽(2)的内底壁两端均固定连接缓冲架(3)的底部,所述缓冲架(3)的内底壁两侧均通过销轴活动连接转动杆(4)的底部,所述转动杆(4)的一侧固定连接缓冲弹簧(5)的一端,所述转动杆(4)的一侧顶部固定连接弧形橡胶环(6)的一端,所述缓冲架(3)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活动槽(7);所述转动杆(4)的另一侧顶部通过销轴活动连接推杆(8)的一端,所述缓冲架(3)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压板(9),所述压板(9)的底部两端均与推杆(8)贴合连接,所述压板(9)的两端均与活动槽(7)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槽(7)另一端固定连接弹性杆(10)的顶部,所述推杆(8)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一橡胶杆(11)的一端,所述第一橡胶杆(11)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橡胶杆(12)的顶部,所述压板(9)的顶部固定连接压杆(13)的底部,所述压杆(13)的顶部贯穿缓冲架(3)的内壁并位于缓冲架(3)的上方,所述压杆(13)的顶部固定连接橡胶垫板(14)的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德海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亚力升降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