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68861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4: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控制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器件,器件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一组件设置于壳体内的容纳腔的上部,第二组件设置于壳体内的容纳腔的底部,其中,第一组件包括支撑板和设置于支撑板之上的配电板,配电板上设置有第一熔断器、第一接触器以及滤波板;器件还包括铜排组件、螺柱组件和接插组件,铜排组件包括第一至第四铜排,螺柱组件包括第一至第四螺柱;滤波板分别通过第一螺柱和第二螺柱与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相连;配电板分别通过第三螺柱和第四螺柱与第三铜排和第四铜排相连。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减少控制器的体积,提高了控制器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Controll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控制器
本技术属于电动汽车控制器
,尤其涉及一种控制器。
技术介绍
一般电动汽车控制器采用的是将接触器、熔断器以及滤波板分开置于壳体内的不同位置,该布局方式会导致控制器内部线缆多、线缆走线混乱、不易装配、控制器尺寸大以及可靠性差等问题。因此如何优化控制器内部结构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改善控制器内部器件的布局结构,提高控制器内部空间的利用率,以减少控制器的体积,减低制造成本。本技术提供一种控制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器件,所述器件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容纳腔的上部,所述第二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容纳腔的底部,其中,所述第一组件包括支撑板和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之上的配电板,所述配电板上设置有第一熔断器、与所述第一熔断器相连的第一接触器以及滤波板;所述器件还包括铜排组件、螺柱组件和接插组件,所述铜排组件包括第一铜排、第二铜排、第三铜排以及第四铜排,所述螺柱组件包括第一螺柱、第二螺柱、第三螺柱以及第四螺柱,所述接插组件包括第一接插件和第二接插件;所述第一铜排、所述第二铜排、所述第三铜排以及所述第四铜排分别与所述第一接插件的正极、所述第一接插件的负极、所述第二接插件的正极以及所述第二接插件的负极相连;所述滤波板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螺柱和所述第二螺柱与所述第一铜排和所述第二铜排相连;所述配电板分别通过所述第三螺柱和所述第四螺柱与所述第三铜排和所述第四铜排相连。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第二接触器、第三接触器以及两第四接触器,所述铜排组件还包括第五铜排和第六铜排,所述第一铜排分别与所述第一接插件的正极和所述第二接触器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三接触器分别通过所述第二铜排和所述第四铜排与所述第一接插件的负极和所述第二接插件的负极相连,两所述第四接触器分别通过第五铜排和第六铜排与所述第一熔断器相连。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器件还包括第二熔断器,所述第二组件还包括第五接触器,所述第五接触器分别与所述第一铜排和第二熔断器相连,所述第二熔断器与所述第二接插件的正极相连。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组件还包括磁环,所述第二接触器通过置于所述磁环内的第一铜排与所述第一接插件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三接触器通过置于所述磁环内的第二铜排与所述第一接插件的负极相连。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配电板上设置有熔断器安装座,所述第一熔断器设置于所述熔断器安装座上。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多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设置有内螺纹孔,所述配电板上与多个所述支撑柱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多个通孔,通过多个螺钉与多个所述支撑柱的内螺纹孔的配合以将所述配电板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器件还包括集成电容和驱动板,所述驱动板上焊接有IGBT模块,所述集成电容和所述驱动板均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上部。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器件还包括DC-DC变换器和DC/AC变换器,所述DC-DC变换器和所述DC/AC变换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下部。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壳体上还包括密封所述容纳腔的上部的上密封盖和密封所述下容纳腔的下部的下密封盖,所述容纳腔的上部与所述上密封盖的盖合处设置有第一防水密封条,所述容纳腔的下部与所述下密封盖的盖合处设置有第二防水密封条。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支撑板为采用塑胶材料制成的支撑板,所述壳体采用压铸成型工艺制作而成。本技术提供一种控制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器件,器件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一组件设置于壳体内的容纳腔的上部,第二组件设置于壳体内的容纳腔的底部,其中,第一组件包括支撑板和设置于支撑板之上的配电板,配电板上设置有第一熔断器、与第一熔断器相连的第一接触器以及滤波板;器件还包括铜排组件、螺柱组件和接插组件,铜排组件包括第一铜排、第二铜排、第三铜排以及第四铜排,螺柱组件包括第一螺柱、第二螺柱、第三螺柱以及第四螺柱,接插组件包括第一接插件和第二接插件;第一铜排、第二铜排、第三铜排以及第四铜排分别与第一接插件的正极、第一接插件的负极、第二接插件的正极以及第二接插件的负极相连;滤波板分别通过第一螺柱和第二螺柱与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相连;配电板分别通过第三螺柱和第四螺柱与第三铜排和第四铜排相连。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提高了控制器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减少控制器的体积,减低制造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控制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控制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控制器另一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控制器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的控制器的再一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所示的控制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还应当理解,在此本技术实施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技术实施例。如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他情况,否则单数形成的“一”、“一个”以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请参照图1至图6,本技术提供一种控制器100,包括壳体101以及设置于壳体101内的器件,所述器件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101内的容纳腔的上部,所述第二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101内的容纳腔的底部,其中,所述第一组件包括支撑板102和设置于所述支撑板102之上的配电板103,所述配电板103上设置有第一熔断器1030、与所述第一熔断器1030相连的第一接触器1031以及滤波板1032;所述器件还包括铜排组件、螺柱组件和接插组件,所述铜排组件包括第一铜排1100、第二铜排1101、第三铜排1102以及第四铜排1103,所述螺柱组件包括第一螺柱1110、第二螺柱1111、第三螺柱1112以及第四螺柱1113,所述接插组件包括第一接插件112和第二接插件113;所述第一铜排1100、所述第二铜排1101、所述第三铜排1102以及所述第四铜排1103分别与所述第一接插件112的正极、所述第一接插件112的负极、所述第二接插件113的正极以及所述第二接插件113的负极相连;所述滤波板1032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螺柱1110和所述第二螺柱1111与所述第一铜排1100和所述第二铜排1101相连;所述配电板103分别通过所述第三螺柱1112和所述第四螺柱1113与所述第三铜排1102和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控制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容纳腔的上部,所述第二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容纳腔的底部,其中,所述第一组件包括支撑板和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之上的配电板,所述配电板上设置有第一熔断器、与所述第一熔断器相连的第一接触器以及滤波板;所述器件还包括铜排组件、螺柱组件和接插组件,所述铜排组件包括第一铜排、第二铜排、第三铜排以及第四铜排,所述螺柱组件包括第一螺柱、第二螺柱、第三螺柱以及第四螺柱,所述接插组件包括第一接插件和第二接插件;所述第一铜排、所述第二铜排、所述第三铜排以及所述第四铜排分别与所述第一接插件的正极、所述第一接插件的负极、所述第二接插件的正极以及所述第二接插件的负极相连;所述滤波板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螺柱和所述第二螺柱与所述第一铜排和所述第二铜排相连;所述配电板分别通过所述第三螺柱和所述第四螺柱与所述第三铜排和所述第四铜排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容纳腔的上部,所述第二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容纳腔的底部,其中,所述第一组件包括支撑板和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之上的配电板,所述配电板上设置有第一熔断器、与所述第一熔断器相连的第一接触器以及滤波板;所述器件还包括铜排组件、螺柱组件和接插组件,所述铜排组件包括第一铜排、第二铜排、第三铜排以及第四铜排,所述螺柱组件包括第一螺柱、第二螺柱、第三螺柱以及第四螺柱,所述接插组件包括第一接插件和第二接插件;所述第一铜排、所述第二铜排、所述第三铜排以及所述第四铜排分别与所述第一接插件的正极、所述第一接插件的负极、所述第二接插件的正极以及所述第二接插件的负极相连;所述滤波板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螺柱和所述第二螺柱与所述第一铜排和所述第二铜排相连;所述配电板分别通过所述第三螺柱和所述第四螺柱与所述第三铜排和所述第四铜排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第二接触器、第三接触器以及两第四接触器,所述铜排组件还包括第五铜排和第六铜排,所述第一铜排分别与所述第一接插件的正极和所述第二接触器的正极相连,所述第三接触器分别通过所述第二铜排和所述第四铜排与所述第一接插件的负极和所述第二接插件的负极相连,两所述第四接触器分别通过第五铜排和第六铜排与所述第一熔断器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还包括第二熔断器,所述第二组件还包括第五接触器,所述第五接触器分别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建国汪清君王全海刘永厚唐和钦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英威腾电动汽车驱动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