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淮阴工学院专利>正文

小龙虾过敏原性消减的食品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55527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2: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领域,公开了一种小龙虾过敏原性消减的食品加工方法,将市售的小龙虾先脱壳,去掉头尾,用细竹签在小龙虾肉上扎孔,加入糖液进行预处理;将乳酸菌和啤酒酵母菌进行培养后制成菌液体积比为3:1的复合菌群;乳酸菌由乳酸链球菌、肠膜明串珠菌和两歧双歧杆菌组成,三者的菌液体积比为2:1:1;将制备好的复合菌群接种到经调理过后的小龙虾肉上,密闭发酵,接种量为3%‑5%;发酵结束后,在小龙虾肉中加入后调理液搅拌均匀后浸泡,然后蒸锅蒸熟即可。加工后的小龙虾过敏原性显著降低,并可以进一步加工成袋装即食食品,适合所有消费者的安全食用,产品安全性大大提高,降低因食用小龙虾而引发的过敏情况。

Food Processing Method for Allergenic Subtraction of Crayfis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龙虾过敏原性消减的食品加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小龙虾过敏原性消减的食品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小龙虾,即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是近年来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水产产品,近年来,由于经常发生食用过敏和横纹肌溶解的病例,引发了人们对小龙虾消费的安全担忧。因此开展小龙虾加工脱敏或降低变应原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小龙虾食品的安全消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虾类食品中报道的可以用于过敏原性降低或消减的方法有很多,如传统的加热方法、辐照处理、微波技术、酶法及化学方法、高静压技术等,虽然以上处理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单一的加工技术存在不稳定的缺陷,因为虾类中的过敏原物质有多种,如原肌球蛋白、精氨酸激酶等等,各种过敏原物质的性质各不相同,而且各过敏原物质其抗原表位分为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因此单独处理时的缺陷很明显,辐照技术和微波技术专一性消减过敏原性能力较差;酶法可以较好的酶解过敏原蛋白,但对于构象表位的过敏原来说,效果不理想;化学修饰方法可以起到较好的过敏原性消减的效果,但因为会有副产物产生,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较少;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龙虾过敏原性消减的食品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原材料处理:将市售的小龙虾先脱壳,去掉头尾,用细竹签在小龙虾肉上扎孔,加入糖液进行预处理;S2:发酵菌种的制备:将乳酸菌和啤酒酵母菌进行培养后制成菌液体积比为3:1的复合菌群;所述乳酸菌由乳酸链球菌、肠膜明串珠菌和两歧双歧杆菌组成,三者的菌液体积比为2:1:1;S3:将制备好的复合菌群接种到经调理过后的小龙虾肉上,密闭发酵,接种量为3%‑5%;S4:发酵结束后,在小龙虾肉中加入后调理液搅拌均匀后浸泡,然后蒸锅蒸熟即可;其中,所述后调理液的制作步骤为:按7:1:1:1的质量比称取干桑叶、花椒、大葱和大蒜,加入以上总质量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龙虾过敏原性消减的食品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原材料处理:将市售的小龙虾先脱壳,去掉头尾,用细竹签在小龙虾肉上扎孔,加入糖液进行预处理;S2:发酵菌种的制备:将乳酸菌和啤酒酵母菌进行培养后制成菌液体积比为3:1的复合菌群;所述乳酸菌由乳酸链球菌、肠膜明串珠菌和两歧双歧杆菌组成,三者的菌液体积比为2:1:1;S3:将制备好的复合菌群接种到经调理过后的小龙虾肉上,密闭发酵,接种量为3%-5%;S4:发酵结束后,在小龙虾肉中加入后调理液搅拌均匀后浸泡,然后蒸锅蒸熟即可;其中,所述后调理液的制作步骤为:按7:1:1:1的质量比称取干桑叶、花椒、大葱和大蒜,加入以上总质量8-10倍水,煮沸,浓缩体积至原体积的50%,得所述后调理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龙虾过敏原性消减的食品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1中,所述糖液为由白砂糖和蔗糖按照1:1~2的质量比配制而成的糖浓度为15%的溶液。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龙虾过敏原性消减的食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祥杰杨荣玲许宁宁毕艳红赵立赵希荣
申请(专利权)人:淮阴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