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线缆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550366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2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数据线缆及其制造方法。该数据线缆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多根数据传输线,具备由导电材料构成的芯体和设在所述芯体外周的外皮层;保护层,包围着所述多根数据传输线而设置在所述数据传输线的外周;屏蔽层,以缠绕搭接方式设在所述保护层的外周,所述屏蔽层具备位于内侧的第一金属箔层、位于中间的绝缘层以及位于外侧的第二金属箔层,相邻的第一金属箔层和第二金属箔层相互部分搭接。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高对外部电磁干扰的电磁屏蔽性能。

A Data Cabl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数据线缆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线缆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提高对外部电磁干扰的电磁屏蔽性能的数据线缆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多媒体传输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对高清多媒体的需求增多,单纯的传输视频或者音频信号的多媒体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HDMI线即高清晰多媒体接口线,是HighDefinitionMultimediaInterface的缩写,是一种数字化视频/音频接口技术,能高品质地传输未经压缩的高清视频和多声道音频数据;同时无需在信号传送前进行数/模或者模/数转换,可以保证最高质量的影音信号传送。HDMI电缆通常包含如图1所示的数据线缆作为数据线。图1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数据线缆的横截面图,图2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内屏蔽层的缠绕搭接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数据线缆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数据传输线1、由金属导体构成的接地线2、包覆在数据传输线1和接地线2外侧的屏蔽层3以及位于该屏蔽层3外侧的保护层4。其中,数据传输线1包括由金属导线构成的芯体11以及包覆在芯体外周的外皮层12。将接地线2沿着数据传输线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该数据传输线1附近之后,在两根数据传输线1和接地线2的外侧用屏蔽层3缠绕包覆。然后,在屏蔽层3的外侧再形成保护层4,以防止屏蔽层3在弯折和绞合期间开口。屏蔽层3包括位于内侧的第一金属箔层31和位于外侧的绝缘层32,第一金属箔层31起到屏蔽来自外部的电磁干扰的作用。所述屏蔽层3以依次搭接的方式螺旋缠绕在两根数据传输线1和接地线2的外侧。如图2所示,在缠绕屏蔽层3过程中,第一金属箔层31位于线缆内侧,绝缘层32位于外侧的方式缠绕,第一金属箔层31的一侧边缘部与之前缠绕的绝缘层32的边缘部相互搭接接触,而且,第一金属箔层31的另一侧边缘部与接地线2接触。由此,外部的电磁干扰会通过缠绕后的第一金属箔层31之间的绝缘层32传入到线缆内部,对数据传输线1中传输的数据信号造成干扰。尤其是在数据线1传输高频的视频信号时,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会更明显。此外,在实际使用中,接地线2的张力会使两根数据传输线1在整个电缆长度内将它们不一致地分离,从而导致数据传输线的阻抗上下波动。这样降低了保持阻抗最小值和最大值所需的一致性,由此对信号完整性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接地线的位置会引起制造问题,不能用自动化方法或单线端接来端接接地线。这样,当数据传输线和接地线不在同一平面内时,它们不能被同时端接。因此,数据线缆上的大多数接地线是手动端接或利用二次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不具备接地线的同时提高对外部电磁干扰的屏蔽性能的数据线缆。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数据线缆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多根数据传输线,具备由导电材料构成的芯体和设在所述芯体外周的外皮层;保护层,包围着所述多根数据传输线而设置在所述数据传输线的外周;屏蔽层,以缠绕搭接方式设在所述保护层的外周,所述屏蔽层具备位于内侧的第一金属箔层、位于中间的绝缘层以及位于外侧的第二金属箔层,相邻的第一金属箔层和第二金属箔层相互部分搭接。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一种数据线缆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多根数据传输线平行放置;在平行放置的所述多根数据传输线的外周形成保护层;在所述保护层的外周形成屏蔽层,所述屏蔽层具备位于内侧的第一金属箔层、位于中间的绝缘层以及位于外侧的第二金属箔层,并且,相邻的所述第一金属箔层和所述第二金属箔层33相互部分搭接。根据上述结构的数据线缆,能够实现如下所述的有益效果:(1)在数据线缆内取消接地线,可以防止接地线造成的数据传输线在电缆长度内频繁分离,使得数据传输线被更紧的约束,从而产生更一致的阻抗值。(2)在数据传输线的外周形成保护层,能够为数据传输线提供更紧和更大的约束力,由此降低信号衰减急剧增加的可能性。(3)由于屏蔽层的相邻之间的第一金属箔层和第二金属箔层相互部分搭接,因此完整的屏蔽层面积增大,提高了对外部电磁干扰的抗干扰性能。附图说明通过结合下面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图1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数据线缆的横截面图;图2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内屏蔽层的缠绕搭接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数据线缆的横截面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数据线缆的内屏蔽层的缠绕搭接结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数据线缆及其制造方法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或其组合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附图未按比例画出,并且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涉及的数据线缆的横截面图。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涉及的数据线缆包括位于最内侧的两根数据传输线1、包覆在该两根数据传输线1的外侧的保护层4、以及缠绕形成在该保护层4外侧的屏蔽层3。其中,各数据传输线1包括由金属导线构成的芯体11和包覆在芯体11外周的外皮层12。芯体11既可以是由一根金属导线构成的单线导体,也可以是由相互绞合的多根金属线构成的绞线结构。采用绞合结构能减小芯体11的位移,使结构和传输参数稳定,具有较高的延展性能。优选地,芯体材料可以使用铜,且在该芯体11的外侧涂覆有BTA(苯并三氮唑)层。BTA作为一种铜缓蚀剂可以在芯体11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避免腐蚀。将两根数据传输线1设置成相互平行之后,在两根数据传输线1的外侧形成保护层4,该保护层例如可以由树脂材料形成,用于保护数据传输线1并使其与外部绝缘。优选地,所述保护层4可以是聚酯薄膜带,在该聚酯薄膜胶带上局部涂敷有粘接剂。保护层4可以是利用螺旋缠绕方式将长条形聚酯薄膜带螺旋缠绕在两根数据传输线1的外侧形成,也可以是利用树脂涂覆工艺一体形成在数据传输线1的外周。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不包含单独的接地线,并且在数据传输线1的外周形成保护层4,可以提供更紧和更大的约束力,由此降低信号衰减急剧增加的可能性。此外,在保护层4的外周设有屏蔽层3。如图4所示,所述屏蔽层3包括位于内侧的第一金属箔层31、位于中间的绝缘层32和位于外侧的第二金属箔层33。优选地,该第一金属箔层31和位于外侧的第二金属箔层33可以由铝、铜等金属材料构成,绝缘层12可以是FEP(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材料、聚酯薄膜带等形成。所述屏蔽层3是将长条形的屏蔽带以依次搭接的方式螺旋缠绕在保护层4的外周而形成,在缠绕过程中,屏蔽层3的第一金属箔层31的一侧边缘部与第二金属箔层33的一侧边缘部相互搭接,从而使得相邻的第一金属箔层31与第二金属箔层33相互电接触。这样,同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的数据线缆相比,增大了完整屏蔽层的面积,提高了对外部电磁干扰的屏蔽效果。此外,在将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数据线缆用于例如HDMI电缆时,会在该数据线缆的外侧(通常是分布设置的多个数据线缆的外侧)设有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外屏蔽层5,该外屏蔽层5例如可以是采用镀锡的经过退火处理的多股软铜丝编织成网状结构。此时,设在屏蔽层3外侧的第二金属箔层33同外屏蔽层5电接触,因此,相互电接触的屏蔽层3的第一金属箔层31、第二金属箔层33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数据线缆,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多根数据传输线,具备由导电材料构成的芯体和设在所述芯体外周的外皮层;保护层,包围着所述多根数据传输线而设置在所述数据传输线的外周;屏蔽层,以缠绕搭接方式设在所述保护层的外周,所述屏蔽层具备位于内侧的第一金属箔层、位于中间的绝缘层以及位于外侧的第二金属箔层,相邻的第一金属箔层和第二金属箔层相互部分搭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据线缆,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多根数据传输线,具备由导电材料构成的芯体和设在所述芯体外周的外皮层;保护层,包围着所述多根数据传输线而设置在所述数据传输线的外周;屏蔽层,以缠绕搭接方式设在所述保护层的外周,所述屏蔽层具备位于内侧的第一金属箔层、位于中间的绝缘层以及位于外侧的第二金属箔层,相邻的第一金属箔层和第二金属箔层相互部分搭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线缆,其特征在于,包含两根相互平行设置的所述数据传输线。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是将包含粘接剂的聚酯薄膜带缠绕在所述多根数据传输线的外周而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是利用树脂涂敷工艺一体形成所述多根数据传输线的外周。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先俊
申请(专利权)人:济宁市海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