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隧道通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53619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8: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排烟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包括车站隧道通风装置;所述车站隧道通风装置包括分别设于车站两端的第一排风井和第二排风井、分别设于车站隧道两边的第一轨顶排热风道和第二轨顶排热风道、连通第一排风井与第一轨顶排热风道的第一排风道、连通第二排风井与第二轨顶排热风道的第二排风道以及安装在车站站台的排风室;所述排风室与所述第一轨顶排热风道或所述第二轨顶排热风道连通。该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在保证通风系统可靠性的前提下,结构简单,实施方便,控制调节简单。

Ventilation System of Metro Tu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铁隧道通风系统
本技术涉及隧道排烟结构
,特别是涉及一种地铁隧道通风系统。
技术介绍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第28.4.4条规定“连续长度大于60m,但不大于300m的区间隧道和全封闭车道宜采用自然排烟;当无条件采用自然排烟时,应设置机械排烟”,目前,国内地铁车站经常出现设备集中端的设备区长度过长,导致此端经常存在这种连续长度大于60m但不大于300m且无条件采用自然排烟的区间隧道,针对此类区间隧道,目前国内地铁广泛采用的机械排烟方案有以下两种:方案一:于该区间隧道正上方的轨顶风道上增设排烟口,使增设的排烟口距离该区间隧道的水平距离均不超过30m,排烟口形式为手动可调式常开排烟口。正常运行时,所增设的排烟口和轨顶风口均保持开启,打开车站排热风机,利用轨顶风道上的增设排烟口和轨顶风口排除列车停站时散发至隧道的热量;当列车在此区间隧道内发生火灾时,打开车站排热风机,利用轨顶风道上的增设排烟口和轨顶风口进行排烟。该方案实施较方便,技术难度较低,但因所增设的排烟口为手动可调式常开排烟口,且位于轨顶风道的近端,致使正常运营工况下位于轨顶风道远端的轨顶风口风量明显降低,进而导致车站排热系统的排热效率降低。方案二:于该区间隧道正上方的轨顶风道上增设排烟口,使增设的排烟口距离该区间隧道的水平距离均不超过30m,排烟口形式为电动可调式常闭排烟口。正常运行时,增设的排烟口保持关闭,轨顶风口均保持开启,打开车站排热风机,利用轨顶风道上的轨顶风口排除列车停站时散发至隧道的热量;当列车在此区间隧道内发生火灾时,打开车站排热风机,同时打开增设的常闭式排烟口,利用轨顶风道上的增设排烟口和轨顶风口进行排烟。该方案因所增设的排烟口在正常工况下关闭,因此,不会出现方案一那样导致车站排热系统的排热效率降低的情况;然而,因所增设的电动排烟口恰好位于线路的正上方,导致其检修极其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铁隧道通风系统,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包括车站隧道通风装置;所述车站隧道通风装置包括分别设于车站两端的第一排风井和第二排风井、分别设于车站隧道两边的第一轨顶排热风道和第二轨顶排热风道、连通第一排风井与第一轨顶排热风道的第一排风道、连通第二排风井与第二轨顶排热风道的第二排风道以及安装在车站站台的排风室;所述排风室与所述第一轨顶排热风道或所述第二轨顶排热风道连通。其中,所述排风室通过风管与所述第一轨顶排热风道或所述第二轨顶排热风道连通;所述排风室的侧墙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内安装有手动排烟防火阀以及电动多叶调节阀。其中,还包括区间隧道通风装置;所述区间隧道通风装置包括分别设于车站两端的第一机械风井和第二机械风井、连通第一机械风井与区间隧道的第一机械风道、连通第二机械风井与区间隧道的第二机械风道。其中,所述第一机械风道包括并联设置的两个第一机械风道,所述第一机械风道上设有第一隧道风机和电动组合风阀;所述第二机械风道包括并联设置的两个第二机械风道,所述第二机械风道上设有第二隧道风机和电动组合风阀。其中,所述第一机械风道上还设有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隧道风机两侧的两个消声器,所述第二机械风道上还设有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隧道风机两侧的两个消声器。其中,所述区间隧道通风装置还包括连通第一机械风井与区间隧道的第一活塞风道以及连通第二机械风井与区间隧道的第二活塞风道,所述第一活塞风道与所述第一机械风道并联设置,所述第二活塞风道与所述第二机械风道并联设置,所述第一活塞风道上以及所述第二活塞风道上均设置有电动组合风阀。其中,所述第一机械风道包括分别与左行区间隧道和右行区间隧道连通的两个第一机械风道支道,每一所述第一机械风道支道上设有电动组合风阀,所述第二机械风道包括分别与左行区间隧道和右行区间隧道连通的两个第二机械风道支道,每一所述第二机械风道支道上设有电动组合风阀。其中,所述第一排风道上设置有第一排热风机和电动组合风阀;所述第二排风道上设置有第二排热风机和电动组合风阀。其中,所述第一排热风机和所述第二排热风机均为变频风机。其中,所述第一轨顶排热风道和所述第二轨顶排热风道均设有电动多叶调节阀和手动排烟防火阀。(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地铁隧道通风系统,第一排风井通过第一排风道与第一轨顶排热风道连通,第二排风井通过第二排风道与第二轨顶排热风道连通,安装在车站站台的排风室与第一轨顶排热风道或第二轨顶排热风道连通,该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在保证通风系统可靠性的前提下,结构简单,实施方便,控制调节简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地铁隧道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车站站台;2-右行车站隧道;3-左行车站隧道;4-第一轨顶排热风道;5-第二轨顶排热风道;6-电动多叶调节阀;7-电动组合风阀;8-手动排烟防火阀;9-第一机械风井;10-第二机械风井;11-第一排风井;12-第二排风井;13-消声器;14-第一隧道风机;15-第一排热风机;16-第二排热风机;17-第二隧道风机;18-风管;19-排风室;20-第一轨顶排热风道的进风口;21-第一排风道;22-第二排风道;23-第一机械风道;24-第二机械风道;25-第二轨顶排热风道的进风口;26-第一活塞风道;27-第二活塞风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地铁车站隧道包括位于车站站台1两侧的左行车站隧道3和右行车站隧道2,区间隧道包括左行区间隧道和右行区间隧道。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地铁隧道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车站隧道通风装置,车站隧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站隧道通风装置;所述车站隧道通风装置包括分别设于车站两端的第一排风井和第二排风井、分别设于车站隧道两边的第一轨顶排热风道和第二轨顶排热风道、连通第一排风井与第一轨顶排热风道的第一排风道、连通第二排风井与第二轨顶排热风道的第二排风道以及安装在车站站台的排风室;所述排风室与所述第一轨顶排热风道或所述第二轨顶排热风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站隧道通风装置;所述车站隧道通风装置包括分别设于车站两端的第一排风井和第二排风井、分别设于车站隧道两边的第一轨顶排热风道和第二轨顶排热风道、连通第一排风井与第一轨顶排热风道的第一排风道、连通第二排风井与第二轨顶排热风道的第二排风道以及安装在车站站台的排风室;所述排风室与所述第一轨顶排热风道或所述第二轨顶排热风道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室通过风管与所述第一轨顶排热风道或所述第二轨顶排热风道连通;所述排风室的侧墙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内安装有手动排烟防火阀以及电动多叶调节阀。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区间隧道通风装置;所述区间隧道通风装置包括分别设于车站两端的第一机械风井和第二机械风井、连通第一机械风井与区间隧道的第一机械风道、连通第二机械风井与区间隧道的第二机械风道。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械风道包括并联设置的两个第一机械风道,所述第一机械风道上设有第一隧道风机和电动组合风阀;所述第二机械风道包括并联设置的两个第二机械风道,所述第二机械风道上设有第二隧道风机和电动组合风阀。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铁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械风道上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缘张雄熊胜益吴脊李俊飞唐海峰徐彪张跃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四院集团西南勘察设计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