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工程地下渗水区防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
,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地下渗水区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道路、建筑群等不透面积的扩大,雨水不能再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加上地下水的严重超采,使得城市周围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在城市建设中,注意发展雨水收集和利用工程,把原来排走的雨水收集起来,是节约水资源的好措施,同时通过雨水收集利用的广泛开展,雨水被留住,减轻了城市洪水灾害威胁,使地下水得以回补,水环境得以改善。然而传统的蓄水池,防水效果不佳,整体结构容易与外部土壤进行相互渗透,造成水资源浪费与水土流失,且蓄水池的内部容易受污染或滋生藻类,使雨水无法进行循环使用,给市政污水水处理系统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建筑工程地下渗水区防水结构,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工程地下渗水区防水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防水效果不佳,整体结构易与外部土壤相互渗透,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易受污染或滋生藻类,影响雨水循环使用的问题和不足。为实现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工程地下渗水区防水结构,包括:进水管(1)、渗水地面(2)、出水管(3)、调蓄池(4)、基底层(5)、基土层(6)、蓄水池(7)、分流沉沙井(8)、溢流管(9)、保温层(10)、防水层(11);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7)的顶端设置有渗水地面(2),且渗水地面(2)通过铺设方式与蓄水池(7)相连接;所述蓄水池(7)的左侧设置有进水管(1),且进水管(1)的一端通过嵌入方式与蓄水池(7)相连接;所述进水管(1)的另一端设置有矩形状的分流沉沙井(8),且分流沉沙井(8)的两侧嵌入设置有溢流管(9);所述蓄水池(7)的右侧设置有出水管(3),且出水管(3)的一端通过嵌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工程地下渗水区防水结构,包括:进水管(1)、渗水地面(2)、出水管(3)、调蓄池(4)、基底层(5)、基土层(6)、蓄水池(7)、分流沉沙井(8)、溢流管(9)、保温层(10)、防水层(11);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7)的顶端设置有渗水地面(2),且渗水地面(2)通过铺设方式与蓄水池(7)相连接;所述蓄水池(7)的左侧设置有进水管(1),且进水管(1)的一端通过嵌入方式与蓄水池(7)相连接;所述进水管(1)的另一端设置有矩形状的分流沉沙井(8),且分流沉沙井(8)的两侧嵌入设置有溢流管(9);所述蓄水池(7)的右侧设置有出水管(3),且出水管(3)的一端通过嵌入方式与蓄水池(7)相连接;所述出水管(3)的另一端设置有调蓄池(4),且调蓄池(4)与出水管(3)通过嵌入方式相连接;所述蓄水池(7)的底侧与四周均设置有防水层(11),且防水层(11)通过包覆方式与蓄水池(7)相连接;所述防水层(11)的外侧设置有保温层(10),且保温层(10)通过铺设方式与防水层(11)相连接;所述蓄水池(7)的下方设置有基底层(5)(5),且基底层(5)与蓄水池(7)通过螺栓相连接;所述基底层(5)的底端设置有基土层(6),且基底层(5)通过铺设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长金,常磊,杜晓丽,李斌,孙磊,魏学先,侠志强,杨宇紫,刘伟,沈咏军,
申请(专利权)人:付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