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付宇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工程地下渗水区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35123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8: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工程地下渗水区防水结构,包括:渗水地面、出水管、调蓄池、蓄水池、分流沉沙井、溢流管、保温层、防水层;所述蓄水池的顶端设置有渗水地面,且渗水地面通过铺设方式与蓄水池相连接;所述蓄水池的左侧设置有进水管,且进水管的一端通过嵌入方式与蓄水池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一种建筑工程地下渗水区防水结构的改进,具有能快速收集雨水,能防止存储的雨水向外部土壤渗漏,避免雨水资源流失,保证蓄水池内有充足的雨水,便于满足市政用水需求,具有保温,隔热,过滤及避免藻类滋生的功能,提高了市政水循环系统的利用率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背景技术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工程地下渗水区防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
,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地下渗水区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道路、建筑群等不透面积的扩大,雨水不能再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加上地下水的严重超采,使得城市周围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在城市建设中,注意发展雨水收集和利用工程,把原来排走的雨水收集起来,是节约水资源的好措施,同时通过雨水收集利用的广泛开展,雨水被留住,减轻了城市洪水灾害威胁,使地下水得以回补,水环境得以改善。然而传统的蓄水池,防水效果不佳,整体结构容易与外部土壤进行相互渗透,造成水资源浪费与水土流失,且蓄水池的内部容易受污染或滋生藻类,使雨水无法进行循环使用,给市政污水水处理系统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建筑工程地下渗水区防水结构,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工程地下渗水区防水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防水效果不佳,整体结构易与外部土壤相互渗透,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易受污染或滋生藻类,影响雨水循环使用的问题和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工程地下渗水区防水结构,包括:进水管(1)、渗水地面(2)、出水管(3)、调蓄池(4)、基底层(5)、基土层(6)、蓄水池(7)、分流沉沙井(8)、溢流管(9)、保温层(10)、防水层(11);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7)的顶端设置有渗水地面(2),且渗水地面(2)通过铺设方式与蓄水池(7)相连接;所述蓄水池(7)的左侧设置有进水管(1),且进水管(1)的一端通过嵌入方式与蓄水池(7)相连接;所述进水管(1)的另一端设置有矩形状的分流沉沙井(8),且分流沉沙井(8)的两侧嵌入设置有溢流管(9);所述蓄水池(7)的右侧设置有出水管(3),且出水管(3)的一端通过嵌入方式与蓄水池(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工程地下渗水区防水结构,包括:进水管(1)、渗水地面(2)、出水管(3)、调蓄池(4)、基底层(5)、基土层(6)、蓄水池(7)、分流沉沙井(8)、溢流管(9)、保温层(10)、防水层(11);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7)的顶端设置有渗水地面(2),且渗水地面(2)通过铺设方式与蓄水池(7)相连接;所述蓄水池(7)的左侧设置有进水管(1),且进水管(1)的一端通过嵌入方式与蓄水池(7)相连接;所述进水管(1)的另一端设置有矩形状的分流沉沙井(8),且分流沉沙井(8)的两侧嵌入设置有溢流管(9);所述蓄水池(7)的右侧设置有出水管(3),且出水管(3)的一端通过嵌入方式与蓄水池(7)相连接;所述出水管(3)的另一端设置有调蓄池(4),且调蓄池(4)与出水管(3)通过嵌入方式相连接;所述蓄水池(7)的底侧与四周均设置有防水层(11),且防水层(11)通过包覆方式与蓄水池(7)相连接;所述防水层(11)的外侧设置有保温层(10),且保温层(10)通过铺设方式与防水层(11)相连接;所述蓄水池(7)的下方设置有基底层(5)(5),且基底层(5)与蓄水池(7)通过螺栓相连接;所述基底层(5)的底端设置有基土层(6),且基底层(5)通过铺设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长金常磊杜晓丽李斌孙磊魏学先侠志强杨宇紫刘伟沈咏军
申请(专利权)人:付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