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铝电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31229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7: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全铝电动车,属于电动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电动车重量重的问题。本全铝电动车包括车架总成,车架总成上安装有车把总成、前轮总成和后轮总成,车架总成包括由铝合金材料一体冲压成型的底板,车把总成和前轮总成设置在底板的前端,底板的后端斜向上翘起形成后尾部,后尾部上固连有由铝合金材料制成的且用来安装坐垫的坐桶总成,后轮总成设置在底板的后端且位于坐桶总成的正下方。本全铝电动车具有实现轻量化的同时不降低电动车车架强度的优点。

An All-Aluminum Electric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铝电动车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动车
,涉及一种全铝电动车。
技术介绍
电动车,即电力驱动车辆,电动车分为交流电动车和直流电动车。通常说的电动车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动,以控制电流大小改变速度的车辆。现有的两轮电动车,电动车包括车架,例如中国专利文献资料公开的一种电动车的车架[申请号:201910093536.5;申请公布号:CN109552544A],包括由头管、前主管、电池架、前连接件、后连接件、后主管、后平叉、U型管、连接支架、置物托管、固定架、连接管、座垫支撑管、后减震器和座垫安装座。以上的零部件多为钢制结构,且相互之间是通过焊接的方式相固连的,钢制结构重量较重,使该种结构的电动车的重量在70kg左右,电动车自身重量重,在行驶时会加速电池的消耗,一般该种结构的电动车的续航能力50km-70km,续航里程较短;而且车身中设置多个塑料配件,塑料配件易变色老化、碎裂,导致电动车整体强度低,且塑料配件为易燃物品,安全隐患极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全铝电动车,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电动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铝电动车,包括车架总成(1),所述车架总成(1)上安装有车把总成(2)、前轮总成(3)和后轮总成(4),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总成(1)包括由铝合金材料一体冲压成型的底板(11),所述车把总成(2)和前轮总成(3)设置在底板(11)的前端,所述底板(11)的后端斜向上翘起形成后尾部(101),所述后尾部(101)上固连有由铝合金材料制成的且用来安装坐垫的坐桶总成(5),所述后轮总成(4)设置在底板(11)的后端且位于坐桶总成(5)的正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铝电动车,包括车架总成(1),所述车架总成(1)上安装有车把总成(2)、前轮总成(3)和后轮总成(4),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总成(1)包括由铝合金材料一体冲压成型的底板(11),所述车把总成(2)和前轮总成(3)设置在底板(11)的前端,所述底板(11)的后端斜向上翘起形成后尾部(101),所述后尾部(101)上固连有由铝合金材料制成的且用来安装坐垫的坐桶总成(5),所述后轮总成(4)设置在底板(11)的后端且位于坐桶总成(5)的正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铝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坐桶总成(5)包括左侧围(51)、右侧围(52)和呈环状的侧围固定件(53),所述左侧围(51)和右侧围(52)均是由铝合金材料一体冲压成型,所述左侧围(51)和右侧围(52)的两侧通过紧固件相固连后形成筒状结构,所述左侧围(51)和右侧围(52)的底部与底板(11)相固连,所述侧围固定件(53)套设在左侧围(51)和右侧围(52)的顶部,且所述侧围固定件(53)分别与左侧围(51)和右侧围(52)相固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铝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总成(3)包括与车把总成(2)固定连接的下联板(31)、与所述下联板(31)固定连接的前减震器(32)、固定安装在所述前减震器(32)上的前挡泥板(33)和与所述前减震器(32)旋转连接的前轮毂(34),所述下联板(31)、前挡泥板(33)和前轮毂(34)均由铝合金材料制成,所述后轮总成(4)包括与车架总成(1)相连的后平叉部件(41)和安装在所述后平叉部件(41)上的后轮毂(42),所述后平叉部件(41)和后轮毂(42)均由铝合金材料制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铝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把总成(2)上固定安装有面板总成(6),所述车把总成(2)和面板总成(6)中的金属部件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全铝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1)还包括固定部(102)、连接部(103)和踏脚部(104),沿电动车的前后方向所述固定部(102)、连接部(103)、踏脚部(104)和后尾部(101)依次排列,沿竖直方向所述固定部(102)位于连接部(103)的上方,所述连接部(103)位于踏脚部(104)的上方,所述固定部(102)和连接部(103)之间的夹角在120-160°之间,所述连接部(103)与踏脚部(104)之间的夹角在95-135°之间,所述踏脚部(104)和后尾部(101)之间的夹角在140-170°之间。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书通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巨科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