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真腔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24957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6: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返回真腔导管,其包括:穿刺针、导管、控制机构和至少一个能够膨胀和收缩的扩张部件,其中,导管具有近端部分和远端部分,具有用于引导所述针管穿刺针移动方向的第一通道;控制机构设置于导管的近端部分并与所述导管的远端部分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导管的远端部分弯曲;至少一个扩张部件沿所述导管的轴向设置于所述导管的外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返回真腔导管可用于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返回真腔导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具,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返回真腔导管。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的发生率逐渐升高。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常见于肢体缺血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钙化或两端形成纤维帽,由于其病变结构的复杂,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经常会出现导丝难以通过钙化的病变部位或纤维帽以及难以进行扩张,同时导丝通过病变部位时由于被阻挡,易进入夹层假腔,难以穿透内膜返回动脉真腔,这给术者操作带来了困难,治疗时间被延长,影响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这些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导管远端弯曲度并且易于穿透病变部位的返回真腔导管,以弥补现阶段返回真腔导管的不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返回真腔导管,其包括:穿刺针;导管,具有近端部分和远端部分,具有用于引导所述穿刺针移动方向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在所述导管的远端具有轴向开口,所述穿刺针设置成穿过所述第一通道从所述导管的远端开口伸出以进行破膜操作;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导管的近端部分并与所述导管的远端部分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导管的远端部分弯曲;以及至少一个能够膨胀和收缩的扩张部件,所述至少一个扩张部件沿所述导管的轴向设置于所述导管的外表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至少一根牵引丝和至少一个相对应的牵引器,所述牵引丝的远端与所述导管的远端相固定,所述牵引丝的近端与牵引器相固定,通过所述牵引器调整所述牵引丝的长度以控制所述导管的远端部分的弯曲。所述导管具有供所述牵引丝穿过的第二通道。所述导管的第二通道远端设置有锚定环,所述至少一根牵引丝的远端与所述锚定环相固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牵引器的锁定部件,所述锁定部件与所述牵引器相连接,用于锁定所述牵引丝的长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扩张部件为球囊,所述导管还具有与所述球囊相连通的第三通道,通过所述第三通道向所述球囊充放流体以控制所述球囊膨胀和收缩。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近端部分和远端部分的长度比为1:200-1:10。所述导管的长度为10-200cm,直径为1-10mm。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在本技术中,控制机构的设置便于使用者控制导管的远端部分的方向和弯曲度,可以准确控制导管远端的指向位置。牵引器(例如齿轮)和牵引丝的设计使得控制机构结构简单,易于控制导管远端部分的导向和弯曲度。通过增加设置穿刺针,使得导管容易刺破内膜。穿刺针具有柔性也使得整个器械具有更好的顺应性,可使器械到达更为复杂的病变部位。导管的远端部分具有尖端也利于在穿刺针破膜后导管继续跟进。可膨胀收缩的扩张部件(例如球囊)使得在刺破血管内膜后,可对破口进一步扩张,为支架植入等操作提供便利。导管的材料选择也使得导管同时兼具良好的通过性和支撑性,更容易被使用者控制。而通过设置远端部分和近端部分的长度比例,可以保证通过性和支撑性获得更好地平衡。返回真腔导管同时包括导管、穿刺针和扩张部件的一体式设计,能够进行输送、导向、破膜、扩张等多个步骤,避免多种器械交替造成的失误和手术时间过长。本技术的返回真腔导管用于CTO病变的治疗,其远端弯曲度可以控制,导管在血管内可以调控局部方向,同时配合穿刺针和扩张部件,便于使用者(医生)操作该导管使其穿透内膜返回动脉真腔,为CTO病变治疗提供便利。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返回真腔导管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返回真腔导管的剖面图;图3是图1中的牵引器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1中的导管远端部分在未弯曲时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1中的导管远端部分在弯曲时的放大示意图;图6是图1中的导管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其中,附图中的部件并非一定是按比例进行绘制,其重点在于对本技术的原理进行举例说明。在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中,众所周知的结构或材料没有示出或未作详细说明。并且,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以任何方式组合。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述的各种实施方式只用于举例说明,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还可以容易理解,本文所述和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可以按多种不同配置或比例进行布置和设计。本技术提供一种返回真腔导管,可应用于CTO病变的治疗。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返回真腔导管的示意图,图2是该返回真腔导管的剖面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返回真腔导管包括:穿刺针101、导管104、能够膨胀和收缩的扩张部件103和控制机构107。其中,导管104具有近端部分111和远端部分110,近端部分111起支撑作用,可以支撑导管进入血管,远端部分110为柔性段,可以进行弯曲。在本实施方式中,穿刺针101从导管104的内部穿过,导管104具有沿导管的轴向设置的用于引导穿刺针101移动方向的第一通道603(如图6所示),第一通道603在导管的远端(远离使用者的端)具有轴向开口,穿刺针101穿过第一通道603从导管的远端开口伸出,可以进行穿刺破膜操作。控制机构107设置于导管104的近端部分111(靠近使用者)并与导管104的近端部分111相连接,用于控制导管102的远端部分110进行弯曲。结合图3至图5所示,控制机构包括1根牵引丝202和与之相对应的牵引器,牵引丝202的远端与导管104的远端部分110的远端相固定,牵引丝202的近端与牵引器相固定,通过牵引器调整牵引丝202的长度以控制导管104的远端部分110的弯曲,例如,控制远端部分的弯曲方向和弯曲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牵引丝202从导管104的内部穿过,导管104具有第二通道601(如图6所示)供牵引丝202穿过。例如,牵引丝202的远端可以固定于导管104的远端110的内壁,或者也可以在导管的第二通道远端设置锚定环,牵引丝202的远端与该锚定环相固定。作为选择,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牵引丝也可以设置在导管外部贴附在导管外表面,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控制导管104的远端部分进行弯曲。并且,牵引丝、牵引器和第二通道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可以设置有2个牵引器、2根牵引丝和2个第二通道,这样每个牵引器各自控制通过相应通道的牵引丝,从而可以控制导管2的远端部分向两个不同方向进行弯曲;或者也可以1个牵引器、2根牵引丝和2个第二通道,牵引器控制2根牵引丝,以控制导管2的远端部分向两个不同方向进行弯曲;或者也可以1个牵引器、2根牵引丝和1个第二通道,牵引器控制2根牵引丝,加强同一通道中牵引丝的力量,以控制导管2的远端部分具有范围更大的弯曲程度;可以根据所需要的弯曲方向,设置第二通道的数量。如图1所示,返回真腔导管还包括设置于导管104的近端的操作手柄112,导管104自操作手柄112向远端延伸并与操作手柄112相固定,操作手柄112可为橡胶或塑料制成,便于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握持。控制机构107的牵引器可以设置于操作手柄112处以便于使用者操作。作为选择,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操作手柄。结合图3所示,牵引器包括旋转齿轮201和旋钮108,牵引丝202的近端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返回真腔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刺针,导管,具有近端部分和远端部分,具有用于引导所述穿刺针移动方向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在所述导管的远端具有轴向开口,所述穿刺针设置成穿过所述第一通道从所述导管的远端开口伸出以进行破膜操作;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导管的近端部分并与所述导管的远端部分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导管的远端部分弯曲;以及至少一个能够膨胀和收缩的扩张部件,所述至少一个扩张部件沿所述导管的轴向设置于所述导管的外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返回真腔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刺针,导管,具有近端部分和远端部分,具有用于引导所述穿刺针移动方向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在所述导管的远端具有轴向开口,所述穿刺针设置成穿过所述第一通道从所述导管的远端开口伸出以进行破膜操作;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导管的近端部分并与所述导管的远端部分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导管的远端部分弯曲;以及至少一个能够膨胀和收缩的扩张部件,所述至少一个扩张部件沿所述导管的轴向设置于所述导管的外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返回真腔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至少一根牵引丝和至少一个相对应的牵引器,所述牵引丝的远端与所述导管的远端相固定,所述牵引丝的近端与牵引器相固定,通过所述牵引器调整所述牵引丝的长度以控制所述导管的远端部分的弯曲。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返回真腔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赫明龚霄雁魏继昌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茵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