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1668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9: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移动装置,其包括:一接地元件、一金属边框、一馈入连接部、一第一辐射部、一第二辐射部、一电容元件、一第一短路部、一第二短路部,以及一第三短路部。第一辐射部耦接至馈入连接部。第二辐射部包括一第一部分和一第二部分,其中馈入连接部经由第二辐射部耦接至金属边框。电容元件耦接于第二辐射部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第一短路部、第二短路部,以及第三短路部都耦接于金属边框和接地元件之间。接地元件、金属边框、馈入连接部、第一辐射部、第二辐射部、电容元件、第一短路部,以及第二短路部共同形成一天线结构。

mobil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移动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装置及其天线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达,移动装置在近年日益普遍,常见的例如:手提式电脑、移动电话、多媒体播放器以及其他混合功能的携带型电子装置。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移动装置通常具有无线通讯的功能。有些涵盖长距离的无线通讯范围,例如:移动电话使用2G、3G、LTE(LongTermEvolution)系统及其所使用700MHz、850MHz、900MHz、1800MHz、1900MHz、2100MHz、2300MHz以及2500MHz的频带进行通讯,而有些则涵盖短距离的无线通讯范围,例如:Wi-Fi、Bluetooth系统使用2.4GHz、5.2GHz和5.8GHz的频带进行通讯。为了追求造型美观,现今设计者常会在移动装置中加入金属元件的要素。然而,新增的金属元件却容易对于移动装置中支援无线通讯的天线产生负面影响,进而降低移动装置的整体通讯品质。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全新的移动装置和天线结构,以克服传统技术所面临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在优选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移动装置,包括:一接地元件;一金属边框;一馈入连接部,耦接至一正馈入点;一第一辐射部,耦接至该馈入连接部;一第二辐射部,包括一第一部分和一第二部分,其中该馈入连接部经由该第二辐射部耦接至该金属边框上的一第一连接点;一电容元件,耦接于该第一部分和该第二部分之间;一第一短路部,其中该金属边框上的一第二连接点经由该第一短路部耦接至该接地元件上的一第一接地点;一第二短路部,其中该金属边框上的一第三连接点经由该第二短路部耦接至该接地元件上的一第二接地点;以及一第三短路部,其中该金属边框上的一第四连接点经由该第三短路部耦接至该接地元件上的一第三接地点;其中该接地元件、该金属边框、该馈入连接部、该第一辐射部、该第二辐射部、该电容元件、该第一短路部,以及该第二短路部共同形成一天线结构;其中一信号源的一正极耦接至该正馈入点,而该信号源的一负极耦接至该接地元件上的一负馈入点,以激发该天线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金属边框至少部分地呈现一L字形。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辐射部呈现一直条形。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辐射部呈现一L字形。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移动装置还包括:一寄生部,耦接至该接地元件上的一第四接地点,其中该寄生部邻近于该第一辐射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寄生部呈现一L字形。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天线结构涵盖一第一频带、一第二频带,以及一第三频带,该第一频带为1575MHz,该第二频带介于2400MHz至2500MHz之间,而该第三频带介于5100MHz至5850MHz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馈入连接部、该第一辐射部、该第二辐射部、该电容元件、该金属边框,以及该第二短路部共同形成一倒F字形共振路径,其中该倒F字形共振路径激发产生该第一频带。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馈入连接部、该第二辐射部、该金属边框、该第一短路部,以及该接地元件共同形成一第一回圈共振路径,其中该第一回圈共振路径激发产生该第二频带。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馈入连接部、该第二辐射部、该金属边框、该第二短路部,以及该接地元件共同形成一第二回圈共振路径,其中该第二回圈共振路径激发产生该第三频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移动装置的部分俯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移动装置的完整俯视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移动装置的天线结构的电压驻波比图;图3B为没有电容元件的移动装置的天线结构的电压驻波比图;图4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移动装置的天线结构操作于第一频带时的共振电流图;图4B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移动装置的天线结构操作于第二频带时的共振电流图;图4C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移动装置的天线结构操作于第三频带时的共振电流图。符号说明100~移动装置;110~接地元件;111~接地元件的第一边缘;112~接地元件的第二边缘;120~金属边框;130~馈入连接部;131~馈入连接部的第一端;132~馈入连接部的第二端;140~第一辐射部;141~第一辐射部的第一端;142~第一辐射部的第二端;145~第一辐射部的矩形增宽部分;150~第二辐射部;151~第二辐射部的第一端;152~第二辐射部的第二端;155~第二辐射部的第一部分;156~第二辐射部的第二部分;157~电容元件;160~第一短路部;161~第一短路部的第一端;162~第一短路部的第二端;170~第二短路部;171~第二短路部的第一端;172~第二短路部的第二端;180~第三短路部;181~第三短路部的第一端;182~第三短路部的第二端;190~寄生部;191~寄生部的第一端;192~寄生部的第二端;199~信号源;410~倒F字形共振路径;420~第一回圈共振路径;430~第一回圈共振路径;CP1~第一连接点;CP2~第二连接点;CP3~第三连接点;CP4~第四连接点;FB1~第一频带;FB2~第二频带;FB3~第三频带;FP~正馈入点;FN~负馈入点;GP1~第一接地点;GP2~第二接地点;GP3~第三接地点;GP4~第四接地点;GPN~接地点。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元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一个元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元件的方式,而是以元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及「包括」一词为开放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仅限定于」。「大致」一词则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达到所述基本的技术效果。此外,「耦接」一词在本说明书中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至一第二装置,则代表该第一装置可直接电连接至该第二装置,或经由其它装置或连接手段而间接地电连接至该第二装置。图1显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移动装置100的部分俯视图。移动装置100可以是一智能型手机(SmartPhone)、一平板电脑(TabletComputer),或是一笔记型电脑(NotebookComputer)。在图1的实施例中,移动装置100至少包括:一接地元件(GroundElement)110、一金属边框(MetalFrame)120、一馈入连接部(FeedingConnectionElement)130、一第一辐射部(RadiationElement)140、一第二辐射部150、一电容元件(CapacitiveElement)157、一第一短路部(ShortingElement)160、一第二短路部170,以及一第三短路部180。必须理解的是,虽然未显示于图1中,但实际上移动装置100还可包括其他元件,例如:一处理器(Processor)、一触控面板(TouchControlPanel)、一扬声器(Speaker)、一电池模块(BatteryModule),以及一外壳(Housing)。接地元件110、馈入连接部130、第一辐射部140、第二辐射部150、第一短路部160、第二短路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接地元件;金属边框;馈入连接部,耦接至一正馈入点;第一辐射部,耦接至该馈入连接部;第二辐射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该馈入连接部经由该第二辐射部耦接至该金属边框上的第一连接点;电容元件,耦接于该第一部分和该第二部分之间;第一短路部,其中该金属边框上的第二连接点经由该第一短路部耦接至该接地元件上的第一接地点;第二短路部,其中该金属边框上的第三连接点经由该第二短路部耦接至该接地元件上的第二接地点;以及第三短路部,其中该金属边框上的一第四连接点经由该第三短路部耦接至该接地元件上的第三接地点;其中该接地元件、该金属边框、该馈入连接部、该第一辐射部、该第二辐射部、该电容元件、该第一短路部,以及该第二短路部共同形成一天线结构;其中一信号源的正极耦接至该正馈入点,而该信号源的负极耦接至该接地元件上的负馈入点,以激发该天线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25 TW 1061455101.一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接地元件;金属边框;馈入连接部,耦接至一正馈入点;第一辐射部,耦接至该馈入连接部;第二辐射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该馈入连接部经由该第二辐射部耦接至该金属边框上的第一连接点;电容元件,耦接于该第一部分和该第二部分之间;第一短路部,其中该金属边框上的第二连接点经由该第一短路部耦接至该接地元件上的第一接地点;第二短路部,其中该金属边框上的第三连接点经由该第二短路部耦接至该接地元件上的第二接地点;以及第三短路部,其中该金属边框上的一第四连接点经由该第三短路部耦接至该接地元件上的第三接地点;其中该接地元件、该金属边框、该馈入连接部、该第一辐射部、该第二辐射部、该电容元件、该第一短路部,以及该第二短路部共同形成一天线结构;其中一信号源的正极耦接至该正馈入点,而该信号源的负极耦接至该接地元件上的负馈入点,以激发该天线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装置,其中该金属边框至少部分地呈现一L字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装置,其中该第一辐射部呈现一直条形。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俊宜李奇轩
申请(专利权)人: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