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测试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511748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8: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织物性能评价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快速测试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1)在织物样品的正面和反面分别铺设离型纸,接着沿长度方向正反交替对折,织物样品与离型纸的尺寸相同;(2)将重锤放在对折后的织物样品上进行压实;(3)回复;(4)待织物回复第一时间后,测量每次对折织物两边所形成的夹角;待织物回复第二时间后,测量每次对折织物两边所形成的夹角,以及测量最外侧两边的直线距离d并计算2d/(n+1)的值。只经过一次压实,多个折痕同时回复,有效地减少了测试时间;通过急弹回复角、缓弹回复角和织物最外侧两边的距离三个参数指标进行综合评估,能够更准确地表针织物的折皱回复性能。

A Fast Method for Testing the Wrinkle Recovery Property of Fabric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快速测试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织物性能评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测试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的方法。
技术介绍
织物折皱回复性能是评价织物保形性的重要指标,折皱回复性能的优良直接影响织物的服用性能和美观。现有的面料免烫性能测试方法有外观评级法和回复角法。标准《GB/T29257-2012》介绍了外观评级法,主观评价法的原理是将起皱织物与标准样照AATCC128-2003进行对比来确定织物抗皱等级,测试结果用DP表示,此样照共分为五个等级,1级最差,5级最好。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采用人肉眼的主观判断来对织物的折皱状况进行评价,偏差较大,尤其在DP值达到3.5以上时,样照之间的差异小,判断起来难度较大。此外,还容易受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判断者的经验丰富程度、室内光线、织物表面状况,如颜色等都会对评价结果有很大影响,而且这种标准样照价格也很昂贵。标准《GB3819-1997》介绍了回复角法,而回复角法需要大量人为操作,如将压制好的试样转移到测试台,并不断旋转测试圆盘使试样一边始终保持竖直状态;现有方法的试样尺寸较小,有效折痕长度仅15mm,导致实验结果离散性较大,测试稳定性较差;测试时需加压5min,再释压5min才能获得一块试样的数据,按标准规定的试样数量,每个样品需要测量20次,则测量一种织物的折皱回复性能至少需要2小时,测试耗时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织物折皱回复性能评价方法存在的测试结果误差大、稳定性差、测试耗时长的问题,提供一种快速测试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测试误差小、稳定性好,测试耗时短的优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快速测试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折:在织物样品的正面和反面分别铺设离型纸,接着沿长度方向每隔2厘米对折1次,正反交替对折,共折叠n次,其中,n为奇数,且n≥3,织物样品与离型纸的尺寸相同;(2)压实:将重锤放在对折后的织物样品上进行压实,压实时间为t;(3)回复:拿开重锤,取出离型纸,将所述织物样品侧部平放在水平光滑表面上;(4)测量:待织物回复第一时间t1后,采用照相法测量每次对折织物两边所形成的夹角,计算得到平均值θ1;待织物回复第二时间t2后,采用照相法测量每次对折织物两边所形成的夹角并计算得到平均值θ2,以及测量最外侧两边的直线距离d并计算2d/(n+1)的值。优选地,在步骤(1)中,未经对折的织物样品的形状为长方形,长度为X厘米,宽度为Y厘米,其中X=2(n+1)厘米,Y≥4厘米。优选地,在步骤(2)中,压实时间t为5分钟。优选地,在步骤(4)中,第一时间t1为5秒。优选地,在步骤(3)中,第二时间t2为5分钟。优选地,所述离型纸的厚度为0.08-0.1mm。优选地,在步骤(2)中,所述重锤提供10牛顿的压力。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将织物样品沿长度方向,正反交替多次对折,只经过一次压实,多个折痕同时回复后,可以测量多个回复角,有效地减少了压实与回复的时间,同时减少了人工操作,避免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减小了测试误差。第二方面,对折过程中,在织物样品的正面和反面分别铺设离型纸,可以防止正、反对折过程中,重叠织物相互粘结而影响织物回复过程。即,织物样品的正面和反面分别铺设离型纸,可以更加准确地测得的回复角。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通过急弹回复角、缓弹回复角和织物最外侧两边的距离三个参数指标进行综合评估,能够更准确地表针织物的折皱回复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所述方法中步骤(3)回复的示意图(n=5);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所述方法中步骤(4)中参数2d/(n+1)的示意图(n=7);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快速测试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折:在织物样品的正面和反面分别铺设离型纸,接着沿长度方向每隔2厘米对折1次,正反交替对折,共折叠n次,其中,n为奇数,且n≥3,织物样品与离型纸的尺寸相同;(2)压实:将重锤放在对折后的织物样品上进行压实,压实时间为t;(3)回复:拿开重锤,取出离型纸,将所述织物样品侧部平放在水平光滑表面上;(4)测量:待织物回复第一时间t1后,采用照相法测量每次对折织物两边所形成的夹角,计算得到平均值θ1;待织物回复第二时间t2后,采用照相法测量每次对折织物两边所形成的夹角并计算得到平均值θ2,以及测量最外侧两边的直线距离d并计算2d/(n+1)的值。如图1所示,在步骤(1)的对折过程中,沿长度方向每隔2厘米后对折一次,要求正面对折与反面对折交替进行,这种对折方式下,最终测得的回复角能够体现所述织物的正向对折折皱回复性能和反向对折折皱回复性能,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所述织物长度方向上的折皱回复性能。在步骤(1)的对折操作过程中,手上应带有手套,以免汗液影响测试结果。在进行正、反对折操作时,要求在织物样品的正面和反面分别铺设离型纸。离型纸又称隔离纸、防粘纸、硅油纸,离型纸由涂有防粘物质的纸制成。对折过程中,在织物样品的正面和反面分别铺设离型纸,可以防止正、反对折过程中,重叠织物相互粘结而影响织物回复过程。即,织物样品的正面和反面分别铺设离型纸,可以让测得的回复角更加准确。在步骤(1)中,对折次数n应为奇数,如果对折次数为偶数,那么整个织物为非对称折叠;如果对折次数为奇数,那么整个织物为对称折叠。对称折叠与非对称折叠相比,测量d的标准不统一,d不能用于表征织物折皱回复性能;如果对折次数等于1,则该方案属于现有技术。在步骤(1)中,所述织物经过了正、反多次对折,形成了n条折痕。在步骤(2)中进行压实操作时,要求所述重锤的平面要覆盖n条的对折折痕,并且将折痕的长度方向都压实。只有这样,才能在一次压实操作中,将n条折痕压实,从而减少测试时间。那么,所述重锤必须具有长方形平面,其面积足够覆盖所有折痕,重锤的重量平均分配到重锤平面上。步骤(3)中的回复过程,应尽量减少干扰,而让织物自由回复,自由回复状态下的织物回复角才更加准确。将织物放置在水平表面上,可以消除重力对回复过程的干扰。织物所放置的水平表面也应尽量光滑,越是光滑的表面越能够减少摩擦力对织物回复过程的干扰。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水平光滑表面为玻璃表面。在步骤(4)中,如果时间t1过小,织物可能还处在快速回复的状态中,应采用照相法测量回复角。所述照相法,是等待规定的回复时间后,在织物侧面正上方对织物的回复形貌进行拍照,得到照片后,在照片中用量角器对折痕的回复角进行测量。由于织物一直处于动态的回复过程中,对折痕进行实时测量会有较大误差,在测量急弹回复角时,测量误差尤其大,照相法更加准确。如图2所示,在步骤(4)中,测得d后,计算2d/(n+1)的值,该值可以用来表征折皱回复能力的大小,d越大,其折皱回复能力越强。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步骤(1)中,未经对折的织物样品的形状为长方形,长度为X厘米,其中要求X=2(n+1);由于对折时,沿长度方向每隔2厘米后对折一次,构成回复角两边的长度等于2厘米,能够保证回复角测量条件的一致性,从而使得测量结果能够更加准确地反应织物的回复性能。由于采取步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快速测试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折:在织物样品的正面和反面分别铺设离型纸,接着沿长度方向每隔2厘米对折1次,正反交替对折,共折叠n次,其中,n为奇数,且n≥3,织物样品与离型纸的尺寸相同;(2)压实:将重锤放在对折后的织物样品上进行压实,压实时间为t;(3)回复:拿开重锤,取出离型纸,将所述织物样品侧部平放在水平光滑表面上;(4)测量:待织物回复第一时间t1后,采用照相法测量每次对折织物两边所形成的夹角,计算得到平均值θ1;待织物回复第二时间t2后,采用照相法测量每次对折织物两边所形成的夹角并计算得到平均值θ2,以及测量最外侧两边的直线距离d并计算2d/(n+1)的值。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快速测试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折:在织物样品的正面和反面分别铺设离型纸,接着沿长度方向每隔2厘米对折1次,正反交替对折,共折叠n次,其中,n为奇数,且n≥3,织物样品与离型纸的尺寸相同;(2)压实:将重锤放在对折后的织物样品上进行压实,压实时间为t;(3)回复:拿开重锤,取出离型纸,将所述织物样品侧部平放在水平光滑表面上;(4)测量:待织物回复第一时间t1后,采用照相法测量每次对折织物两边所形成的夹角,计算得到平均值θ1;待织物回复第二时间t2后,采用照相法测量每次对折织物两边所形成的夹角并计算得到平均值θ2,以及测量最外侧两边的直线距离d并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运利姚金波姜会钰夏治刚郭恒王嘉晟冯懋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纺织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