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09675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7: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包括支撑从线筒脱圈后的待加捻纱线的导捻本体,导捻本体为旋转体,导捻本体内设有使另一待加捻纱线通过的导捻通孔;导捻本体对应导捻通孔的一端为导进端,另一端为导出端,导出端上环设有能使脱圈的待加捻纱线环绕导捻本体脱圈的活动圈,导进端设置有使待加捻纱线远离导捻本体与线筒间的间隙的过渡圈,过渡圈包括供线筒插置的环形槽,环形槽设置在过渡圈的底部。使用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能获得捻度均匀,并保持较为理想的伸张力、弹力的加捻纱线,同时避免待加捻纱线卷进导捻本体与线筒间的间隙,可减少待加捻纱线在加捻时因纱线卡住产生的纱线断裂问题,从而提高纱线加捻效率和加捻纱线的质量。

Modified Twisting Device for Natural Blend Yar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
本技术涉及纺织制品生产设备,特别是涉及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
技术介绍
自然混纱的加捻装置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8年6月29日公布的公布号为CN108221171A的一项技术方案。采用自然混纱的加捻装置能获得捻度均匀,并保持较为理想的伸张力、弹力的加捻纱线。但在生产应用中发现在加捻过程中待加捻纱线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贴近导捻本体,贴近导捻本体后待加捻纱线在靠近导捻本体与线筒间的间隙(如图1所示A处)时,容易卷进导捻本体与线筒间的间隙(如图1所示A处),造成纱线断裂,机器停机。不仅降低纱线的加捻效率,还影响加捻纱线的质量。有鉴于此,本实用专利技术人对自然混纱的加捻装置的结构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以减少纱线在加捻时出现纱线断裂的情况。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包括支撑从线筒脱圈后的待加捻纱线的导捻本体,所述导捻本体为旋转体,所述导捻本体内设有使另一待加捻纱线通过的导捻通孔;所述导捻本体对应所述导捻通孔的一端为导进端,另一端为导出端,所述导出端上环设有能使脱圈的所述待加捻纱线环绕所述导捻本体脱圈的活动圈,所述导进端设置有使所述待加捻纱线远离所述导捻本体与所述线筒间的间隙的过渡圈,所述过渡圈包括供所述线筒插置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设置在所述过渡圈的底部。进一步地,从所述导进端至所述导出端,所述导捻本体上依次凸出形成有主防护圈、下防护圈和上防护圈;所述活动圈设于所述下防护圈和所述上防护圈之间,所述主防护圈包括靠近所述导出端的圆锥面和靠近所述导进端的下倒圆锥面,所述圆锥面圆滑过渡至所述下倒圆锥面,所述过渡圈与所述导捻本体对应同样为旋转体,且所述过渡圈连接于所述下倒圆锥面的下部。进一步地,所述过渡圈与所述导捻本体一体设置,所述过渡圈与所述下倒圆锥面圆滑过渡形成一倒圆锥面,所述过渡圈的底端端面向下延伸有圆柱状的定位部,所述导捻通孔由所述导出端贯穿至所述定位部的底端端面,所述定位部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过渡圈的最小径向尺寸,所述环形槽设于所述过渡圈的外侧壁和所述定位部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导捻本体位于所述导进端的端面处向下延伸形成一个圆柱状的台阶,所述导捻通孔由所述导出端贯穿至所述台阶的下端面,所述过渡圈可拆卸套设于所述下倒圆锥面上。进一步地,所述过渡圈的上端面凹设有与所述下倒圆锥面相嵌合的倒圆锥槽,所述过渡圈于所述倒圆锥槽的底部开设有供所述台阶伸入的过渡通孔,所述环形槽设于所述过渡圈的外侧壁和所述过渡通孔之间。进一步地,所述过渡圈的底端端面向下延伸有圆柱状的定位部,所述过渡通孔由所述倒圆锥槽的底部贯穿至所述定位部的底端端面,所述环形槽设于所述过渡圈的外侧壁和所述定位部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导捻本体上位于所述导出端的边缘凸出形成圆滑的所述上防护圈,所述主防护圈与所述活动圈之间沿圆周方向凸出形成圆滑的所述下防护圈,所述活动圈的最大内径尺寸分别小于所述上防护圈的最小径向尺寸、所述下防护圈的最小径向尺寸;所述主防护圈的径向尺寸为所述导捻本体的最大径向尺寸。进一步地,所述下防护圈与所述上防护圈之间的所述导捻本体的表面凹陷形成上倒圆锥面,所述活动圈套设于所述上倒圆锥面处,所述活动圈内表面与所述上倒圆锥面之间具有空隙。进一步地,还包括架子,所述架子包括主支撑杆和用于放置所述待加捻纱线以及所述导捻本体的托盘,所述托盘设于所述主支撑杆上,所述托盘对应所述导捻通孔开设有通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本技术的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能获得捻度均匀,并保持较为理想的伸张力、弹力的加捻纱线,同时避免待加捻纱线卷进导捻本体与线筒间的间隙,可减少待加捻纱线在加捻时因纱线卡住产生的纱线断裂问题,从而提高纱线加捻效率和加捻纱线的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自然混纱的加捻装置和线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导捻本体、活动圈及过渡圈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导捻本体、活动圈及过渡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加捻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导捻本体及活动圈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过渡圈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二导捻本体、活动圈及过渡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加捻装置1导捻本体11导捻通孔111主防护圈112圆锥面1121下倒圆锥面1122下防护圈113上防护圈114上倒圆锥面115台阶116活动圈12过渡圈13环形槽131定位部132倒圆锥槽133过渡通孔134架子14主支撑杆141托盘支撑杆1411横向支撑杆1412托盘142通孔1421第一线筒2第一纱线21第二线筒3第二纱线31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实施例一:如图2至4所示,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以下简称加捻装置1。加捻装置1主要包括导捻本体11、活动圈12和过渡圈13,导捻本体11和活动圈12可以使多根纱线自然脱圈就开始缠绕、捻合,最终实现加捻,在本技术的改进型加捻装置加捻纱线时过渡圈13能够使待加捻纱线远离导捻本体11与线筒间的间隙,从而避免待加捻纱线卷进导捻本体11与线筒间的间隙,导致纱线断裂,机器停机。另外还可包括放置线筒的架子14。这里的导捻是指在加捻过程中,对从线筒中脱圈后的待加捻纱线进行牵引、引导,以导出待加捻纱线。过渡圈13包括供线筒插置的环形槽131,环形槽131设置在过渡圈13的底部。导捻本体11能支撑从线筒脱圈后的待加捻纱线,导捻本体11为内部设有导捻通孔111的旋转体,导捻本体11对应导捻通孔111的一端为导进端,另一端为导出端。以导进端为导捻本体11的下端,则导出端为导捻本体11的上端,从导进端至导出端,导捻本体11上依次凸出形成主防护圈112、下防护圈113和上防护圈114。主防护圈112包括靠近导出端的圆锥面1121,以及靠近导进端的下倒圆锥面1122,圆锥面1121和下倒圆锥面1122的连接处圆滑过渡。过渡圈13与导捻本体11对应,同样为旋转体,且过渡圈13连接于下倒圆锥面1122的下部。过渡圈13与导捻本体11一体设置,过渡圈13与下倒圆锥面1122圆滑过渡形成一倒圆锥面,过渡圈13的底端端面向下延伸有圆柱状的定位部132,导捻通孔111由导出端的端面贯穿至定位部132的底端端面,定位部132的径向尺寸小于过渡圈13的最小径向尺寸,环形槽131设于过渡圈13的外侧壁和定位部132之间。定位部132的径向尺寸不大于线筒中的筒孔的最小内径尺寸,使定位部132能够伸入线筒中的筒孔。过渡圈13的下端面的径向尺寸大于线筒中的筒孔的最小内径尺寸,使线筒的上端能够顶持在过渡圈13的下端面上。活动圈12为表面光滑且圆滑过渡的圆环,活动圈12套设在下防护圈113和上防护圈114之间,且能在下防护圈113和上防护圈114之间上下窜动,加捻时,待加捻纱线从活动圈12内穿过,且绕导捻本体11的外圆周面脱圈。导捻本体11靠近导出端的边缘凸出形成圆滑的上防护圈114,上防护圈114的最小径向尺寸大于活动圈12的最大内径尺寸,主防护圈112的径向尺寸为导捻本体11的最大径向尺寸。主防护圈112与活动圈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包括支撑从线筒脱圈后的待加捻纱线的导捻本体,所述导捻本体为旋转体,所述导捻本体内设有使另一待加捻纱线通过的导捻通孔;所述导捻本体对应所述导捻通孔的一端为导进端,另一端为导出端,所述导出端上环设有能使脱圈的所述待加捻纱线环绕所述导捻本体脱圈的活动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进端设置有使所述待加捻纱线远离所述导捻本体与所述线筒间的间隙的过渡圈,所述过渡圈包括供所述线筒插置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设置在所述过渡圈的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1.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包括支撑从线筒脱圈后的待加捻纱线的导捻本体,所述导捻本体为旋转体,所述导捻本体内设有使另一待加捻纱线通过的导捻通孔;所述导捻本体对应所述导捻通孔的一端为导进端,另一端为导出端,所述导出端上环设有能使脱圈的所述待加捻纱线环绕所述导捻本体脱圈的活动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进端设置有使所述待加捻纱线远离所述导捻本体与所述线筒间的间隙的过渡圈,所述过渡圈包括供所述线筒插置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设置在所述过渡圈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导进端至所述导出端,所述导捻本体上依次凸出形成有主防护圈、下防护圈和上防护圈;所述活动圈设于所述下防护圈和所述上防护圈之间,所述主防护圈包括靠近所述导出端的圆锥面和靠近所述导进端的下倒圆锥面,所述圆锥面圆滑过渡至所述下倒圆锥面,所述过渡圈与所述导捻本体对应同样为旋转体,且所述过渡圈连接于所述下倒圆锥面的下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圈与所述导捻本体一体设置,所述过渡圈与所述下倒圆锥面圆滑过渡形成一倒圆锥面,所述过渡圈的底端端面向下延伸有圆柱状的定位部,所述导捻通孔由所述导出端贯穿至所述定位部的底端端面,所述定位部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过渡圈的最小径向尺寸,所述环形槽设于所述过渡圈的外侧壁和所述定位部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然混纱的改进型加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捻本体位于所述导进端的端面处向下延伸形成一个圆柱状的台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清来田杰冉小峰蔺永帅
申请(专利权)人: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