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系统部件的支承构造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50966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7:29
一种排气系统部件的支承构造,所述排气系统部件构成车辆用内燃机的排气系统,该支承构造具备托架和支承部件。托架包括第1板和第2板。第1板的两端部安装于第2板,第2板的两端部安装于排气系统部件。在第1板与第2板之间形成有第1空间,在第2板与排气系统部件之间形成有第2空间。第1空间和第2空间各具有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第1开放端和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的第2开放端。在支承部件与排气系统部件之间配置有第1板、第1空间、第2板以及第2空间。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exhaust system compon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气系统部件的支承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排气系统部件的支承构造。
技术介绍
在相关技术中,已知有构成车辆用内燃机的排气系统的排气系统部件的支承构造(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138784)。日本特开2010-138784的支承构造具备:安装于排气系统部件的支撑托架、和对支撑托架进行支承的支撑橡胶(支承部件)。支撑托架包括平板状的基板、从基板突出的支撑杆、以及设置于基板的下端部的伸出部。支撑杆插通于支撑橡胶的插通孔。伸出部具有上板、一对侧板、以及正面板,并形成为箱状。上板形成为从基板的下端部向与支撑杆相同的方向突出,并配置成与支撑橡胶的下端相对。侧板形成为从上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向下方延伸,且下端部焊接于排气系统部件。正面板形成为从上板的突出端部向下方延伸,并构成为将一对侧板连结。在所述支承构造中,利用伸出部遮挡因排气系统部件的温度上升引起的来自排气系统部件的辐射热,由此能够抑制支撑橡胶的热劣化。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所述的相关技术的支承构造中,当伸出部的温度因来自排气系统部件的辐射热而变高时,伸出部的热会经由基板和支撑杆而向支撑橡胶传递,因此,针对抑制支撑橡胶的热劣化,存在改善的余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抑制支承部件的热劣化的排气系统部件的支承构造。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排气系统部件的支承构造对构成车辆用内燃机的排气系统的排气系统部件进行支承。排气系统部件的支承构造具备:安装于排气系统部件的金属制的托架;和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构成为对托架进行支承,且由弹性体形成。托架包括第1板和第2板。第1板具有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端部,该两端部安装于第2板,第2板具有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端部,该两端部安装于排气系统部件。在第1板与第2板之间形成有第1空间,在第2板与排气系统部件之间形成有第2空间。第1空间及第2空间各具有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第1开放端和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的第2开放端。在支承部件与排气系统部件之间配置有第1板、第1空间、第2板以及第2空间。通过像上述那样构成,从而第1板和第2板作为双层构造的挡热板发挥功能,由此能够抑制从排气系统部件向支承部件传递热。即,能够由第2板遮挡因排气系统部件的温度上升引起的来自排气系统部件的辐射热,因此能够抑制来自排气系统部件的辐射热向支承部件传递。另外,即使第2板的温度因来自排气系统部件的辐射热而上升,也能够使第2板的热难以向第1板传递。而且,能够利用在第1空间和第2空间通过的行驶风实现托架的冷却。也可以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排气系统部件的支承构造中,托架包括中空状的杆,杆的一端部安装于第1板,另一端部安装于支承部件。若像上述那样构成,则与杆为实心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从第1板经由杆向支承部件的热传导。也可以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排气系统部件的支承构造中,杆具有开口部,且配置成开口部朝向车辆前方侧。若像上述那样构成,则能够在行驶风流入杆内的情况下对杆进行冷却,因此能够抑制杆的温度上升。也可以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排气系统部件的支承构造中,排气系统部件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副消声器,以相对于副消声器左右对称的方式设有一对托架及一对支承部件。若像上述那样构成,则能够抑制对副消声器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的热劣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排气系统部件的支承构造,能够抑制支承部件的热劣化。附图说明以下将参考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产业意义,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并且其中:图1是示出内燃机的排气系统的一例的概略构成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构造和由所述支承构造支承的副消声器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支承构造和副消声器的主视图。图4是图2的支承构造和副消声器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说明将对构成搭载于车辆的内燃机的排气系统的副消声器进行支承的支承构造应用于本专利技术的情况。-内燃机的排气系统-参照图1,对排气系统150的一例进行说明。排气系统150设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X方向1和X2方向)上延伸,并构成为对来自内燃机200的排气进行净化和消音后向大气释放。所述排气系统150具备:用于净化排气中的有害成分的催化剂转换器151;用于减小排气声的副消声器152及主消声器153;将催化剂转换器151与副消声器152及主消声器153连接的排气管154。-副消声器-参照图2,对副消声器152的一例进行说明。副消声器152是为了例如除去排气声的高频成分而设置的。所述副消声器152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配置于在省略了图示的车辆的地板面板形成的通道部。如图2所示,副消声器152具备壳体1521、和收纳于壳体1521内的消音构造(省略图示)。在副消声器152中,壳体1521的温度因在内部通过的排气而变高。副消声器152是“排气系统部件”的一例。壳体1521例如为金属制,并形成为圆筒状。壳体1521包括:壳体主体1521a、供排气流入的流入部1521b、供排气流出的流出部1521c、形成于流入部1521b与壳体主体1521a之间的扩径部1521d、以及形成于壳体主体1521a与流出部1521c之间的缩径部1521e。壳体主体1521a形成为圆筒状,由后述的支承构造100支承。在流入部1521b连接有上游侧(内燃机200侧)的排气管154(参照图1)。在流出部1521c连接有下游侧(大气侧)的排气管154(参照图1)。扩径部1521d形成为,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扩径,缩径部1521e形成为,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缩径。由于上述情况,从而壳体主体1521a形成为,直径比排气管154的直径大。-支承构造-参照图2~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构造100进行说明。支承构造100构成为对构成排气系统150的副消声器152进行支承。所述支承构造100具备:安装于副消声器152的金属制的托架1和支承托架1的支撑橡胶2。支承构造100是“排气系统部件的支承构造”的一例,支撑橡胶2是“支承部件”的一例。如图3所示,在支承构造100中,以相对于副消声器152左右对称的方式设置有一对托架1和一对支撑橡胶2,在车宽方向(Y方向)上将副消声器152夹入。如图4所示,支承构造100配置于副消声器152的车辆前后方向(X1方向和X2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如图2和图3所示,托架1安装于副消声器152的壳体主体1521a。托架1在壳体主体1521a的周向上配置于斜下方并且在壳体主体1521a的轴向(X1方向和X2方向)上配置于大致中央。所述托架1具备第1板11、第2板12、以及杆13。第1板11例如是金属制的板状部件,长边方向(壳体主体1521a的周向)上的两端部11a安装于第2板12。由于上述的情况,从而在第1板11与第2板12之间形成有第1空间S1(参照图3),所述第1空间S1在第1板11的短边方向(壳体主体1521a的轴向)上具有一对开放端OE1a及OE1b(参照图4)。开放端OE1a配置于车辆前方侧(X1方向侧),开放端OE1b配置于车辆后方侧(X2方向侧)。第1板11的长边方向是“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例。开放端OE1a及OE1b分别是“第1开放端”和“第2开放端”的一例。具体而言,第1板11具有板主体111、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气系统部件的支承构造,所述排气系统部件构成车辆用内燃机的排气系统,该排气系统部件的支承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金属制的托架,该金属制的托架安装于所述排气系统部件;和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构成为对所述托架进行支承,且由弹性体形成,所述托架包括第1板和第2板,所述第1板具有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端部,该两端部安装于所述第2板,所述第2板具有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端部,该两端部安装于所述排气系统部件,在所述第1板与所述第2板之间形成有第1空间,在所述第2板与所述排气系统部件之间形成有第2空间,所述第1空间及所述第2空间各具有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第1开放端和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的第2开放端,在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排气系统部件之间配置有所述第1板、所述第1空间、所述第2板以及所述第2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18 JP 2017-2417661.一种排气系统部件的支承构造,所述排气系统部件构成车辆用内燃机的排气系统,该排气系统部件的支承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金属制的托架,该金属制的托架安装于所述排气系统部件;和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构成为对所述托架进行支承,且由弹性体形成,所述托架包括第1板和第2板,所述第1板具有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端部,该两端部安装于所述第2板,所述第2板具有与车辆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两端部,该两端部安装于所述排气系统部件,在所述第1板与所述第2板之间形成有第1空间,在所述第2板与所述排气系统部件之间形成有第2空间,所述第1空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崎伸隆竹内正也田中浩敏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双叶产业株式会社株式会社三五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