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胶模具的简易实用型弹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06069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6: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塑胶模具的简易实用型弹针结构,包括后模仁和斜顶杆,所述后模仁上部左侧为竖直面;所述后模仁上部设有型腔;所述斜顶杆左上侧与所述型腔相接触;所述后模仁中设有允许所述斜顶杆通过的斜顶孔;所述斜顶杆设置于所述斜顶孔内;所述斜顶杆下部穿出所述后模仁,还包括弹针,所述弹针镶嵌于斜顶杆上部;所述弹针左端部穿出斜顶杆,与所述型腔接触,右端部与所述竖直面相接触;所述竖直面上方设有一个与所述弹针右下侧面角度一致的倾斜面;所述斜顶杆的上部设置有开口向右的斜顶杆凹槽,所述弹针镶嵌于所述斜顶杆凹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骨位深的塑件的出模,防止塑件黏斜顶杆,防止塑件变形,降低产品报废率。

A Simple and Practical Bullet Needle Structure for Plastic Mou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塑胶模具的简易实用型弹针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塑胶模具的出模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弹针出模的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塑料模具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汽车、电子、仪器仪表、家电、航空航天、建材、电机和通讯器材等产品中,大部分零部件都要依靠塑料模具加工成型。目前塑料模具通常都是选择直顶的方式脱模。当一些塑料产品有骨位时,直顶的方式不能正常脱模,就需要使用斜顶杆脱模。斜顶杆设计相对简单,成本也较低。斜顶杆是顺着一定角度斜着向前推进,当斜顶杆向前一段行程后,骨位就脱离了塑胶的内侧接触,从而使产品能顺利取出。但如果塑料产品的骨位过深,骨位会黏着斜顶杆,在斜顶杆行程中,产品会被拉变形,顶针会顶弯,导致产品报废。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塑胶模具的简易实用型弹针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塑胶模具的简易实用型弹针结构,包括后模仁和斜顶杆,所述后模仁上部左侧为竖直面;所述后模仁上部设有型腔;所述斜顶杆左上侧与所述型腔相接触;所述后模仁中设有允许所述斜顶杆通过的斜顶孔;所述斜顶杆设置于所述斜顶孔内;所述斜顶杆下部穿出所述后模仁,还包括弹针,所述弹针镶嵌于斜顶杆上部;所述弹针左端部穿出斜顶杆,与所述型腔接触,右端部与所述竖直面相接触。进一步的,所述斜顶杆的上部设置有开口向右的斜顶杆凹槽,所述弹针镶嵌于所述斜顶杆凹槽内。进一步的,还包括弹簧、弹针板和弹针限位座;所述弹针板设置在所述弹针中部;所述弹针板右侧与弹针限位座左侧相接触;所述弹簧套在所述弹针上,并与所述斜顶杆凹槽底部和弹针板左侧相接。进一步的,还包括顶针,所述顶针贯穿于所述后模仁,上部与所述型腔相接触。进一步的,还包括倾斜面,所述倾斜面设置在所述竖直面上方,角度与所述弹针右下侧面一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安装简单,在斜顶杆上设置了弹针,弹针随着斜顶杆斜向上的移动过程中,与后模仁的距离逐渐变小最终相接触。弹针由于后模仁上的垂直面的作用力向左移动,并向左穿出斜顶杆,弹出产品。还在斜顶杆上设置了倾斜面,避免了模具合模时弹针与后模仁的干涉。可以实现骨位深的塑料产品的出模,防止塑料产品黏斜顶杆,防止塑料产品变形,防止顶针顶弯,降低产品报废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弹针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脱模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斜顶杆;2、后模仁;3、产品;4、弹针;5、弹簧;6、弹针板;7、弹针限位座;8、倾斜面;9、竖直面;10、顶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塑胶模具的简易实用型弹针结构,包括后模仁2和斜顶杆1,所述后模仁2上部左侧为竖直面9;所述后模仁2上部设有型腔;所述斜顶杆1左上侧与所述型腔相接触;所述后模仁2中设有允许所述斜顶杆1通过的斜顶孔;所述斜顶杆1设置于所述斜顶孔内;所述斜顶杆1下部穿出所述后模仁2,还包括弹针4,所述弹针4镶嵌于斜顶杆1上部;所述弹针4左端部穿出斜顶杆1,与所述型腔接触,右端部与所述竖直面9相接触。还包括顶针10,所述顶针10贯穿于所述后模仁2,上部与所述型腔相接触。所述顶针10在模具出模时提供给产品向上的作用力,帮助所述产品脱离型腔。还包括倾斜面8,所述倾斜面8设置在所述竖直面9上方,角度与所述弹针4右下侧面一致。角度的一致保证了所述斜顶杆在返回行程中,所述弹针与所述后模仁干涉。在上述结构中,还包括弹簧5、弹针板6和弹针限位座7;所述弹针板6设置在所述弹针4中部;所述弹针板6右侧与弹针限位座7左侧相接触;所述弹簧5套在所述弹针4上,并与所述斜顶杆凹槽底部和弹针板6左侧相接。工作原理:当塑料模具出模工序开始后,所述后模仁2不动,所述顶针10和所述斜顶杆1同时向上移动,并带着所述产品向上移动。在所述斜顶杆1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由于所述斜顶杆1是斜向上移动,所述弹针4跟随所述斜顶杆1斜向上移动,所述弹针4与所述后模仁2的距离逐渐缩小,然后所述弹针4右端被所述竖直面9顶住。所述弹针4由于所述竖直面9的作用力下向左移动,所述弹针板6随着所述弹针4向左移动,并挤压所述弹簧5,所述弹针4穿过所述斜顶杆1左部,并弹出所述产品3。弹出所述产品3后,所述斜顶杆1上升到最终行程,此时所述弹针4右部脱离所述竖直面9,失去所述竖直面9的作用力的所述弹簧5开始向右回弹,带动所述弹针板6向右移动,所述弹针4跟随所述弹针板6同时向右移动。当所述弹针板6抵靠到所述弹针板限位座7后,所述弹针4停止移动,并回归到原位,产品3出模工序完成,此时状态如图3所示。当模具出模工序完成,取出所述产品3后,模具启动合模行程,所述顶针10向下移动,所述弹针4跟随着所述斜顶杆1同时向下移动,由于所述倾斜面8的斜度与所述弹针4右下侧面的斜度一致,途中所述弹针4的右下侧面顺利经过所述倾斜面8,最终所述斜顶杆1与所述顶针10回到初始位置。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塑胶模具的简易实用型弹针结构,包括后模仁和斜顶杆,所述后模仁上部左侧为竖直面;所述后模仁上部设有型腔;所述斜顶杆左上侧与所述型腔相接触;所述后模仁中设有允许所述斜顶杆通过的斜顶孔;所述斜顶杆设置于所述斜顶孔内;所述斜顶杆下部穿出所述后模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针,所述弹针镶嵌于斜顶杆上部;所述弹针左端部穿出斜顶杆,与所述型腔接触,右端部与所述竖直面相接触;所述斜顶杆的上部设置有开口向右的斜顶杆凹槽,所述弹针镶嵌于所述斜顶杆凹槽内;还包括弹簧、弹针板和弹针限位座;所述弹针板设置在所述弹针中部;所述弹针板右侧与弹针限位座左侧相接触;所述弹簧套在所述弹针上,并与所述斜顶杆凹槽底部和弹针板左侧相接;还包括倾斜面,所述倾斜面设置在所述竖直面上方,角度与所述弹针右下侧面一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塑胶模具的简易实用型弹针结构,包括后模仁和斜顶杆,所述后模仁上部左侧为竖直面;所述后模仁上部设有型腔;所述斜顶杆左上侧与所述型腔相接触;所述后模仁中设有允许所述斜顶杆通过的斜顶孔;所述斜顶杆设置于所述斜顶孔内;所述斜顶杆下部穿出所述后模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针,所述弹针镶嵌于斜顶杆上部;所述弹针左端部穿出斜顶杆,与所述型腔接触,右端部与所述竖直面相接触;所述斜顶杆的上部设置有开口向右的斜顶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婧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沃克森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