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担架与急救床结合的多功能救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0127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4: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担架与急救床结合的多功能救援设备,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撑杆、位于两个撑杆之间的支撑件;两个撑杆的两端分别设有横杆;横杆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一端垂直方向上均设有安装孔,另一端通过螺纹连接;作为急救床时,横杆两端的安装孔与支撑杆的第一螺纹孔连接;横杆的轴向与撑杆的轴向垂直;作为担架时,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的螺纹分离,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分别连接在相应的撑杆端部,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的轴向分别与相应的撑杆的轴向相同;撑杆两端的下端均设有卡槽,卡槽内设有悬臂,悬臂可在卡槽内转动;悬臂从卡槽向下旋转向下,作为急救床的支腿;本设备具有多种功能。

A Multifunctional Rescue Equipment Combining Stretcher and Emergency B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担架与急救床结合的多功能救援设备
本技术属于公共救援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担架与急救床结合的多功能救援设备。
技术介绍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救灾物资匮乏,救灾物资运输困难,急救过程中的不当转移等问题,往往给灾区伤员带来灾后严重的二次伤害,成为威胁灾区伤员生命健康的严重问题。目前市场上很多担架类急救设备功能较为单一,大多仅作为担架使用,需要急救床进行临时急救时往往需要对伤员进行二次转移,且在救灾过程中急救床因为其运输所占空间较大,往往难以满足使用需求。一些多功能急救设备因为操作繁琐或者制作成本高等问题,也往往难以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灾后救灾过程中大范围使用,因此,在灾难发生后,因为救灾物资贫乏,救灾环境恶劣等问题,往往给灾区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担架与急救床结合的多功能救援设备,以解决什现有救援担架功能单一,搬运伤员过程中易导致二次伤害的问题。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担架与急救床结合的多功能救援设备,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撑杆、位于两个撑杆之间的用以支撑伤员的支撑件;两个撑杆的两端分别设有横杆进行连接;所述横杆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一端垂直方向上均设有安装孔,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形成一个横杆整体;所述撑杆的两端垂直方向上分别设有第一螺纹孔;作为急救床时,横杆两端的安装孔通过螺栓与支撑杆的第一螺纹孔连接;此时横杆的轴向与撑杆的轴向垂直;作为担架时,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的螺纹分离,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均通过螺纹分别连接在相应的撑杆端部,此时,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的轴向分别与相应的撑杆的轴向相同,此时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作为担架把手;所述撑杆两端的下端均设有卡槽,卡槽内设有悬臂,悬臂可在卡槽内转动;悬臂从卡槽向下旋转时,悬臂长度方向向下,作为急救床的支腿。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1)本技术的救援设备具有多种功能,能够减少救灾过程中器材的使用,节约资源,减少运输成本。(2)本技术的救援设备具有担架和急救床两种功能,免除了救灾过程中伤员从担架到急救床的二次转移,避免救灾过程中对伤员的二次伤害。(3)本技术救援设备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有助于提高救援效率。(4)本技术救援设备,悬臂长度向下时,悬臂长度方向与撑杆长度方向夹角为115°,同一个撑杆的两端的悬臂呈八字形,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多功能救援设备作为急救床整体使用效果图。图2为本技术的多功能救援设备作为担架整体使用效果图。图3为本技术的横杆结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的悬臂结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技术目的,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介绍。结合图1和图2,本技术的一种担架与急救床结合的多功能救援设备,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撑杆1、位于两个撑杆1之间的用以支撑伤员的支撑件2;两个撑杆1的两端分别设有横杆3进行连接;所述横杆3包括第一连接杆31、第二连接杆32;所述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一端垂直方向上均设有安装孔34,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的另一端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形成一个横杆3整体;所述撑杆1的两端垂直方向上分别设有第一螺纹孔10;作为急救床时,横杆3两端的安装孔34通过螺栓33与支撑杆1的第一螺纹孔10连接;此时横杆3的轴向与撑杆1的轴向垂直;作为担架时,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之间的螺纹分离,所述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均通过螺纹分别连接在相应的撑杆1端部,此时,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的轴向分别与相应的撑杆1的轴向相同,此时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作为担架把手;所述撑杆1两端的下端均设有卡槽13,卡槽13内设有悬臂41,悬臂41可在卡槽13内转动;悬臂41从卡槽13向下旋转时,悬臂41长度方向向下,可作为急救床的支腿。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悬臂41通过旋钮42连接在撑杆1内的卡槽13内,通过正向旋转旋钮42,使得悬臂41长度方向与撑杆1长度方向一致,悬臂41埋于卡槽13内,通过反向旋转旋钮42,使得悬臂41长度方向向下,作为急救床的支腿。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悬臂41通过转轴连接在撑杆1内的卡槽13内,悬臂41采用金属材料,卡槽13内嵌入有磁铁,悬臂41卡入卡槽13内时,通过磁铁吸附在卡槽13内。进一步的,所述卡槽13内与悬臂连接的端部设有向上的楔形凹口14;悬臂41长度向下时,悬臂41的上端设有楔形凸起43,凸起43卡入凹口14内,使得悬臂41长度方向与撑杆1长度方向夹角为钝角,支撑更加稳定。进一步的,悬臂41长度向下时,悬臂41长度方向与撑杆1长度方向夹角为115°,同一个撑杆1的两端的悬臂呈八字形,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进一步的,两个撑杆1横向上设有多个通槽11,用以穿过安全绑带,当伤员躺在支撑件2上时,安全绑带穿过通槽11,将伤员固定。进一步的,所述撑杆1的两端垂直方向上还分别设有第二螺纹孔12,以便存放旋卸下来的螺栓33,避免螺栓33丢失。优选的,所述支撑件2包括多段略有弹性的塑料支撑板。本技术的救援设备具有多种功能,能够减少救灾过程中器材的使用,节约资源,减少运输成本。免除了救灾过程中伤员从担架到急救床的二次转移,避免救灾过程中对伤员的二次伤害。作为急救床时,同时臂长度向下时,悬臂长度方向与撑杆长度方向夹角为115°,同一个撑杆的两端的悬臂呈八字形,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本技术救援设备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有助于提高救援效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担架与急救床结合的多功能救援设备,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撑杆(1)、位于两个撑杆(1)之间的用以支撑伤员的支撑件(2);其特征在于,两个撑杆(1)的两端分别设有横杆(3)进行连接;所述横杆(3)包括第一连接杆(31)、第二连接杆(32);所述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一端垂直方向上均设有安装孔(34),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的另一端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形成一个横杆(3)整体;所述撑杆(1)的两端垂直方向上分别设有第一螺纹孔(10);作为急救床时,横杆(3)两端的安装孔(34)通过螺栓(33)与支撑杆(1)的第一螺纹孔(10)连接;此时横杆(3)的轴向与撑杆(1)的轴向垂直;作为担架时,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之间的螺纹分离,所述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均通过螺纹分别连接在相应的撑杆(1)端部,此时,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的轴向分别与相应的撑杆(1)的轴向相同,此时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作为担架把手;所述撑杆(1)两端的下端均设有卡槽(13),卡槽(13)内设有悬臂(41),悬臂(41)可在卡槽(13)内转动;悬臂(41)从卡槽(13)向下旋转时,悬臂(41)长度方向向下,作为急救床的支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担架与急救床结合的多功能救援设备,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撑杆(1)、位于两个撑杆(1)之间的用以支撑伤员的支撑件(2);其特征在于,两个撑杆(1)的两端分别设有横杆(3)进行连接;所述横杆(3)包括第一连接杆(31)、第二连接杆(32);所述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一端垂直方向上均设有安装孔(34),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的另一端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形成一个横杆(3)整体;所述撑杆(1)的两端垂直方向上分别设有第一螺纹孔(10);作为急救床时,横杆(3)两端的安装孔(34)通过螺栓(33)与支撑杆(1)的第一螺纹孔(10)连接;此时横杆(3)的轴向与撑杆(1)的轴向垂直;作为担架时,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之间的螺纹分离,所述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均通过螺纹分别连接在相应的撑杆(1)端部,此时,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的轴向分别与相应的撑杆(1)的轴向相同,此时第一连杆(31)、第二连杆(32)作为担架把手;所述撑杆(1)两端的下端均设有卡槽(13),卡槽(13)内设有悬臂(41),悬臂(41)可在卡槽(13)内转动;悬臂(41)从卡槽(13)向下旋转时,悬臂(41)长度方向向下,作为急救床的支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担架与急救床结合的多功能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41)通过旋钮(42)连接在撑杆(1)内的卡槽(13)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伟营唐艺王一童姜斌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