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个性化多孔椎间融合器的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500250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4: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个性化多孔椎间融合器的构建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个性化多孔椎间融合器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基于椎体三维模型和融合器中位面上多个中位面控制点,构建融合器上端面控制点和融合器下端面控制点;构建获得融合器本体;构建植骨容纳腔;构建端面网孔;构建植骨孔;构建夹持槽;构建受力带。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个性化多孔椎间融合器模型的构建方法通过中位面进行个性化构建,构建获得的椎间融合器可以匹配不同患者的解剖特征与生理曲度要求,并能够促进上下椎体的融合,在融合器上下端面上的椭圆形孔隙结构可以增大移植骨与上下终板的接触面积,促进骨组织长入。

A Construction Method of Individualized Porous Interbody Fus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个性化多孔椎间融合器的构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个性化多孔椎间融合器的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在椎体间进行椎间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于治疗腰椎不稳、腰椎管狭窄、退行性椎体滑脱、退行性脊柱侧凸、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等。理想的椎间融合器要求能纠正脊柱畸形,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保持椎间隙的稳定,最重要的是促进骨融合。在临床手术中,椎间融合器的形态设计、材料性质及植入方法都直接决定了融合手术的效果。目前市面上标准化、批量化、序列化生产的椎间融合器难以匹配不同患者的个性化解剖特征以及不同骨骼质量患者的特殊需求,导致融合器植入体内后,发生沉降、疲劳失效、不融合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个性化多孔椎间融合器的构建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个性化多孔椎间融合器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基于椎体三维模型和融合器中位面上多个中位面控制点,构建融合器上端面控制点和融合器下端面控制点,所述融合器中位面位于椎体间,所述融合器上端面控制点为中位面控制点在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个性化多孔椎间融合器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基于椎体三维模型和融合器中位面上多个中位面控制点,构建融合器上端面控制点和融合器下端面控制点,所述融合器中位面位于椎体间,所述融合器上端面控制点为中位面控制点在上椎体下终板的投影,所述融合器下端面控制点为中位面控制点在下椎体上终板的投影;根据融合器上端面控制点和融合器下端面控制点构建获得融合器本体;构建植骨容纳腔,所述植骨容纳腔位于融合器本体中部;构建端面网孔,所述端面网孔连通融合器本体的端面和植骨容纳腔;构建植骨孔,所述植骨孔连通融合器本体头部表面和植骨容纳腔;构建夹持槽,所述夹持槽位于融合器本体尾部;构建受力带,所述受力带位于融合器本体尾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个性化多孔椎间融合器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基于椎体三维模型和融合器中位面上多个中位面控制点,构建融合器上端面控制点和融合器下端面控制点,所述融合器中位面位于椎体间,所述融合器上端面控制点为中位面控制点在上椎体下终板的投影,所述融合器下端面控制点为中位面控制点在下椎体上终板的投影;根据融合器上端面控制点和融合器下端面控制点构建获得融合器本体;构建植骨容纳腔,所述植骨容纳腔位于融合器本体中部;构建端面网孔,所述端面网孔连通融合器本体的端面和植骨容纳腔;构建植骨孔,所述植骨孔连通融合器本体头部表面和植骨容纳腔;构建夹持槽,所述夹持槽位于融合器本体尾部;构建受力带,所述受力带位于融合器本体尾部的侧壁表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中位面与椎体的上终板之间的角度为0~15°,中位面与椎体的下终板之间的角度为0~15°;和/或,所述融合器中位面包括植骨容纳腔对应面,所述植骨容纳腔对应面向椎体一侧延伸形成头部实体部,所述植骨容纳腔对应面向椎体另一侧延伸形成尾部实体部;和/或,所述融合器中位面的边缘距离其中心4.5~18.5mm;和/或,所述融合器中位面长度方向的尺寸为22~36mm,宽度方向的尺寸为9~12mm;和/或,至少部分的中位面控制点位于融合器中位面的边缘,中位面控制点在融合器中位面上均匀分布;和/或,所述投影为沿椎体的轴线方向的投影。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骨容纳腔对应面为内锐角为70~80°的平行四边形;和/或,所述头部实体部对应面为扇面,所述头部实体部对应面的远端端点距离融合器中位面的中心11.2~18.5mm,所述头部实体部的远端偏向于融合器中位面的后侧;和/或,所述尾部实体部对应面为扇面,所述尾部实体部对应面的远端端点距离融合器中位面的中心11.2~18.5mm,所述尾部实体部的远端偏向于融合器中位面的前侧。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融合器上端面控制点和融合器下端面控制点构建获得融合器本体的方法具体包括:根据融合器上端面控制点构建获得融合器上端面;根据融合器下端面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杰汪轶平杨二柱应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影为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