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收发电路和通信仪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97909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1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数据收发电路和通信仪表,用以减少数据收发电路所需的电源数量,降低成本。所述数据收发电路,包括:连接于电源正极与电源负极之间的接收电路、发送电路和第一电阻组件,所述接收电路并联于所述第一电阻组件的两端,所述发送电路与所述第一电阻组件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源正极和所述电源负极之间,所述第一电阻组件与所述发送电路的连接节点与正极母线连接,所述电源负极与负极母线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数据收发电路和通信仪表
本技术涉及数据收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收发电路和通信仪表。
技术介绍
在通信仪表产品应用中,一般采用两线的MBUS母线来给仪表(从机)供电及通信。MBUS母线是一种主从式半双工传输总线,采用主叫/应答的方式通信,即只有处于中心地位的主机(Master)发出询问后,从机(Slave)才能向主站传输数据。MBUS母线通信的主要特点如下:总线采用两线制,不分正负极性,施工简单、方便;总线采用独特的电平特征传输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长;总线在通信的同时也给从机供电,降低维护成本;总线型拓扑结构,扩展方便,单个主机可以同时挂载多个从机,组网成本低;任一从机节点的故障不影响整个总线其他从机的正常通信功能。但是,目前大部分MBUS主机收发电路都采用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IC)、比较器、以及放大电路等来设计,需要多个电压的电源来给这些IC供电,电路方案比较复杂,不利于问题的排查,而且成本昂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收发电路和通信仪表,用以减少数据收发电路所需的电源数量,降低成本。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收发电路,包括:连接于电源正极与电源负极之间的接收电路、发送电路和第一电阻组件,接收电路并联于第一电阻组件的两端,发送电路与第一电阻组件串联连接在电源正极和电源负极之间,第一电阻组件与发送电路的连接节点与正极母线连接,电源负极与负极母线连接。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收发电路,接收电路、发送电路和第一电阻组件均连接于电源正极和电源负极之间,整个数据收发电路仅需要一个电源供电,与现有技术中采用IC、比较器、以及放大电路等来设计数据收发电路,需要多个电压的电源来给这些IC供电相比,整个数据收发电路仅需要一个电源供电,减少了数据收发电路所需的电源数量,从而降低了成本。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电路中,发送电路,包括:连接于第一电阻组件与电源负极之间的第一开关支路和连接于电源正极和电源负极之间的第二开关支路,第一开关支路通过第二电阻组件与第二开关支路相连接,第二开关支路通过第三电阻组件与用于控制发送数据的发送使能端相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电路中,第一开关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四电阻组件和第一三极管,第四电阻组件的一端与第一电阻组件相连接,第四电阻组件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二电阻组件与第二开关支路相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源负极相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电路中,第二开关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五电阻组件和第二三极管,第五电阻组件的一端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第五电阻组件的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三电阻组件与发送使能端相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源负极相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电路中,接收电路包括:连接于电源正极与电源负极之间的第三开关支路和第四开关支路、以及连接于用于控制发送数据的发送使能端和用于控制接收数据的接收使能端之间、且与第四开关支路连接的第五开关支路,第三开关支路通过第六电阻组件与正极母线连接,第四开关支路通过第七电阻组件与第三开关支路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电路中,第三开关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八电阻组件和第三三极管,第八电阻组件的一端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第八电阻组件的另一端与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六电阻组件与正极母线相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源正极相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电路中,第四开关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九电阻组件和第四三极管,第九电阻组件的一端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第九电阻组件的另一端与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七电阻组件与第三开关支路相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源负极相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电路中,第五开关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十电阻组件和第五三极管,第十电阻组件的一端与发送使能端相连接,第十电阻组件的另一端与第五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接,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四开关支路相连接,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接收使能端相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电路中,第六电阻组件与正极母线之间连接有二极管,二极管的阳极与第六电阻组件连接,二极管的阴极与正极母线连接。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仪表,通信仪表中包括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数据收发电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通信仪表,该通信仪表中包括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收发电路,由于数据收发电路中接收电路、发送电路和第一电阻组件均连接于电源正极和电源负极之间,整个数据收发电路仅需要一个电源供电,与现有技术中采用IC、比较器、以及放大电路等来设计数据收发电路,需要多个电压的电源来给这些IC供电相比,整个数据收发电路仅需要一个电源供电,减少了数据收发电路所需的电源数量,从而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收发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送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收发电路和通信仪表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收发电路,包括:连接于电源正极与电源负极之间的接收电路11、发送电路12和第一电阻组件13,接收电路11并联于第一电阻组件13的两端,发送电路12与第一电阻组件13串联连接在电源正极和电源负极之间,第一电阻组件13与发送电路12的连接节点与正极母线连接,电源负极与负极母线连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数据收发电路,接收电路11、发送电路12和第一电阻组件13均连接于电源正极和电源负极之间,整个数据收发电路仅需要一个电源供电,减少了数据收发电路所需的电源数量,从而降低了成本。具体实施时,如图2所示,发送电路12,包括:连接于第一电阻组件13与电源负极之间的第一开关支路21和连接于电源正极和电源负极之间的第二开关支路22,第一开关支路21通过第二电阻组件23与第二开关支路22相连接,第二开关支路22通过第三电阻组件24与用于控制发送数据的发送使能端TXD相连接。其中,第一开关支路21包括串联连接的第四电阻组件25和第一三极管26,第四电阻组件25的一端与第一电阻组件13相连接,第四电阻组件25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2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一三极管26的基极通过第二电阻组件23与第二开关支路22中第五电阻组件27和第二三极管28的中间节点相连接,第一三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数据收发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于电源正极与电源负极之间的接收电路、发送电路和第一电阻组件,所述接收电路并联于所述第一电阻组件的两端,所述发送电路与所述第一电阻组件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源正极和所述电源负极之间,所述第一电阻组件与所述发送电路的连接节点与正极母线连接,所述电源负极与负极母线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据收发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于电源正极与电源负极之间的接收电路、发送电路和第一电阻组件,所述接收电路并联于所述第一电阻组件的两端,所述发送电路与所述第一电阻组件串联连接在所述电源正极和所述电源负极之间,所述第一电阻组件与所述发送电路的连接节点与正极母线连接,所述电源负极与负极母线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电路,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电阻组件与所述电源负极之间的第一开关支路和连接于所述电源正极和所述电源负极之间的第二开关支路,所述第一开关支路通过第二电阻组件与所述第二开关支路相连接,所述第二开关支路通过第三电阻组件与用于控制发送数据的发送使能端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四电阻组件和第一三极管,所述第四电阻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组件相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二电阻组件与所述第二开关支路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负极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五电阻组件和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五电阻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电源正极相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所述第三电阻组件与所述发送使能端相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电源负极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电路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源正极与所述电源负极之间的第三开关支路和第四开关支路、以及连接于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蓝振潘蔡旭波姚广鹏
申请(专利权)人: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天津京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