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轴箱通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9219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09: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曲轴箱通风装置,涉及发动机曲轴箱技术领域。包括壳体,壳体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为相连通的油气分离腔和集油腔,所述油气分离腔与所述进气口相通,所述集油腔与所述出气口相通;所述油气分离腔内活动设置有止回盖,所述止回盖上设置有通气孔;所述油气分离腔的内壁设置有导向结构,所述止回盖滑动约束于所述导向结构,所述止回盖与所述油气分离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供油雾混合气通过的间隙;所述集油腔的内壁设置有回油孔,所述回油孔连接有回油管,所述回油管连通所述曲轴箱箱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曲轴箱通风装置油气分离效率高,体积小,便于在曲轴箱上布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曲轴箱通风装置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曲轴箱
,具体涉及一种曲轴箱通风装置。
技术介绍
为防止发动机曲轴箱中油雾混合气积聚过多和避免油雾混合气在曲轴箱中温度和压力过分增大,发动机曲轴箱上都设置有通风装置。现有中速柴油机曲轴箱的通风装置,所采用的技术基本都是迷宫式通风装装置,如图2所示,曲轴箱箱体4内部油雾混合气沿箭头方向从曲轴箱箱体4内部到达第一迷宫墙7,此时油雾混合气受第一迷宫墙7的阻挡会有部分油滴凝结在第一迷宫墙7的下表面,然后回流到曲轴箱箱体4内部,其余油雾混合气则会到达第二迷宫墙8,受第二迷宫墙8的阻挡,部分油雾混合气会凝结成油滴流入回油管9中,经回油管9回流到曲轴箱箱体4内,另外部分油雾混合气则会通过开口到达管体10中,通过管体10的内壁凝结部分油滴,回流到曲轴箱箱体4中,剩余部分油雾通过上部出口排到外部空气中去。迷宫式通风装置存在以下缺点:1.分离效率较低,其原理通过两道迷宫墙来达到油气分离的目的,从图2中可以看出,油雾混合气通过的孔洞比较大,对油雾混合气不会造成较大的阻力,从而会有较多部分油雾混合气排到空气中去。2.迷宫密封需要较长的路径,通过路径和迷宫墙来使油气分离,因此此通风装置的外形尺寸比较大,整机布置时不会很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曲轴箱通风装置,此通风装置油气分离效率高,体积小,便于在曲轴箱上布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曲轴箱通风装置,安装于曲轴箱箱体的通风口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为相连通的油气分离腔和集油腔,所述油气分离腔与所述进气口相通,所述集油腔与所述出气口相通;所述油气分离腔内活动设置有止回盖,所述止回盖上设置有通气孔;所述油气分离腔的内壁设置有导向结构,所述止回盖滑动约束于所述导向结构,所述止回盖与所述油气分离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供油雾混合气通过的间隙;所述集油腔的内壁设置有回油孔,所述回油孔连接有回油管,所述回油管连通所述曲轴箱箱体。优选地,所述止回盖为球面薄壁件,所述通气孔设置在所述止回盖的中心处。优选地,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的周侧,所述隔板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连通所述油气分离腔和所述集油腔的连通孔。优选地,所述隔板倾斜设置,所述回油孔设置在所述集油腔的底部。优选地,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壳体和所述曲轴箱箱体的异径管,所述异径管为同心异径管,所述异径管的大头与所述油气分离腔相连通,所述异径管的小头与所述曲轴箱相连通。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集油腔相连通的连接管。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将壳体的内腔分成油气分离腔和集油腔两个腔,在油气分离腔内活动设置带有通气孔的止回盖,若由曲轴箱箱体内来的油雾混合气流量很小,其能力不足以推动止回盖做功,油雾混合气就会在止回盖的下表面凝结,流回到曲轴箱箱体内,小部分油雾混合气就会从通气孔排出,经集油腔后从出气口排到空气中去;若油雾混合气流量较大,就会推动止回盖向上移动,油雾混合气的内能就会降低,从而其温度就会降低,部分油雾混合气凝结在止回盖的下表面,流回到曲轴箱箱体内,其余油雾混合气就会从通气孔和止回盖与油气分离腔的内壁之间的间隙经集油腔流向出气口,在此过程中,油雾混合气的温度会进一步降低,部分油雾混合气通过隔板的阻挡,凝结在隔板的下表面并回流至曲轴箱箱体内,部分油雾混合气会凝结并落到集油腔的内壁上,由于重力原因,通过集油腔的回油孔经回油管流回至曲轴箱箱体内,其余一小部分油雾混合气由出气口排到空气中。通过采用油雾混合气推动止回盖做功的结构形式,达到油气分离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油气分离效率,且采用这样的通风装置进行油气分离,油雾混合气不需要经过较长的路径,因此此通风装置的体积较小,便于在发动机上布置,使发动机的结构更加紧凑。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曲轴箱通风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迷宫式通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11-隔板,12-连通孔,13-回油孔,14-导向结构,2-止回盖,21-通气孔,3-回油管,4-曲轴箱箱体,5-异径管,6-连接管,7-第一迷宫墙,8-第二迷宫墙,9-回油管,10-管体,a-夹角。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曲轴箱通风装置,安装于曲轴箱箱体4的通风口处,包括壳体1,壳体1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壳体1内设置有隔板11,隔板11将壳体1的内腔分为相连通的油气分离腔和集油腔,油气分离腔与进气口相通,集油腔与出气口相通;油气分离腔内活动设置有止回盖2,止回盖2上设置有通气孔21;油气分离腔的内壁设置有导向结构14,止回盖2滑动约束于导向结构14,止回盖2与油气分离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供油雾混合气通过的间隙;集油腔的内壁设置有回油孔13,回油孔13连接有回油管3,回油管3连通曲轴箱箱体4。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止回盖2为球面薄壁件,通气孔21设置在止回盖2的中心处。采用球面薄壁件能够增大从曲轴箱箱体4内出来的油雾混合气在油气分离腔内的行程,从而能够更快的降低油雾混合气的温度,使更多的油雾混合气在油气分离腔内凝结,提高分离效率,实际应用中,也可采用其它结构,如平板或者锥体薄壁件等,设计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止回盖2的结构,本实施方式对止回盖2的结构不做限制。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隔板11设置在壳体1的内壁的周侧,隔板11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连通油气分离腔和集油腔的连通孔12。本实施方式中优选隔板11倾斜设置在壳体1内,隔板11与集油腔的内壁的夹角a为锐角,回油孔13设置在集油腔的底部。隔板11采用这样的结构形式,一方面是为了与止回盖2的结构相适配,增大止回盖2滑动的距离,使更多的油雾混合气在油气分离腔内凝结,提高油气分离效率;另一方便,便于凝结在隔板11下表面的油滴顺着倾斜的隔板11流回至曲轴箱箱体4内,同时,由于隔板11与集油腔的内壁之间的夹角a为锐角,使隔板11与集油腔的内壁形成便于油滴流动的油槽,方便凝结的油滴及时通过回油孔13经回油管3流入曲轴箱箱体4内。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导向结构14为与壳体1一体设置的导向柱,止回盖2的边缘部设置有与导向柱相配合的导向缺口。实际应用中,导向结构14也可采用滑槽或滑块,相应的,止回盖2的边缘部可设置与滑槽或滑块相配合的凸块或缺口,本实施方式对导向结构14不做限制。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用于连接壳体1和曲轴箱箱体4的异径管5,异径管5为同心异径管,异径管5的大头与油气分离腔相连通,异径管5的小头与曲轴箱箱体4相连通。采用异径管5一是为了缓冲油雾混合气的气流速度,二是为了解决曲轴箱箱体4的油雾混合气出口与壳体1的开口直径不相等的问题,实际应用中,也可采用直管,或者直接将壳体1安装在曲轴箱箱体4的通风口处,本实施方式对壳体1是否采用异径管5与曲轴箱箱体4相连通不做限制。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与集油腔相连通的连接管6。如图1所示,本技术曲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曲轴箱通风装置,安装于曲轴箱箱体的通风口处,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为相连通的油气分离腔和集油腔,所述油气分离腔与所述进气口相通,所述集油腔与所述出气口相通;所述油气分离腔内活动设置有止回盖,所述止回盖上设置有通气孔;所述油气分离腔的内壁设置有导向结构,所述止回盖滑动约束于所述导向结构,所述止回盖与所述油气分离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供油雾混合气通过的间隙;所述集油腔的内壁设置有回油孔,所述回油孔连接有回油管,所述回油管连通所述曲轴箱箱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曲轴箱通风装置,安装于曲轴箱箱体的通风口处,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为相连通的油气分离腔和集油腔,所述油气分离腔与所述进气口相通,所述集油腔与所述出气口相通;所述油气分离腔内活动设置有止回盖,所述止回盖上设置有通气孔;所述油气分离腔的内壁设置有导向结构,所述止回盖滑动约束于所述导向结构,所述止回盖与所述油气分离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供油雾混合气通过的间隙;所述集油腔的内壁设置有回油孔,所述回油孔连接有回油管,所述回油管连通所述曲轴箱箱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轴箱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文波刘国栋张方方张波李永刚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