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地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9139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09: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地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螺旋地桩,包括沿其轴向设有空腔的塑料外杆和嵌设于空腔内用于加强塑料外杆结构强度的金属内杆,所述金属内杆抵紧空腔内壁且金属内杆一端穿出塑料外杆,所述塑料外杆外壁设有螺旋片且塑料外杆远离金属内杆一端呈圆锥形设置形成尖端。金属内杆使地桩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使地桩可承载较大的力。而塑料外杆减轻了同等体积下地桩的重量,可更方便对地桩进行搬运的运输。同时塑料外杆相对金属更耐腐蚀,可延长地桩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旋地桩
本技术涉及地桩
,特别涉及一种螺旋地桩。
技术介绍
地桩是一种固定件,它广泛应用于房屋建设、铁路工程、乡村护栏网等许多领域。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1520765424.7的中国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固定帐篷的新型地桩,包括敲击帽以及通过铸造成形并包含有连接部、防松螺纹部和圆锥形桩尖部的地桩主体,所述连接部、防松螺纹部和圆锥形桩尖部依次相连,敲击帽与地桩主体的连接部固定连接,圆锥形桩尖部的直径大于防松螺纹部的直径。使用时通过给敲击帽施加压力,使圆锥形桩尖钻入地下,带动防松螺纹部进入地下并有效地抓紧土壤,固定于土中。还可以通过旋转设备带动地桩转动,将地桩打入地下。现有的地桩一般为纯金属件或塑料件,使用金属制造的地桩重量较大,运输不便。而使用塑料制造的地桩强度不够,能承载的应力较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旋地桩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减轻了地桩重量,方便运输。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螺旋地桩,包括沿其轴向设有空腔的塑料外杆和嵌设于空腔内用于加强塑料外杆结构强度的金属内杆,所述金属内杆抵紧空腔内壁且金属内杆一端穿出塑料外杆,所述塑料外杆外壁设有螺旋片且塑料外杆远离金属内杆一端呈圆锥形设置形成尖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内杆使地桩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使地桩可承载较大的力。而塑料外杆减轻了同等体积下地桩的重量,可更方便对地桩进行搬运的运输。同时塑料外杆相对金属更耐腐蚀,可延长地桩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塑料外杆上沿其径向设有固定钉,所述固定钉嵌设固定于塑料外杆和金属内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钉对塑料外杆和金属内杆有一限位力,使塑料外杆和金属内杆可更稳定的相对固定。进而使塑料外杆和金属内杆不会在地桩打入地下时发生相对转动,使地桩可更顺利的打入地下。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塑料外杆远离尖端一端为施力端,所述施力端外壁固定套设有第一施力部,所述第一施力部截面呈正六边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界的旋转装置和施力扳手等可通过对第一施力部施力来带动塑料外杆转动,六边形相对于圆形更好夹持和施力,从而可更方便的驱动地桩转动,使地桩打入地下。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施力端外固定套设有第二施力部,所述第二施力部位于第一施力部远离尖端一端,所述第二施力部截面为正六边形且第二施力部截面面积小于第一施力部截面面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力端可通过截面不同的第一施力部和第二施力部,被两种不同尺寸的旋转装置稳定安装,适用性更广。同时在旋转装置夹紧第二施力部时,可让旋转装置靠近地桩一端抵靠在第一施力部上端面,从而使地桩可更稳定的安装在旋转装置上。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塑料外杆外壁沿其轴向设有第二加强肋,所述第二加强肋位于第一施力部和第二施力部之间且固定连接于第一施力部和第二施力部,所述第二加强肋沿塑料外杆周向设有若干个。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加强肋可增加施力端的结构强度,减小了施力端受力时破损的可能性。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空腔靠近尖端一端呈圆锥形设置且位于塑料外杆尖端内,所述金属内杆嵌满空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增大地桩尖端处的结构强度,使地桩可更方便的钻入地下。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塑料外杆外壁沿其轴向设有第一加强肋,所述第一加强肋沿塑料外杆周向设有若干个,且所述第一加强肋位于塑料外杆靠近尖端一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期钻入时土壤对地桩的阻力较大,即尖端处受力最大,该设置可增大塑料外杆靠近尖端处的结构强度,使地桩可更方便的钻入地下。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旋片延伸至尖端远离施力端一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地桩向下钻入地面时,螺旋片可将土壤向上运输,使地桩可更方便的钻入地下。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塑料外杆上的螺旋片螺距处处相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桩向下钻入地下,螺旋片沿着轴线螺旋上升,且当螺旋体受力时螺旋片带动螺旋片间的土一起向上移动,从而可更方便的使地桩钻入地下。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塑料外杆上的螺旋片螺距从施力端到尖端逐渐变小。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旋片螺距小时,螺旋片的倾斜角度大,螺旋片对周围土体的竖向约束大,使土更易向上运动。前期钻入时土壤对地桩的阻力较大,如此设置螺距可使地桩更轻松的钻入地下。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使地桩可方便的钻入地下;2、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使用寿命较长;3、重量较轻,方便运输和搬运。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二的剖视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4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塑料外杆;2、金属内杆;3、施力端;4、尖端;5、空腔;6、固定钉;7、螺旋片;8、第一加强肋;9、脱模孔;10、第一施力部;11、第二施力部;12、第二加强肋。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螺旋地桩,包括塑料外杆1和金属内杆2,塑料外杆1一端呈圆锥形设置形成尖端4,且另一端为施力端3。塑料外杆1内沿其轴向开设有空腔5且空腔5连通塑料外杆1的施力端3。空腔5靠近尖端4一端呈圆锥形设置且位于塑料外杆1尖端4内。金属内杆2嵌入空腔5内且嵌满空腔5。金属内杆2抵紧空腔5内壁且金属内杆2一端穿出塑料外杆1。塑料外杆1可耐腐蚀,而金属内杆2可增大地桩的结构强度,即是地桩可稳定打入地下,又延长了地桩的使用寿命。如图3所示,为了使塑料外杆1和金属内杆2稳定连接,塑料外杆1上沿其径向设有固定钉6,固定钉6嵌设固定于塑料外杆1和金属内杆2。固定钉6可为汽钉。如图1所示,为了使地桩可更顺利的打入地下,塑料外杆1外壁设有螺旋片7,螺旋片7延伸至尖端4远离施力端3一端。塑料外杆1上的螺旋片7螺距处处相同。在地桩进入地下的过程中,螺旋片7可将土壤向上输送,使地桩更顺利的进入地下。为了增大塑料外杆1尖端4处的结构强度,塑料外杆1外壁沿其轴向设有第一加强肋8。第一加强肋8沿塑料外杆1周向设有若干个,且第一加强肋8位于塑料外杆1靠近尖端4一端。为了方便制作,螺旋片7和塑料外杆1为一体铸造成型,塑料外杆1外壁开设有若干脱模孔9。如图1所示,为了方便使地桩与外界的驱动其旋转打入地下的装置安装到一起,施力端3外固定套设有第一施力部10和第二施力部11,第二施力部11位于第一施力部10远离尖端4一端。第二施力部11截面为正六边形且第二施力部11截面面积小于第一施力部10截面面积。外界的驱动地桩旋转打入地下的装置可通过夹紧第一施力部10或第二施力部11来连接地桩。为了减小施力端3破碎的可能性,塑料外杆1外壁沿其轴向设有第二加强肋12,第二加强肋12位于第一施力部10和第二施力部11之间且固定连接于第一施力部10和第二施力部11,第二加强肋12沿塑料外杆1周向设有若干个。在需将地桩打入地下时,通过第一施力部10或第二施力部11使地桩稳定安装到外界的驱动地桩旋转打入地下的装置上。然后通过装置带动地桩转动,土壤沿着螺旋片7向上运动,使地桩较为顺利的被打入地下我,完成地桩的安装。实施例二: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4所示,塑料外杆1上的螺旋片7螺距从施力端3到尖端4逐渐变小。前期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螺旋地桩,其特征是:包括沿其轴向设有空腔(5)的塑料外杆(1)和嵌设于空腔(5)内用于加强塑料外杆(1)结构强度的金属内杆(2),所述金属内杆(2)抵紧空腔(5)内壁且金属内杆(2)一端穿出塑料外杆(1),所述塑料外杆(1)外壁设有螺旋片(7)且塑料外杆(1)远离金属内杆(2)一端呈圆锥形设置形成尖端(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旋地桩,其特征是:包括沿其轴向设有空腔(5)的塑料外杆(1)和嵌设于空腔(5)内用于加强塑料外杆(1)结构强度的金属内杆(2),所述金属内杆(2)抵紧空腔(5)内壁且金属内杆(2)一端穿出塑料外杆(1),所述塑料外杆(1)外壁设有螺旋片(7)且塑料外杆(1)远离金属内杆(2)一端呈圆锥形设置形成尖端(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旋地桩,其特征是:所述塑料外杆(1)上沿其径向设有固定钉(6),所述固定钉(6)嵌设固定于塑料外杆(1)和金属内杆(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旋地桩,其特征是:所述塑料外杆(1)远离尖端(4)一端为施力端(3),所述施力端(3)外壁固定套设有第一施力部(10),所述第一施力部(10)截面呈正六边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螺旋地桩,其特征是:所述施力端(3)外固定套设有第二施力部(11),所述第二施力部(11)位于第一施力部(10)远离尖端(4)一端,所述第二施力部(11)截面为正六边形且第二施力部(11)截面面积小于第一施力部(10)截面面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自军单建国侯铮贾爱东陈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德裕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