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83368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06: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纵长的绝缘本体、固定在绝缘本体的端子及包覆绝缘本体外侧面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定义有上表面、前下表面与后下表面,以及连接上、下表面之间的侧面。所述后下表面在高度方向上位于上表面与前下表面之间,使得绝缘本体具有连接前、后下表面的台阶面。第一壳体包覆绝缘本体的上表面、前下表面以及对应的侧面。第二壳体包覆台阶面及后下表面。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附加部,所述附加部包覆所述第一、二壳体在台阶面与前下表面交界处的缝隙,使电连接器的屏蔽效果更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电连接器的屏蔽结构。
技术介绍
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第CN106410517A号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端子组件及包覆所述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定义有上表面、前下表面与后下表面,以及连接上、下表面之间的侧面,所述后下表面在高度方向上位于上表面与前下表面之间,使得绝缘本体具有连接前、后下表面的台阶面。所述屏蔽壳体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覆绝缘本体的上表面、前下表面以及对应的侧面,所述第二壳体包覆台阶面及后下表面。所述第一、二壳体在台阶面与前下表面交界处具有缝隙,因此,该电连接器屏蔽效果不佳。有必要提供一种屏蔽效果更佳的电连接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屏蔽效果更佳的电连接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纵长的绝缘本体、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及包覆所述绝缘本体外侧面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定义有上表面、前下表面与后下表面,以及连接上、下表面之间的侧面,所述后下表面在高度方向上位于上表面与前下表面之间,使得绝缘本体具有连接前、后下表面的台阶面;所述第一壳体包覆绝缘本体的上表面、前下表面以及对应的侧面,所述第二壳体包覆台阶面及后下表面,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附加部,所述附加部包覆所述第一、二壳体在台阶面与前下表面交界处的缝隙。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中附加部包覆第一、二壳体在台阶面与前下表面交界处的缝隙,使该电连接器的屏蔽效果更佳。【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进一步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8是图7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0是图9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2是图1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参阅图1至图6所示,其揭示了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纵长的绝缘本体10、固定在绝缘本体10的端子模组20、安装在绝缘本体10的若干接地件30及包覆绝缘本体10外侧面的屏蔽壳体。所述端子模组20包括第一绝缘块21、一体成型于第一绝缘块21的若干端子22、第二绝缘块23及一体成型于第二绝缘块23的屏蔽片24,第一绝缘块21与第二绝缘块23组装在一起形成端子模组20。所述端子模组20自后向前安装入所述绝缘本体10。所述绝缘本体10沿纵长方向设有三个向前开口的对接插口11。所述接地件30包括基部31及自基部31延伸的对接部32与接地臂33,所述对接部32延伸入对接插口11,所述接地臂33搭接于第一壳体40。所述屏蔽壳体包括彼此组装在一起的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50。所述绝缘本体10定义有上表面12、前下表面13与后下表面14,以及连接上表面12、前下表面13与后下表面14之间的两侧面15。所述后下表面14在高度方向上位于上表面12与前下表面13之间,使得绝缘本体10具有连接前、后下表面13、14的台阶面16。所述第一壳体40呈环状,第一壳体40包括上壁41、下壁42及连接上壁41与下壁42的两侧壁43。所述上壁41包覆绝缘本体10的上表面12,所述下壁42包覆绝缘本体10的前下表面13,所述两侧壁43包覆绝缘本体10的两侧面15。所述第二壳体50包括包覆台阶面16的第一弯折部51及包覆后下表面14的第二弯折部53。所述第二壳体50的第一弯折部51自台阶面16的边缘向前下表面13处弯折有附加部52,所述附加部52焊接在第一壳体40上。所述附加部52包覆所述第一、二壳体40、50在台阶面16与前下表面13交界处的缝隙,使该电连接器100的屏蔽效果更佳。参阅图7至图8所示,其揭示了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除屏蔽壳体以外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下面详细阐述屏蔽壳体。所述屏蔽壳体包括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50’。所述第一壳体40’的下壁42’在前下表面13’的后缘处向台阶面16’弯折有若干第一平板部44’,所述第二壳体50’自台阶面16’的边缘向前下表面13’处弯折有若干第二平板部54’,所述第一、二平板部44’、54’构成附加部。第一平板部44’焊接在第二壳体50’的外侧,第二平板部54’贴覆在第一壳体40’与前下表面13’之间。所述附加部包覆所述第一、二壳体40’、50’在台阶面16’与前下表面13’交界处的缝隙,使该电连接器100’的屏蔽效果更佳。参阅图9至图10所示,其揭示了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除屏蔽壳体以外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所述屏蔽壳体包括彼此组装在一起的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50”。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包覆第一壳体40”与第二壳体50”之间缝隙的附加部52”。所述附加部52”为一焊接在第一、第二壳体40”、50”的金属板或者导电胶带。所述附加部52”包括第一贴覆部54”及第二贴覆部55”。所述第一贴覆部54”焊接于所述第一壳体40”的下壁42”,所述第二贴覆部55”焊接于所述第二壳体50”的第一弯折部51”。所述附加部52”包覆所述第一、二壳体40”、50”在台阶面16”与前下表面13”交界处的缝隙,使该电连接器100”的屏蔽效果更佳。参阅图11至图12所示,其揭示了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除屏蔽壳体40”’以外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下面详细阐述屏蔽壳体40”’。所述屏蔽壳体40”’包括呈环状的主体部44”’及自主体部44”’弯折的附加部52”’。所述主体部44”’包括上壁41”’、下壁42”’及连接上壁41”’与下壁42”’的两侧壁43”’。所述附加部52”’包括自下壁42”’的后边缘向上弯折的第一弯折部51”’及自第一弯折部51”’的上边缘向后弯折的第二弯折部53”’。上壁41”’包覆绝缘本体10”’的上表面12”’,下壁42”’包覆绝缘本体10”’的前下表面13”’,两侧壁43”’包覆绝缘本体10”’的两侧面15”’。第一弯折部51”’包覆所述台阶面16”’,第二弯折部53”’包覆后下表面14”’。所述屏蔽壳体40”’为一体式结构,避免了多个壳体组装所产生的缝隙,使电连接器100”’的屏蔽效果更佳。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即凡是依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专利技术专利涵盖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纵长的绝缘本体、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及包覆所述绝缘本体外侧面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定义有上表面、前下表面与后下表面,以及连接上、下表面之间的侧面,所述后下表面在高度方向上位于上表面与前下表面之间,使得绝缘本体具有连接前、后下表面的台阶面;所述第一壳体包覆绝缘本体的上表面、前下表面以及对应的侧面,所述第二壳体包覆台阶面及后下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附加部,所述附加部包覆所述第一、二壳体在台阶面与前下表面交界处的缝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纵长的绝缘本体、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及包覆所述绝缘本体外侧面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定义有上表面、前下表面与后下表面,以及连接上、下表面之间的侧面,所述后下表面在高度方向上位于上表面与前下表面之间,使得绝缘本体具有连接前、后下表面的台阶面;所述第一壳体包覆绝缘本体的上表面、前下表面以及对应的侧面,所述第二壳体包覆台阶面及后下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附加部,所述附加部包覆所述第一、二壳体在台阶面与前下表面交界处的缝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二壳体彼此组装在一起,所述第一壳体在前下表面的后缘处向台阶面弯折有若干第一平板部,所述第二壳体自台阶面的边缘向前下表面处弯折有若干第二平板部,第一平板部贴覆在第二壳体的外侧,第二平板部贴覆在第一壳体与前下表面之间,所述第一、二平板部构成上述附加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伟朱建矿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