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中医脉象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4183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6 0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中医脉象仪,属于医疗设备领域。现有的中医脉象仪需要人工手持传感器进行检测,这种测量方法会导致定位不准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控制箱顶端设置测脉夹紧装置,在控制箱内部设置有控制器,控制器与测脉夹紧装置形成一个整体,相比于现有的脉象仪使用占地面积更小,还设置有转动组件,在打开外壳体的同时可将控制器旋出,控制器旋出后,医护人员可直接调节控制器对患者进行脉象检测,本发明专利技术设置的测脉夹紧装置不仅方便固定患者手腕,当患者将手腕固定在夹紧块A和夹紧块B之间后,可拨动拨动杆,使脉搏传感器准确定位患者脉搏测量位置,也方便医护人员进行脉象检测,节省了检测时间,提高了脉象仪的使用效率。

An Intelligent Pulse Apparatu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ntelligent pulse instru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medical equipment. The exis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ulse analyzer needs manual hand-held sensor to detect, which will lead to the problem of inaccurate positioning. By setting a pulse-measuring clamping device at the top of the control box, a controller is set inside the control box, and the controller and pulse-measuring clamping device form an integral whole.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pulse analyzer, the area used is smaller, and rotating components are also set up. When the outer shell is opened, the controller can be rotated out. After the controller is rotated out, the medical staff can directly adjust the controller to detect the patient's pulse. The pulse measuring clamping device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not only facilitates fixing the patient's wrist, but also can move the dialing rod when the patient fixes the wrist between the clamping block A and the clamping block B, so that the pulse sensor can accurately locate the patient's pulse measuring position. It is also convenient for medical staff to carry out pulse detection, saves detection time and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the pulse analyz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中医脉象仪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中医脉象仪。
技术介绍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四诊之一,是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它主要是利用手指的感觉来分析脉搏的“位、数、形、势”等特征,借以判断脏腑的功能状态,从而实现无创诊断的目的,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中医脉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要准确掌握和运用有着相当的难度,素有“心中易了,指下难明”之说。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中医脉诊的客观性,早日摆脱标准不统一、不易推广和学习的状况,已成为了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中倍受关注的问题。所以运用现代各种测试技术和方法,将手指感知的各种脉象描记下来进行分析是脉诊研究的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外对桡动脉脉搏波的研究方法,大多是把适当的传感器置于被测部位,将脉搏的搏动转换成电信号,再输入放大电路,将微弱的生理病理信号用记录仪记录,或用计算机处理,再对脉搏波进行分析诊断。中医学、西医学、数理、生物、工程学等多学科学者,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研制出多种性能各异的脉象仪(脉诊仪),有MX-3C型、MX-811型、ZM-III型、MXY-1型、BYS-14型四导脉象仪、MTYA型脉图仪、YGJ医管家多功能辨证仪(整合脉象仪功能)等。其区别主要在于传感器及脉象识别技术,有多种固态和液态的传感器,如铍青铜悬臂梁式传感器、液态汞式传感器、硅杯式传感器、差动变压式传感器等。其中压力传感器是中医脉诊客观化经常使用的探测手段,同时也是最符合中医师诊脉习惯的重要诊脉方式。而现有的中医脉象仪大多是将脉象仪通过导线与电脑连接,在进行脉搏检测时需要医护人员手持传感器进行检测,这种测量方法常常会出现患者和医护人员身体不稳定而定位不准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而现有的中医脉象仪需要医护人员手持传感器进行检测,这种测量方法会导致定位不准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智能中医脉象仪。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中医脉象仪,包括控制箱、外壳体和控制器,还包括测脉夹紧装置,所述外壳体左侧面固定安装有拉手柄,所述外壳体右侧面上端与外壳体支撑座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外壳体内侧面与控制箱外侧面活动连接,所述控制箱包括内壳体和支撑底座,所述内壳体内侧下端与支撑底座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底座底部四角均设置有防滑垫,所述支撑底座上表面左侧固定安装有充电蓄电池,所述内壳体右侧前后壁面上均设置有通孔A,所述内壳体上表面右侧与测脉夹紧装置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内壳体上表面左侧设置有支撑软垫,所述内壳体前侧面右下角设置有电源接头,所述电源接头与充电蓄电池电性连接,所述内壳体前侧面中部设置有控制器安装槽,所述内壳体内部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充电蓄电池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外侧与控制器安装槽内侧活动套接,所述控制器上表面中部设置有显示屏,所述控制器下表面设置有Z型滑槽,所述控制器底侧与支撑底座上侧之间设置有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右侧前后两端与内壳体内侧右端活动连接。优选地,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轴A,所述转轴A前后两端均与通孔A活动套接,所述转轴A前后两端部均与外壳体右侧内侧壁面固定连接,所述转轴A中部与斜齿轮B轴心位置固定套接,所述斜齿轮B左侧与斜齿轮A右侧啮合连接,所述斜齿轮A轴心位置与丝杆右端固定连接,所述丝杆左端与轴承轴心位置活动连接,所述轴承左侧与内壳体左侧内侧壁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有转动组件,转动组件上的转轴A前后两端与外壳体内侧壁面固定连接,当使用本专利技术时,可拉动拉手柄将外壳体掀开,外壳体掀开的过程中会带动转轴A转动,从而带动整个转动组件活动,从而使转动组件上的限位杆沿着Z型滑槽滑动,从而可将控制器旋出。优选地,所述丝杆中部与螺纹块内部螺纹套接,所述螺纹块顶端与限位杆底端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杆上端与Z型滑槽内部活动连接。通过在丝杆上设置螺纹块,螺纹块内部与丝杆外侧螺纹连接,当丝杆在转动的过程中,螺纹块会随之左右滑动,从而可带动限位杆沿着Z型滑槽滑动,实现控制器前后滑动。优选地,所述测脉夹紧装置包括铰座A和铰座B,所述铰座A右侧下端与弹性金属片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弹性金属片右侧与铰座B左侧下端固定连接,所述铰座A上端设置有U型槽A,所述U型槽A上侧活动安装有夹紧块A,所述铰座B上端设置有U型槽B,所述U型槽B上侧活动安装有夹紧块B,所述夹紧块A右侧与夹紧块B左侧均设置成半圆弧状,所述夹紧块A右侧下端与夹紧块B左侧下端活动连接,所述夹紧块A右侧底部与夹紧块B左侧底部均与弹性金属片顶端活动连接。通过设置有测脉夹紧装置,当使用该装置时,患者可将手腕放入测脉夹紧装置的夹紧块A和夹紧块B之间,由于重力的作用,夹紧块A和夹紧块B下端向下压缩弹性金属片,夹紧块A和夹紧块B上侧闭合,可有限的将手腕进行固定,避免了因人为活动而定位不准的问题。所述夹紧块B圆弧侧面设置有滑动槽A,所述滑动槽A内部活动套接有滑块中部,所述滑块左侧面设置有四组脉搏传感器,所述脉搏传感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夹紧块B内部设置有滑动槽B,所述滑动槽B内部活动安装有拨动杆,所述拨动杆左侧与滑块右侧固定连接。通过这样的设置,当患者将手腕固定在夹紧块A和夹紧块B之间后,可拨动拨动杆,使脉搏传感器准确定位患者脉搏测量位置。优选地,所述夹紧块A左侧下端设置有通孔B,所述通孔B内部与转轴B中部活动套接,所述转轴B前后两端与U型槽A内侧前后侧壁面固定连接,所述夹紧块B右侧下端设置有通孔C,所述通孔C内部与转轴C中部活动套接,所述转轴C前后两端与U型槽B内侧前后侧壁面固定连接。通过在夹紧块A和夹紧块B下端设置有通孔B和通孔C,通孔B与转轴B活动套接,通孔C与转轴C活动套接,从而可实现夹紧块A和夹紧块B的打开和闭合,方便使用者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中医脉象仪,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一种中医智能脉象仪,现有的中医脉象仪通常是与电脑分开的,而脉象仪与电脑长期暴露在室内环境中容易落灰,从而会导致脉象仪使用寿命不长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设置有外壳体和控制箱,外壳体内侧面与控制箱外侧活动连接,利用外壳体可对控制箱整体起到防尘保护的作用,通过在外壳体左侧面固定安装有拉手柄,外壳体通过转轴A与控制箱右侧下端活动连接,当使用本专利技术时,可手握拉手柄将外壳体整体掀开,外壳体右侧面上端设置有外壳体支撑座,外壳体支撑座可对外壳体起到支撑的作用,通过这样的设置,既不影响脉搏测量使用,也对脉象仪起到了防尘保护的作用,通过在控制箱顶端设置测脉夹紧装置和支撑软垫,在控制箱内部设置有控制器,控制器与测脉夹紧装置形成一个整体,相比于现有的脉象仪使用占地面积更小,使用也更方便;(2)一种中医智能脉象仪,设置有转动组件,转动组件上的转轴A前后两端与外壳体内侧壁面固定连接,当使用本专利技术时,可拉动拉手柄将外壳体掀开,外壳体掀开的过程中会带动转轴A转动,转轴A带动与之活动套接的斜齿轮B转动,促使与斜齿轮B啮合连接的斜齿轮A开始转动,从而带动丝杆开始转动,由于螺纹块内部与丝杆外侧螺纹连接,当丝杆在转动的过程中,螺纹块会随之左右滑动,从而可带动限位杆沿着Z型滑槽滑动,实现控制器前后滑动,从而可将控制器旋出,控制器旋出后,医护人员可直接调节控制器对患者进行脉象检测,相比于传统的中医脉象仪,本专利技术使用更方便;(3)一种中医智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中医脉象仪,包括控制箱(1)、外壳体(2)和控制器(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脉夹紧装置(9),所述外壳体(2)左侧面固定安装有拉手柄(3),所述外壳体(2)右侧面上端与外壳体支撑座(6)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外壳体(2)内侧面与控制箱(1)外侧面活动连接,所述控制箱(1)包括内壳体(11)和支撑底座(16),所述内壳体(11)内侧下端与支撑底座(16)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底座(16)底部四角均设置有防滑垫(4),所述支撑底座(16)上表面左侧固定安装有充电蓄电池(17),所述内壳体(11)右侧前后壁面上均设置有通孔A(13),所述内壳体(11)上表面右侧与测脉夹紧装置(9)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内壳体(11)上表面左侧设置有支撑软垫(10),所述内壳体(11)前侧面右下角设置有电源接头(5),所述电源接头(5)与充电蓄电池(17)电性连接,所述内壳体(11)前侧面中部设置有控制器安装槽(12),所述内壳体(11)内部设置有控制器(7),所述控制器(7)与充电蓄电池(17)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7)外侧与控制器安装槽(12)内侧活动套接,所述控制器(7)上表面中部设置有显示屏(15),所述控制器(7)下表面设置有Z型滑槽(19),所述控制器(7)底侧与支撑底座(16)上侧之间设置有转动组件(14),所述转动组件(14)右侧前后两端与内壳体(11)内侧右端活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中医脉象仪,包括控制箱(1)、外壳体(2)和控制器(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脉夹紧装置(9),所述外壳体(2)左侧面固定安装有拉手柄(3),所述外壳体(2)右侧面上端与外壳体支撑座(6)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外壳体(2)内侧面与控制箱(1)外侧面活动连接,所述控制箱(1)包括内壳体(11)和支撑底座(16),所述内壳体(11)内侧下端与支撑底座(16)外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底座(16)底部四角均设置有防滑垫(4),所述支撑底座(16)上表面左侧固定安装有充电蓄电池(17),所述内壳体(11)右侧前后壁面上均设置有通孔A(13),所述内壳体(11)上表面右侧与测脉夹紧装置(9)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内壳体(11)上表面左侧设置有支撑软垫(10),所述内壳体(11)前侧面右下角设置有电源接头(5),所述电源接头(5)与充电蓄电池(17)电性连接,所述内壳体(11)前侧面中部设置有控制器安装槽(12),所述内壳体(11)内部设置有控制器(7),所述控制器(7)与充电蓄电池(17)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7)外侧与控制器安装槽(12)内侧活动套接,所述控制器(7)上表面中部设置有显示屏(15),所述控制器(7)下表面设置有Z型滑槽(19),所述控制器(7)底侧与支撑底座(16)上侧之间设置有转动组件(14),所述转动组件(14)右侧前后两端与内壳体(11)内侧右端活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中医脉象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14)包括转轴A(8),所述转轴A(8)前后两侧均与通孔A(13)活动套接,所述转轴A(8)前后两端部均与外壳体(2)右侧内侧壁面固定连接,所述转轴A(8)中部与斜齿轮B(22)轴心位置固定套接,所述斜齿轮B(22)左侧与斜齿轮A(21)右侧啮合连接,所述斜齿轮A(21)轴心位置与丝杆(20)右端固定连接,所述丝杆(20)左端与轴承(18)轴心位置活动连接,所述轴承(18)左侧与内壳体(11)左侧内侧壁面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媛苗耀锋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外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