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小电磁干扰的变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35905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1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减小电磁干扰的变压器,包括骨架、初级缠绕组件、屏蔽缠绕组件、次级绕组、辅助电源绕组及骨架上设置有绕线区;初级缠绕组件包括第一初级绕组和第二初级绕组,第一初级绕组缠绕于骨架的绕线区上;屏蔽绕组包括第一屏蔽绕组及第二屏蔽绕组,第一屏蔽绕组缠绕于第一初级绕组外;次级绕组缠绕于第一屏蔽绕组外,第二屏蔽绕组缠绕于次级绕组外,第二初级绕组反相位逆绕于第二屏蔽绕组外;辅助电源绕组缠绕于第二初级绕组外。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减小电磁干扰的变压器,减小了对初级绕组间分布电容,进而减小初级和次级层间的耦合电容,那么绕组的端口等效电容也随之变小,从而达到减小电磁干扰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小电磁干扰的变压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压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减小电磁干扰的变压器。
技术介绍
在现目前电子产品盛行的时代,几乎人们每时每刻都有接触得到,然而现代的电子产品功能越来越强大,电子线路也越来越复杂,电磁干扰(EMI)和电磁兼容性问题变成了主要问题。为了减少这些电子产品在工作状态下给外界带来的干扰和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制定与之对应的标准来判断电子产品的合格与否。为了减小这些干扰,工程师们都知道做一些防电磁干扰(EMI)的方法,比如:滤波电路用一级、两级甚至三级滤波、调整PCB铜箔的走线、增加一些吸收电路、在晶体管的引脚加一些磁珠等等。然而,众所周知增加元器件务必会带来成本的提高、工作效率的降低以及多一个元器件多一份风险。我们都知道产生电磁干扰(EMI)需要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电磁干扰(EMI)三要素:干扰源、干扰传播途径(或传输通道)以及敏感设备。那么如何在不影响效率、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简单而有效的减小电磁干扰(EMI)就成为了关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效率较高的以及减小电磁干扰的变压器。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小电磁干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所述骨架上设置有绕线区;初级缠绕组件,所述初级缠绕组件包括第一初级绕组和第二初级绕组,所述第一初级绕组缠绕于所述骨架的绕线区上;屏蔽缠绕组件,所述屏蔽绕组包括第一屏蔽绕组及第二屏蔽绕组,所述第一屏蔽绕组缠绕于所述第一初级绕组外;次级绕组,所述次级绕组缠绕于所述第一屏蔽绕组外,所述第二屏蔽绕组缠绕于所述次级绕组外,所述第二初级绕组反相位逆绕于所述第二屏蔽绕组外;及辅助电源绕组,所述辅助电源绕组缠绕于所述第二初级绕组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小电磁干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所述骨架上设置有绕线区;初级缠绕组件,所述初级缠绕组件包括第一初级绕组和第二初级绕组,所述第一初级绕组缠绕于所述骨架的绕线区上;屏蔽缠绕组件,所述屏蔽绕组包括第一屏蔽绕组及第二屏蔽绕组,所述第一屏蔽绕组缠绕于所述第一初级绕组外;次级绕组,所述次级绕组缠绕于所述第一屏蔽绕组外,所述第二屏蔽绕组缠绕于所述次级绕组外,所述第二初级绕组反相位逆绕于所述第二屏蔽绕组外;及辅助电源绕组,所述辅助电源绕组缠绕于所述第二初级绕组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小电磁干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绕组的绕线线圈数和所述第二屏蔽绕组的绕线线圈数比为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小电磁干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绕组的绕线线径与所述第二屏蔽绕组的绕线线径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小电磁干扰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辉胡瑞刚叶国勇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纬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