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均匀添加修复剂的稻田土壤修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1611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0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够均匀添加修复剂的稻田土壤修复装置,包括主体、支撑架和支撑杆,所述主体的左右两侧均卡合安装有入料盖,所述支撑架焊接在主体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转轴的外侧贯穿有药剂斗,所述主体的左侧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主体的下表面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挡板,所述第一齿轮位于第二齿轮的左侧。该能够均匀添加修复剂的稻田土壤修复装置,通过承接盘的旋转土壤修复剂能够均匀的洒向主体,利用刀片能够将结块的污染土壤打碎,且搅拌污染土壤和土壤修复剂,使得污染土壤和土壤修复剂充分混合,且能够对装置内全部的土壤进行处理,混合后的土壤快速从装置内流出,避免混合后的土壤在装置内堆积,且方便传输混合后的土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够均匀添加修复剂的稻田土壤修复装置
本技术涉及稻田土壤修复
,具体为一种能够均匀添加修复剂的稻田土壤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稻田土壤内部需要大量的水,水的流动易携带大量的污染物,从而导致稻田土壤被污染,土壤的治理分为原地处理和异地处理两种,因为稻田土壤的内部积水的问题,需要使用异地处理的方法,利用机械将稻田土壤从原地挖出,然后进行晾晒,再将干燥后的土壤放入土壤修复装置内,向土壤修复装置内添加土壤修复剂,从而对污染的稻田土壤进行化学修复。现有的稻田土壤修复装置土壤修复剂不能够均匀的洒向装置内部,土壤易降落在装置底部,搅拌装置不能够对全部的土壤进行处理,避免混合后的土壤易在装置内堆积,且不方便传输混合后的土壤,因此,我们提出一种能够均匀添加修复剂的稻田土壤修复装置,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均匀添加修复剂的稻田土壤修复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稻田土壤修复装置土壤修复剂不能够均匀的洒向装置内部,土壤易降落在装置底部,搅拌装置不能够对全部的土壤进行处理,避免混合后的土壤易在装置内堆积,且不方便传输混合后的土壤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能够均匀添加修复剂的稻田土壤修复装置,包括主体、支撑架和支撑杆,所述主体的左右两侧均卡合安装有入料盖,所述支撑架焊接在主体的上表面,且支撑架的上表面固定有第一电机,并且第一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外侧贯穿有药剂斗,且第一转轴的底端固定有内部呈多孔状结构的承接盘;所述主体的左侧设置有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传动辊,并且传动辊的外侧等间距设置有刀片,所述刀片的下方设置有弹性床,且弹性床的左右两端均铆钉安装在主体的内壁上,所述弹性床的内部中间螺纹连接有第一出料盖,且弹性床的下表面固定有弹簧,并且弹簧的底端设置有液压杆,所述主体的底端螺纹连接有第二出料盖;所述主体的下表面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挡板,且挡板的内侧设置有皮带,所述皮带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且第一齿轮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一齿轮位于第二齿轮的左侧,且第二齿轮的内部设置有连接辊,所述支撑杆在第二转轴和连接辊的前后两端均有设置,且第二转轴的后方连接有第三电机。优选的,所述承接盘与主体构成旋转结构,且承接盘的上表面与主体的内部上表面紧密贴合,并且药剂斗贯穿主体的底端。优选的,所述弹性床的下表面等间距固定有弹簧,且弹性床在主体内为升降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二出料盖顶端内径大于第一出料盖底端内径,且第二出料盖的中心线与第一出料盖的中心线相互重合。优选的,所述挡板的底端固定在支撑杆的上表面,且挡板与挡板之间的距离等于皮带的宽度。优选的,所述皮带的内表面呈锯齿状结构,且皮带与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连接方式均为啮合连接,并且皮带、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构成连动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能够均匀添加修复剂的稻田土壤修复装置,通过承接盘的旋转土壤修复剂能够均匀的洒向主体,利用刀片能够将结块的污染土壤打碎,且搅拌污染土壤和土壤修复剂,使得污染土壤和土壤修复剂充分混合,且能够对装置内全部的土壤进行处理,混合后的土壤快速从装置内流出,避免混合后的土壤在装置内堆积,且方便传输混合后的土壤;1.设置有第一电机和承接盘,第一电机通过第一转轴带动内部呈多孔状结构的承接盘旋转,从而承接盘上表面的土壤修复剂均匀的洒向主体;2.设置有刀片、弹性床和液压杆,刀片能够将结块的污染土壤打碎,且搅拌污染土壤和土壤修复剂,使得污染土壤和土壤修复剂充分混合,液压杆通过弹簧带动弹性床在主体内伸缩,从而弹性床上表面的土壤在主体内升降,使得刀片能够对落在弹性床上的污染土壤进行打碎搅拌处理,避免部分工作死角的出现,从而对装置内全部的土壤进行处理;3.设置有弹性床和液压杆,在液压杆的作用下,将弹性床拉成梯形结构,再将第二出料盖和第一出料盖从装置内取下,使得混合后的土壤快速从装置内流出,避免混合后的土壤在装置内堆积;4.设置有挡板和皮带,利用皮带的转动,方便传输混合后的土壤,且传输过程中挡板能够避免混合后的土壤外撒。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正视剖切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侧视剖切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俯视剖切结构示意图。图中:1、主体;2、入料盖;3、支撑架;4、第一电机;5、第一转轴;6、药剂斗;7、承接盘;8、第二电机;9、传动辊;10、刀片;11、弹性床;12、第一出料盖;13、弹簧;14、液压杆;15、第二出料盖;16、挡板;17、皮带;18、支撑杆;19、第一齿轮;20、第二转轴;21、第二齿轮;22、连接辊;23、第三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能够均匀添加修复剂的稻田土壤修复装置,包括主体1、入料盖2、支撑架3、第一电机4、第一转轴5、药剂斗6、承接盘7、第二电机8、传动辊9、刀片10、弹性床11、第一出料盖12、弹簧13、液压杆14、第二出料盖15、挡板16、皮带17、支撑杆18、第一齿轮19、第二转轴20、第二齿轮21、连接辊22和第三电机23,主体1的左右两侧均卡合安装有入料盖2,支撑架3焊接在主体1的上表面,且支撑架3的上表面固定有第一电机4,并且第一电机4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转轴5,第一转轴5的外侧贯穿有药剂斗6,且第一转轴5的底端固定有内部呈多孔状结构的承接盘7,承接盘7与主体1构成旋转结构,且承接盘7的上表面与主体1的内部上表面紧密贴合,并且药剂斗6贯穿主体1的底端,利用承接盘7的旋转,使得土壤修复剂能够均匀的落向装置内部;主体1的左侧设置有第二电机8,且第二电机8的输出端连接有传动辊9,并且传动辊9的外侧等间距设置有刀片10,刀片10的下方设置有弹性床11,且弹性床11的左右两端均铆钉安装在主体1的内壁上,弹性床11的内部中间螺纹连接有第一出料盖12,且弹性床11的下表面固定有弹簧13,并且弹簧13的底端设置有液压杆14,主体1的底端螺纹连接有第二出料盖15,第二出料盖15顶端内径大于第一出料盖12底端内径,且第二出料盖15的中心线与第一出料盖12的中心线相互重合,将第二出料盖15取下后,方便从主体1的底端取下第一出料盖12,从而混合后的土壤从装置内流出;主体1的下表面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挡板16,且挡板16的内侧设置有皮带17,皮带17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齿轮19和第二齿轮21,且第一齿轮19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转轴20,第一齿轮19位于第二齿轮21的左侧,且第二齿轮21的内部设置有连接辊22,支撑杆18在第二转轴20和连接辊22的前后两端均有设置,且第二转轴20的后方连接有第三电机23;如图1中挡板16的底端固定在支撑杆18的上表面,且挡板16与挡板16之间的距离等于皮带17的宽度,利用挡板16避免输送土壤的过程中,土壤外撒,皮带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能够均匀添加修复剂的稻田土壤修复装置,包括主体(1)、支撑架(3)和支撑杆(18),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左右两侧均卡合安装有入料盖(2),所述支撑架(3)焊接在主体(1)的上表面,且支撑架(3)的上表面固定有第一电机(4),并且第一电机(4)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转轴(5),所述第一转轴(5)的外侧贯穿有药剂斗(6),且第一转轴(5)的底端固定有内部呈多孔状结构的承接盘(7);所述主体(1)的左侧设置有第二电机(8),且第二电机(8)的输出端连接有传动辊(9),并且传动辊(9)的外侧等间距设置有刀片(10),所述刀片(10)的下方设置有弹性床(11),且弹性床(11)的左右两端均铆钉安装在主体(1)的内壁上,所述弹性床(11)的内部中间螺纹连接有第一出料盖(12),且弹性床(11)的下表面固定有弹簧(13),并且弹簧(13)的底端设置有液压杆(14),所述主体(1)的底端螺纹连接有第二出料盖(15);所述主体(1)的下表面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挡板(16),且挡板(16)的内侧设置有皮带(17),所述皮带(17)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齿轮(19)和第二齿轮(21),且第一齿轮(19)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转轴(20),所述第一齿轮(19)位于第二齿轮(21)的左侧,且第二齿轮(21)的内部设置有连接辊(22),所述支撑杆(18)在第二转轴(20)和连接辊(22)的前后两端均有设置,且第二转轴(20)的后方连接有第三电机(2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够均匀添加修复剂的稻田土壤修复装置,包括主体(1)、支撑架(3)和支撑杆(18),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左右两侧均卡合安装有入料盖(2),所述支撑架(3)焊接在主体(1)的上表面,且支撑架(3)的上表面固定有第一电机(4),并且第一电机(4)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转轴(5),所述第一转轴(5)的外侧贯穿有药剂斗(6),且第一转轴(5)的底端固定有内部呈多孔状结构的承接盘(7);所述主体(1)的左侧设置有第二电机(8),且第二电机(8)的输出端连接有传动辊(9),并且传动辊(9)的外侧等间距设置有刀片(10),所述刀片(10)的下方设置有弹性床(11),且弹性床(11)的左右两端均铆钉安装在主体(1)的内壁上,所述弹性床(11)的内部中间螺纹连接有第一出料盖(12),且弹性床(11)的下表面固定有弹簧(13),并且弹簧(13)的底端设置有液压杆(14),所述主体(1)的底端螺纹连接有第二出料盖(15);所述主体(1)的下表面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挡板(16),且挡板(16)的内侧设置有皮带(17),所述皮带(17)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齿轮(19)和第二齿轮(21),且第一齿轮(19)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转轴(20),所述第一齿轮(19)位于第二齿轮(21)的左侧,且第二齿轮(21)的内部设置有连接辊(22),所述支撑杆(1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超黄永相祝敏丹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海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