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煤层水库排压疏水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39697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9 06: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煤层水库排压疏水连接装置,水流穿过内腔底座时,通过击打搅拌桨使得搅拌桨转动并带动控制齿轮,内螺纹管转动并带动螺纹轴上升;由于固定通孔与转动配合轴啮合,第一行星轮分别带动外齿圈、内齿圈转动,第一支撑轴和第二支撑轴转动并通过摆动件带动转动轴前后移动,扇形盖体翻转,水流穿过内腔盖体机构;当水流流速较小时,扇形盖体不会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该申请能够在使用时,根据水压的强度进行灵活变换水流通过效率,便于对不同水压的多煤层内部进行疏水使用,避免在使用时疏水管受压过大造成破裂,有效的增强了疏水管的排压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煤层水库排压疏水连接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疏水连接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多煤层水库排压疏水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煤主要由碳、氢、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组成,碳、氢、氧三者总和约占有机质的95%以上,是非常重要的能源,也是冶金、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有褐煤、烟煤、无烟煤、半无烟煤这几种分类。在目前用于多煤层水库排压的疏水管技术中,大多数疏水管上的连接端都是固定设置的,从而在对疏水管两两之间进行连接时,不能够根据水压的强度进行更换不同内直径的疏水管,在水压较强时,容易致使疏水管出现破裂,存在排压效率较低的现象,为此我们设计出了一种多煤层水库排压疏水连接装置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多煤层水库排压疏水连接装置。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多煤层水库排压疏水连接装置,包括内腔壳体、内腔盖体机构、内腔底座、第一转动机构、第二转动机构、盖体控制机构;所述内腔壳体周侧内表面固定有圆形隔板,所述圆形隔板表面贯穿固定有隔层圆管,隔层圆管端面固定有安装圆板;所述内腔盖体机构固定于进料口内壁,内腔盖体机构包括盖体支撑座、扇形盖体、转动圆管;所述盖体支撑座周侧沿圆周方向开有转动管安装通孔,盖体支撑座内固定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与盖体支撑座之间通过固定杆连接;所述转动圆管一端活动安装于固定柱周侧,另一端活动安装于转动管安装通孔内;所述扇形盖体固定于转动圆管周侧;所述盖体控制机构活动安装于隔层圆管与内腔壳体之间,盖体控制机构包括第一支撑轴、第二支撑轴、摆动件、转动轴、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支撑轴和第二支撑轴相对设置,第一支撑轴和第二支撑轴一端均固定有安装板,其中第一支撑轴周侧固定有第一锥齿轮,第二支撑轴周侧固定有第二锥齿轮;所述摆动件表面固定有铰接轴,铰接轴与安装板铰接,摆动件一端固定有第一铰接件;所述转动轴一端固定有第二铰接件,所述第二铰接件与第一铰接件之间通过第三铰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机构活动安装于圆形隔板表面,第一转动机构包括外齿圈、内齿圈、第一行星轮和螺纹轴,其中外齿圈、内齿圈、第一行星轮均活动安装于圆形隔板表面;第一行星轮分别与外齿圈、内齿圈啮合,其中,所述外齿圈表面固定有第一锥齿圈,所述第一锥齿圈与第二锥齿轮啮合,内齿圈表面固定有第二锥齿圈,所述第二锥齿圈与第一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一行星轮表面开有固定通孔,固定通孔内活动安装有螺纹轴;所述内腔底座固定于内腔壳体底面,所述第二转动机构活动安装于内腔底座表面,第二转动机构包括齿圈、第二行星轮、控制齿轮、内螺纹管、搅拌桨;所述齿圈周侧内表面和外表面均均布有啮合齿,齿圈分别与第二行星轮、控制齿轮啮合;所述第二行星轮表面固定有内螺纹管,所述内螺纹管与螺纹轴啮合;所述控制齿轮表面固定有搅拌桨。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圆板表面沿圆周方向均布有扇形通孔,所述盖体支撑座两端面均固定有挡环。进一步的,所述转动圆管周侧内表面沿圆周方向均布有五个螺旋状凹槽,所述转动轴周侧沿圆周方向均布有五个螺旋状凸起,转动轴与转动圆管啮合。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铰接件、第一铰接件分别与第三铰接件铰接。进一步的,所述内腔壳体顶表面开有进料孔,内腔壳体周侧沿圆周方向均布有第一安装通孔,所述隔层圆管周侧沿圆周方向均布有第二安装通孔,所述第一支撑轴活动安装于第一安装通孔内,第二支撑轴活动安装于第二安装通孔内,所述隔层圆管与内腔底座之间通过齿圈连接,齿圈活动安装于隔层圆管底面。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通孔侧壁沿圆周方向均布有五个螺旋状凹槽,所述螺纹轴一端固定有转动配合轴,所述转动配合轴周侧沿圆周方向均布有五个螺旋状凸起,固定通孔与转动配合轴啮合,所述螺纹轴周侧沿径向开有条形槽,所述内螺纹管端面固定有限位圆管,所述限位圆管周侧沿径向固定有限位条,所述限位条与条形槽滑动配合。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行星轮和控制齿轮均沿圆周方向均布于内腔底座表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煤层水库排压疏水连接装置,水流穿过内腔底座时,通过击打搅拌桨使得搅拌桨转动并带动控制齿轮,内螺纹管转动并带动螺纹轴上升;由于固定通孔与转动配合轴啮合,第一行星轮分别带动外齿圈、内齿圈转动,第一支撑轴和第二支撑轴转动并通过摆动件带动转动轴前后移动,扇形盖体翻转,水流穿过内腔盖体机构;当水流流速较小时,扇形盖体不会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该申请能够在使用时,根据水压的强度进行灵活变换水流通过效率,便于对不同水压的多煤层内部进行疏水使用,避免在使用时疏水管受压过大造成破裂,有效的增强了疏水管的排压效率。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内腔壳体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内腔盖体机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盖体支撑座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盖体控制机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转动机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转动机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处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一种多煤层水库排压疏水连接装置,包括内腔壳体1、内腔盖体机构2、内腔底座3、第一转动机构6、第二转动机构5、盖体控制机构4,如图1、3所示;其中,所述内腔壳体1为圆柱形壳体,内腔壳体1周侧内表面固定有圆形隔板101,所述圆形隔板101表面贯穿固定有隔层圆管102,较优的,所述隔层圆管102将内腔壳体1内分割成两个独立的区域内腔和外腔,隔层圆管102端面固定有安装圆板103,所述安装圆板103表面沿圆周方向均布有扇形通孔104,如图2所示;其中,内腔壳体1顶表面开有进料孔,周侧沿圆周方向均布有第一安装通孔,所述隔层圆管102周侧沿圆周方向均布有第二安装通孔;所述内腔盖体机构2固定于进料口内壁,内腔盖体机构2包括盖体支撑座201、扇形盖体202、转动圆管203,如图4所示;所述盖体支撑座201为圆形环体,盖体支撑座201周侧沿圆周方向开有转动管安装通孔,盖体支撑座201内固定有固定柱205,所述固定柱205与盖体支撑座201之间通过固定杆206连接,如图5所示;较优的,盖体支撑座201两端面分别固定有挡环204;所述转动圆管203一端活动安装于固定柱205周侧,另一端活动安装于转动管安装通孔内,较优的,所述转动圆管203周侧内表面沿圆周方向均布有五个螺旋状凹槽;所述扇形盖体202固定于转动圆管203周侧,本实施例中,扇形盖体202圆心角为30°;所述盖体控制机构4活动安装于隔层圆管102与内腔壳体1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煤层水库排压疏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腔壳体(1)、内腔盖体机构(2)、内腔底座(3)、第一转动机构(6)、第二转动机构(5)、盖体控制机构(4);所述内腔壳体(1)周侧内表面固定有圆形隔板(101),所述圆形隔板(101)表面贯穿固定有隔层圆管(102),隔层圆管(102)端面固定有安装圆板(103);所述内腔盖体机构(2)固定于进料口内壁,内腔盖体机构(2)包括盖体支撑座(201)、扇形盖体(202)、转动圆管(203);所述盖体支撑座(201)周侧沿圆周方向开有转动管安装通孔,盖体支撑座(201)内固定有固定柱(205),所述固定柱(205)与盖体支撑座(201)之间通过固定杆(206)连接;所述转动圆管(203)一端活动安装于固定柱(205)周侧,另一端活动安装于转动管安装通孔内;所述扇形盖体(202)固定于转动圆管(203)周侧;所述盖体控制机构(4)活动安装于隔层圆管(102)与内腔壳体(1)之间,盖体控制机构(4)包括第一支撑轴(401)、第二支撑轴(402)、摆动件(403)、转动轴(404)、第一锥齿轮(405)和第二锥齿轮(406);所述第一支撑轴(401)和第二支撑轴(402)相对设置,第一支撑轴(401)和第二支撑轴(402)一端均固定有安装板(411),其中第一支撑轴(401)周侧固定有第一锥齿轮(405),第二支撑轴(402)周侧固定有第二锥齿轮(406);所述摆动件(403)表面固定有铰接轴(407),铰接轴(407)与安装板(411)铰接,摆动件(403)一端固定有第一铰接件(408);所述转动轴(404)一端固定有第二铰接件(409),所述第二铰接件(409)与第一铰接件(408)之间通过第三铰接件(410)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机构(6)活动安装于圆形隔板(101)表面,第一转动机构(6)包括外齿圈(601)、内齿圈(602)、第一行星轮(603)和螺纹轴(606),其中外齿圈(601)、内齿圈(602)、第一行星轮(603)均活动安装于圆形隔板(101)表面;第一行星轮(603)分别与外齿圈(601)、内齿圈(602)啮合,其中,所述外齿圈(601)表面固定有第一锥齿圈(604),所述第一锥齿圈(604)与第二锥齿轮(406)啮合,内齿圈(602)表面固定有第二锥齿圈(605),所述第二锥齿圈(605)与第一锥齿轮(405)啮合;所述第一行星轮(603)表面开有固定通孔,固定通孔内活动安装有螺纹轴(606);所述内腔底座(3)固定于内腔壳体(1)底面,所述第二转动机构(5)活动安装于内腔底座(3)表面,第二转动机构(5)包括齿圈(501)、第二行星轮(502)、控制齿轮(503)、内螺纹管(504)、搅拌桨(505);所述齿圈(501)周侧内表面和外表面均均布有啮合齿,齿圈(501)分别与第二行星轮(502)、控制齿轮(503)啮合;所述第二行星轮(502)表面固定有内螺纹管(504),所述内螺纹管(504)与螺纹轴(606)啮合;所述控制齿轮(503)表面固定有搅拌桨(50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煤层水库排压疏水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腔壳体(1)、内腔盖体机构(2)、内腔底座(3)、第一转动机构(6)、第二转动机构(5)、盖体控制机构(4);所述内腔壳体(1)周侧内表面固定有圆形隔板(101),所述圆形隔板(101)表面贯穿固定有隔层圆管(102),隔层圆管(102)端面固定有安装圆板(103);所述内腔盖体机构(2)固定于进料口内壁,内腔盖体机构(2)包括盖体支撑座(201)、扇形盖体(202)、转动圆管(203);所述盖体支撑座(201)周侧沿圆周方向开有转动管安装通孔,盖体支撑座(201)内固定有固定柱(205),所述固定柱(205)与盖体支撑座(201)之间通过固定杆(206)连接;所述转动圆管(203)一端活动安装于固定柱(205)周侧,另一端活动安装于转动管安装通孔内;所述扇形盖体(202)固定于转动圆管(203)周侧;所述盖体控制机构(4)活动安装于隔层圆管(102)与内腔壳体(1)之间,盖体控制机构(4)包括第一支撑轴(401)、第二支撑轴(402)、摆动件(403)、转动轴(404)、第一锥齿轮(405)和第二锥齿轮(406);所述第一支撑轴(401)和第二支撑轴(402)相对设置,第一支撑轴(401)和第二支撑轴(402)一端均固定有安装板(411),其中第一支撑轴(401)周侧固定有第一锥齿轮(405),第二支撑轴(402)周侧固定有第二锥齿轮(406);所述摆动件(403)表面固定有铰接轴(407),铰接轴(407)与安装板(411)铰接,摆动件(403)一端固定有第一铰接件(408);所述转动轴(404)一端固定有第二铰接件(409),所述第二铰接件(409)与第一铰接件(408)之间通过第三铰接件(410)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机构(6)活动安装于圆形隔板(101)表面,第一转动机构(6)包括外齿圈(601)、内齿圈(602)、第一行星轮(603)和螺纹轴(606),其中外齿圈(601)、内齿圈(602)、第一行星轮(603)均活动安装于圆形隔板(101)表面;第一行星轮(603)分别与外齿圈(601)、内齿圈(602)啮合,其中,所述外齿圈(601)表面固定有第一锥齿圈(604),所述第一锥齿圈(604)与第二锥齿轮(406)啮合,内齿圈(602)表面固定有第二锥齿圈(605),所述第二锥齿圈(605)与第一锥齿轮(405)啮合;所述第一行星轮(603)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国栋宣以琼杨本水曹品张梦进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建筑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