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机器人的槽分式底盘结构及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9019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9 04: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机器人的槽分式底盘结构及机器人,槽分式底盘结构包括:底板;横梁组;以及沿第一方向镜像设置的两组支撑架,即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支撑架通过连接组件设于底板的上表面;横梁组设于底板的上方并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支撑架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保险杠,用于安装悬架机构的支撑件组;保险杠沿第一方向设于支撑件组的外侧;第一支撑架的支撑件组和第二支撑架的支撑件组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底盘功能化和模块化的安装,保证了底板上的受力均匀性,从而提高了底盘于机器人行走过程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有效避免其发生倾倒、倾斜等不良现象。

A Slot-split Chassis Structure and Robot for Robot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lotted chassis structure and a robot suitable for robots. The slotted chassis structure includes: a chassis; a cross beam group; and two sets of support frames, i.e., the first support frame and the second support frame, which are mirrored along the first direction; a support frame is arranged on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chassis through connecting components; and a cross beam group is arranged above the chassis and connected sequentially along the first direction. A bracket and a second bracket; the bracket comprises a series of bumpers arranged at intervals to install the bracket group of the suspension mechanism; the bumper is arranged on the outer side of the bracket group in the first direction; and the installation space is formed between the bracket group of the first bracket and the bracket group of the second bracket. The utility model realizes the functional and modular installation of the chassis, ensures the uniformity of the force on the chassis, improves the stability and balance of the chassis in the walking process of the robot, and effectively avoids adverse phenomena such as dumping and tilt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机器人的槽分式底盘结构及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机器人底盘
,尤指一种适用于机器人的槽分式底盘结构及机器人。
技术介绍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利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更是不同领域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大势所趋。机器人底盘的性能是影响机器人整体性能的重要指标,机器人前进、后退、拐弯、左移和右移完全靠底盘进行操作。因此,机器人底盘布局不合理,不仅影响机器人的外观,更影响机器人的行走性能,如机器人因底盘布局不合理易出现机器人行走不稳,甚至出现倾倒等不良现象。虽然,目前有些机器人通过配重块可实现底盘重力分布的控制,从而提高机器人的行走稳性性,但配重块的设置导致机器人重量增加,增加了机器人的行走阻力,使得机器人的能耗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机器人的槽分式底盘结构及机器人,使得底板形成功能化和模块化的安装,保证了底板上的受力均匀性,从而提高了底盘于机器人行走过程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有效避免其发生倾倒、倾斜等不良现象;且整个底盘无需设置配重块,减轻了机器人的重力,进而降低了机器人的行走阻力,节约能耗。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适用于机器人的槽分式底盘结构,包括:底板;横梁组;以及沿第一方向镜像设置的两组支撑架,即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通过连接组件设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横梁组设于所述底板的上方并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保险杠,用于安装悬架机构的支撑件组;所述保险杠沿第一方向设于所述支撑件组的外侧;所述第一支撑架的支撑件组和所述第二支撑架的支撑件组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设置在底板上的构造进行镜像布局,且于相邻设置的部件之间形成其他部件的安装空间,从而使得底板形成功能化和模块化的安装,保证了底板上的受力均匀性,从而提高了底盘于机器人行走过程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有效避免其发生倾倒、倾斜等不良现象;且整个底盘无需设置配重块,减轻了机器人的重力,进而降低了机器人的行走阻力,节约能耗。且保险杠的设置提高了底盘的抗冲击性能,保护底盘,提高其使用寿命。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横梁组包括可替换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多组子横梁组;所述子横梁组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若干根横梁,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至少两组子横梁组的横梁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不同,使得通过尺寸不同的横梁连接的所述第一支撑架的支撑件组和所述第二支撑架的支撑件组之间沿第一方向的间距不同。本技术方案中,使用者可通过更换不同尺寸的子横梁组而实现机器人驱动间距的调整,从而便于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使用不同驱动间距、不同底盘尺寸的机器人,大大提高了机器人的种类、类型,且更换方便,只需更改横梁,而无需调整底盘其他部件的位置即可,易操作、易实现且简便。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撑件组对应所述横梁组的位置开有通槽;所述横梁组中的横梁贯穿所述通槽;拼接件组沿第二方向依次连接所述支撑件组和所述横梁,其中,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垂直。本技术方案中,横梁依次贯穿过线板而实现各个过线板的固定和安装,并通过拼接件再次加强两者之间连接的紧固性和稳固性,进而提高了与横梁连接的机器人本体(设置于底盘上方的部件)连接的稳固性。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保险杠包括弓形部和与所述底板连接的挡板;所述弓形部的一端与所述挡板连接,所述弓形部的另一端与所述横梁组连接;且所述弓形部的弓身远离所述底板设置。本技术方案中,挡板和弓形部的设置,使得挡板和其他部件之间形成一定间距,从而提高了保险杠的缓冲行程,进而提高了底盘的抗冲击能力。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撑架还包括过线底座组,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架的过线底座组和所述第二支撑架的过线底座组之间形成所述安装空间;所述过线底座组通过连接组件安装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过线底座组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过线板,即第一过线板和第二过线板,其中,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垂直;所述第一过线板和所述第二过线板的相对内侧分别开有用于走线的过线孔,所述过线孔的轴线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同。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过线板来实现底盘的电线、信号线的走线的固定、走线路径的布置,从而实现走线的集中化、模块化,使得底盘布局更为合理,从而便于售后检修、维护、故障排查,减轻售后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售后服务的设备维修和更换效率。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撑件组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通过若干个连接轴连接;所述悬架机构与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本技术方案中,悬架机构与支撑组转动连接,提高了驱动轮的抓地能力,避免机器人行走过程的打滑现象,提高了机器人适应不同地势的能力,提高了底盘行走的稳定性。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悬架机构包括驱动轮和相对设置的连杆组;所述连杆组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轮连接,所述连杆组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件组转动连接。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连杆组使得驱动轮在遇到不平的地势时具有一个相下的力,从而使得驱动轮的跳动幅度大大降低,大大提高了驱动轮的抓地能力。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悬架机构包括驱动轮和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轮连接,所述减震器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件组转动连接。本技术方案中,减震器会在驱动轮跳动的过程中施以驱动轮一个朝向地面的力,从而提高驱动轮的抓地能力。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连接组件由所述底板的下表面朝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延展依次连接所述底板和所述支撑架;和/或,位于所述安装空间的底板设有散热孔。本技术方案中,连接件从底部朝上进行底板与过线板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得连接部件不会突兀于底板的上表面,降低了连接件对其他安装于底板上表面的干涉,便于其他部件的安装。本技术方案中,散热孔的设置便于安装于底板上的部件的散热,保证部件运行的低温运行,从而延长了产热部件的使用寿命。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和适用于机器人的槽分式底盘结构;所述机器人本体设于所述槽分式底盘结构的上方;所述槽分式底盘结构包括底板;横梁组;以及沿第一方向镜像设置的两组支撑架,即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通过连接组件设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横梁组设于所述底板的上方并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保险杠,用于安装悬架机构的支撑件组;所述保险杠沿第一方向设于所述支撑件组的外侧;所述第一支撑架的支撑件组和所述第二支撑架的支撑件组之间形成安装空间。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设置在底板上的构造进行镜像布局,且于相邻设置的部件之间形成其他部件的安装空间,从而使得底板形成功能化和模块化的安装,保证了底板上的受力均匀性,从而提高了底盘于机器人行走过程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有效避免其发生倾倒、倾斜等不良现象;且整个底盘无需设置配重块,减轻了机器人的重力,进而降低了机器人的行走阻力,节约能耗。且保险杠的设置提高了底盘的抗冲击性能,保护底盘,提高其使用寿命。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机器人的槽分式底盘结构及机器人,能够带来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1、本技术中,通过将设置在底板上的构造进行镜像布局,且于相邻设置的部件之间形成其他部件的安装空间,从而使得底板形成功能化和模块化的安装,保证了底板上的受力均匀性,从而提高了底盘于机器人行走过程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机器人的槽分式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横梁组;以及沿第一方向镜像设置的两组支撑架,即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通过连接组件设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横梁组设于所述底板的上方并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保险杠,用于安装悬架机构的支撑件组;所述保险杠沿第一方向设于所述支撑件组的外侧;所述第一支撑架的支撑件组和所述第二支撑架的支撑件组之间形成安装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机器人的槽分式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横梁组;以及沿第一方向镜像设置的两组支撑架,即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通过连接组件设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横梁组设于所述底板的上方并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保险杠,用于安装悬架机构的支撑件组;所述保险杠沿第一方向设于所述支撑件组的外侧;所述第一支撑架的支撑件组和所述第二支撑架的支撑件组之间形成安装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机器人的槽分式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组包括可替换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多组子横梁组;所述子横梁组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若干根横梁,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至少两组子横梁组的横梁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不同,使得通过尺寸不同的横梁连接的所述第一支撑架的支撑件组和所述第二支撑架的支撑件组之间沿第一方向的间距不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机器人的槽分式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组对应所述横梁组的位置开有通槽;所述横梁组中的横梁贯穿所述通槽;拼接件组沿第二方向依次连接所述支撑件组和所述横梁,其中,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垂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机器人的槽分式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杠包括弓形部和与所述底板连接的挡板;所述弓形部的一端与所述挡板连接,所述弓形部的另一端与所述横梁组连接;且所述弓形部的弓身远离所述底板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机器人的槽分式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还包括过线底座组,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架的过线底座组和所述第二支撑架的过线底座组之间形成所述安装空间;所述过线底座组通过连接组件安装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过线底座组包括沿第二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珏高毅孟文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云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