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为输液袋提供压力的输液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2313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3 14: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为输液袋提供压力的输液架,包括底座、立杆、支撑架、转轴、两个圆盘、两条第一拉绳、两个配重、两根齿条、两个齿轮、横杆、夹板和第二拉绳,支撑架包括竖杆和底板,两根竖杆上均设有轴孔,转轴可转动设于两个轴孔内,两个圆盘上均设有第一凹槽,第一拉绳固定在第一凹槽内,两个配重分别固定在两条第一拉绳的下端,两根竖杆内设有腔体,每个腔体内设有一个齿条和一个齿轮,两个齿轮均固定在转轴上,横杆固定在齿条的上端,夹板设置于两根竖杆之间,夹板内设有竖向的通孔,通孔呈狭缝状,第二拉绳的上端固定在横杆上。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药液的流速,加快了输液速度,提高了抢救成功的机率。

A kind of infusion stand which can provide pressure for infusion bag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infusion frame which can provide pressure for infusion bags, including a base, a vertical bar, a support frame, a rotating shaft, two discs, two first pulling ropes, two counterweights, two racks, two gears, a horizontal bar, a splint and a second pulling rope. The support frame comprises a vertical bar and a bottom plate, both vertical bars are provided with shaft holes, the rotating shaft can be rotated in two shaft holes, and both discs are equal. There is a first groove, the first pulling rope is fixed in the first groove, the two counterweights are fixed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two first pulling ropes, the two vertical poles are provided with a cavity, each cavity is equipped with a rack and a gear, the two gears are fixed on the rotating shaft, the horizontal pole is fixed at the upper end of the rack, the splint is set between two vertical poles, and the through hole is narrow in the splint. The upper end of the second pull rope is fixed on the cross bar. Because of adopting the above technical scheme, the utility model improves the flow rate of the medicinal liquid, speeds up the infusion speed, and improves the probability of successful rescu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为输液袋提供压力的输液架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是一种能为输液袋提供压力的输液架。
技术介绍
输液和输血是医疗机构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于血管不好的患者,输液时走液速度太慢,常规的输液方式都无法满足需求;以及对于一些需要快速静脉补液的危重患者,常规的输液方式速度太慢,无法满足抢救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为输液袋提供压力的输液架。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底座、立杆、支撑架、转轴、两个圆盘、两条第一拉绳、两个配重、两根齿条、两个齿轮、横杆、夹板和第二拉绳,所述立杆竖直固定在底座上,支撑架固定在立杆的上端,支撑架呈由底板和固定在底板两端的竖杆构成的开口向上的“U”形结构,两根所述竖杆上均设有轴孔,两个轴孔相对设置,所述转轴可转动设于两个轴孔内,所述转轴的两端支出两根竖杆的相离侧的侧面,两个所述圆盘的中心分别固定在转轴的两端,两个所述圆盘的圆周面上均设有圆环形的第一凹槽,两条第一拉绳分别固定两个圆盘上,所述第一拉绳的上端固定在第一凹槽内,两个配重分别固定在两条第一拉绳的下端,两根所述竖杆内均竖向设置有腔体,所述腔体连通竖杆的上端面,每个所述腔体内设有一个所述齿条和一个所述齿轮,同一所述腔体内的齿条与齿轮啮合,两个所述齿轮均固定在转轴上,两根所述齿条位于转轴的同一侧,所述齿条的上端超出竖杆的上端面,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齿条的上端,所述夹板竖向设置于两根竖杆之间,所述夹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竖杆上,所述夹板内设有竖向的通孔,所述通孔呈狭缝状,所述第二拉绳的上端固定在横杆上,所述第二拉绳的下端从通孔的上端穿入后从通孔的下端穿出。进一步,所述腔体的侧壁上设有竖向的滑槽,所述齿条上固设有与所述滑槽适配的滑块,所述滑块位于滑槽内,所述滑槽的横截面呈“T”形,所述滑块的横截面与滑槽的横截面相适配。进一步,所述配重包括托盘和砝码,所述托盘挂设在拉绳的下端,所述砝码放置在托盘上。进一步,所述夹板的下端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呈开口向下的“V”形,所述第二凹槽的上端与通孔连通。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在使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能为输液袋提供压力的输液架时,首先将输液袋挂在第二拉绳的下端,然后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将穿刺针固定好后开始对患者进行输液;然后将两根第一拉绳同向绕设在圆盘上的第一凹槽内,并使第一拉绳从第一凹槽的远离齿条侧垂下,在配重的重力作用下,第一拉绳向下松出并带动圆盘转动,圆盘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与其啮合的齿条向上运动,固定在齿条上端的横杆也会向上运动,固定在横杆上的拉绳也会向上运动,拉绳向上拉动输液袋,在输液袋运动到通孔下端时,将输液袋的上边缘调整入通孔内,由于通孔呈狭缝状,拉绳将输液袋向上拉动,通孔会对输液袋形成挤压,使输液袋内的压力增大,从而提高了药液的流速,加快了输液速度,提高了抢救成功的机率。2、腔体的侧壁上设有竖向的滑槽,齿条上固设有与滑槽适配的滑块,滑块位于滑槽内,滑槽的横截面呈“T”形,滑块的横截面与滑槽的横截面相适配。使齿条通过滑块滑动连接在腔体的侧壁上的滑槽内,使齿条在向上运动过程中更加稳定,且由于滑槽的横截面呈“T”形,滑块的横截面与滑槽的横截面相适配,使滑块更稳固的限制在滑槽内,滑块不会从滑槽的靠近齿条那一侧脱出。3、配重包括托盘和砝码,托盘挂设在拉绳的下端,砝码放置在托盘上。可以在托盘上放置不同重量的砝码,进而提供不同大小的用于转动圆盘的力,由于圆盘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齿条向上运动,齿条带动横杆向上运动,横杆带动拉绳向上拉动输液袋,可以为输液袋提供不同的向上的拉力,进而使输液袋受到不同的挤压力,进而使输液过程中药液的流速不同。可以通过加大砝码或减小砝码来控制输液时药液的流速。4、夹板的下端面设有凹槽,凹槽呈开口向下的“V”形,凹槽的上端与通孔连通。凹槽具有向上的朝通孔倾斜的侧壁,只需要将输液袋的上边缘调整至凹槽内,在第二拉绳向上拉动输液袋的时候,输液袋的上边缘即可在凹槽的侧壁的导向作用下进入通孔内,使用起来更加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正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中竖杆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中竖杆的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中齿条的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中夹板的俯视图;图7是图6的B-B剖视图;图8是本技术中夹板的仰视图。图中,1、底座;2、立杆;3、支撑架;4、转轴;5、圆盘;6、第一拉绳;7、配重;8、齿条;9、齿轮;10、横杆;11、夹板;12、第二拉绳;13底板;14、竖杆;15、轴孔;16、第一凹槽;17、腔体;18、通孔;19、滑槽;20、滑块;21、托盘;22、砝码;23、第二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8所示,本技术包括底座1、立杆2、支撑架3、转轴4、两个圆盘5、两条第一拉绳6、两个配重7、两根齿条8、两个齿轮9、横杆10、夹板11和第二拉绳12,立杆2竖直固定在底座1上,支撑架3固定在立杆2的上端,支撑架3呈由底板13和固定在底板13两端的竖杆14构成的开口向上的“U”形结构,两根竖杆14上均设有轴孔15,轴孔15水平设置且连通竖杆14的两个端面,两个轴孔15相对设置,转轴4可转动设于两个轴孔15内,只需要满足转轴4与轴孔15松配合,转轴4即可在轴孔15内转动,转轴4的两端支出两根竖杆14的相离侧的侧面,两个圆盘5的中心分别固定在转轴4的两端,两个圆盘5的圆周面上均设有圆环形的第一凹槽16,两条第一拉绳6分别固定两个圆盘5上,第一拉绳6的上端固定在第一凹槽16内,两个配重7分别固定在两条第一拉绳6的下端,两根竖杆14内均竖向设置有腔体17,腔体17连通竖杆14的上端面,腔体17呈长方体形状,腔体17使竖杆14呈开口向上的盒体结构,每个腔体17内设有一个齿条8和一个齿轮9,同一腔体17内的齿条8与齿轮9啮合,两个齿轮9均固定在转轴4上,两根齿条8位于转轴4的同一侧,齿条8竖直设置在腔体17内,齿条8的宽度与腔体17的宽度适配,齿条8的远离齿轮9侧的侧面靠在腔体17的对应侧面上,齿条8的上端超出竖杆14的上端面,横杆1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齿条8的上端,夹板11竖向设置于两根竖杆14之间,夹板1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竖杆14上,夹板11内设有竖向的通孔18,通孔18呈狭缝状,第二拉绳12的上端固定在横杆10上,第二拉绳12的下端从通孔18的上端穿入后从通孔18的下端穿出。在使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能为输液袋提供压力的输液架时,首先将输液袋挂在第二拉绳12的下端,只需要将第二拉绳12的下端穿过输液袋的挂置孔,然后将第二拉绳12穿过挂置孔的部分向上弯折并与没有穿过挂置孔的部分系在一起即可将输液袋挂在第二拉绳12下端;然后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将穿刺针固定好后开始对患者进行输液;然后将两根第一拉绳6同向绕设在圆盘5上的第一凹槽16内,并使第一拉绳6从第一凹槽16的远离齿条8侧垂下,在配重7的重力作用下,第一拉绳6向下松出并带动圆盘5转动,圆盘5带动转轴4转动,转轴4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能为输液袋提供压力的输液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立杆、支撑架、转轴、两个圆盘、两条第一拉绳、两个配重、两根齿条、两个齿轮、横杆、夹板和第二拉绳,所述立杆竖直固定在底座上,支撑架固定在立杆的上端,支撑架呈由底板和固定在底板两端的竖杆构成的开口向上的“U”形结构,两根所述竖杆上均设有轴孔,两个轴孔相对设置,所述转轴可转动设于两个轴孔内,所述转轴的两端支出两根竖杆的相离侧的侧面,两个所述圆盘的中心分别固定在转轴的两端,两个所述圆盘的圆周面上均设有圆环形的第一凹槽,两条第一拉绳分别固定两个圆盘上,所述第一拉绳的上端固定在第一凹槽内,两个配重分别固定在两条第一拉绳的下端,两根所述竖杆内均竖向设置有腔体,所述腔体连通竖杆的上端面,每个所述腔体内设有一个所述齿条和一个所述齿轮,同一所述腔体内的齿条与齿轮啮合,两个所述齿轮均固定在转轴上,两根所述齿条位于转轴的同一侧,所述齿条的上端超出竖杆的上端面,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齿条的上端,所述夹板竖向设置于两根竖杆之间,所述夹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竖杆上,所述夹板内设有竖向的通孔,所述通孔呈狭缝状,所述第二拉绳的上端固定在横杆上,所述第二拉绳的下端从通孔的上端穿入后从通孔的下端穿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为输液袋提供压力的输液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立杆、支撑架、转轴、两个圆盘、两条第一拉绳、两个配重、两根齿条、两个齿轮、横杆、夹板和第二拉绳,所述立杆竖直固定在底座上,支撑架固定在立杆的上端,支撑架呈由底板和固定在底板两端的竖杆构成的开口向上的“U”形结构,两根所述竖杆上均设有轴孔,两个轴孔相对设置,所述转轴可转动设于两个轴孔内,所述转轴的两端支出两根竖杆的相离侧的侧面,两个所述圆盘的中心分别固定在转轴的两端,两个所述圆盘的圆周面上均设有圆环形的第一凹槽,两条第一拉绳分别固定两个圆盘上,所述第一拉绳的上端固定在第一凹槽内,两个配重分别固定在两条第一拉绳的下端,两根所述竖杆内均竖向设置有腔体,所述腔体连通竖杆的上端面,每个所述腔体内设有一个所述齿条和一个所述齿轮,同一所述腔体内的齿条与齿轮啮合,两个所述齿轮均固定在转轴上,两根所述齿条位于转轴的同一侧,所述齿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运利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