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电极创面研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30771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2 1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石墨电极创面研磨装置,包括底板、内套筒和打磨轮,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凹槽,且底板的上方安装有外套筒,所述外套筒上设置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第一锥形齿轮的外侧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轮,且第二锥形齿轮上安装有把杆,所述打磨轮位于内套筒的上方,且打磨轮上连接有竖轴,所述打磨轮通过竖轴与电机相互连接,且电机位于横板的上方,所述打磨轮的外侧设置有防护罩,且防护罩的下方安装有塑料帘。该石墨电极创面研磨装置,内套筒的内侧设置有顶块和复位弹簧,方便顶块通过复位弹簧在安装槽的内侧进行伸缩运动,方便顶块对不同直径的石墨电极进行稳定夹持,同时提高了圆柱型石墨电极进行夹持安装的稳定性。

A Graphite Electrode Wound Grind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graphite electrode wound grind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bottom plate, an inner sleeve and a grinding wheel. The bottom plate is provided with grooves, and an outer sleeve is installed above the bottom plate. The outer sleev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bevel gear, the outer side of the first bevel gear is connected with a second bevel gear, and a handle rod is installed on the second bevel gear. The upper part of the inner sleeve is connected with a vertical axis on the grinding wheel. The grinding wheel is connected with the motor through the vertical axis, and the motor is located above the horizontal plate. The outer side of the grinding wheel is provided with a protective cover,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protective cover is provided with a plastic curtain. The graphite electrode wound grinding device is equipped with a top block and a reset spring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inner sleeve, which facilitates the expansion movement of the top block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installation groove through the reset spring, facilitates the stable clamping of the top block on graphite electrodes of different diameters, and improves the stability of the clamping and installation of cylindrical graphite electrod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墨电极创面研磨装置
本技术涉及石墨电极加工
,具体为一种石墨电极创面研磨装置。
技术介绍
在石墨电极的生产中需要对石墨电极的两端的创面进行研磨处理以保持石墨电极表面的平整性,所以通常会使用到石墨电极的创面研磨装置,现有的电极创面研磨装置结构复杂,不方便调整完成固定之后的石墨电极的高度,同时无法对圆柱型的石墨电极进行稳定固定,从而无法使石墨电极与打磨轮进行紧密接触进行平整研磨。针对上述问题,在原有的研磨装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墨电极创面研磨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电极创面研磨装置结构复杂,不方便调整完成固定之后的石墨电极的高度,同时无法对圆柱型的石墨电极进行稳定固定,从而无法使石墨电极与打磨轮进行紧密接触进行平整研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石墨电极创面研磨装置,包括底板、内套筒和打磨轮,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凹槽,且底板的上方安装有外套筒,所述外套筒上设置有第一锥形齿轮,且第一锥形齿轮通过滚珠与外套筒相互连接,所述第一锥形齿轮的外侧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轮,且第二锥形齿轮上安装有把杆,所述内套筒位于外套筒的内侧,且内套筒通过第一锥形齿轮与外套筒相互连接,所述内套筒上开设有竖孔,且竖孔的内侧设置有竖杆,并且内套筒通过竖孔和竖杆与底板相互连接,所述内套筒上设置有安装槽,且安装槽的内侧设置有顶块,并且顶块通过复位弹簧与安装槽相互连接,所述打磨轮位于内套筒的上方,且打磨轮上连接有竖轴,所述打磨轮通过竖轴与电机相互连接,且电机位于横板的上方,所述打磨轮的外侧设置有防护罩,且防护罩的下方安装有塑料帘。优选的,所述外套筒与底板固定连接,且外套筒通过滚珠与第一锥形齿轮构成滑动结构,并且外套筒通过把杆与第二锥形齿轮构成旋转结构。优选的,所述内套筒的表面设置有螺纹,且内套筒与第一锥形齿轮之间为螺纹连接,并且内套筒与外套筒构成伸缩结构。优选的,所述顶块设置有四组,且每组顶块的个数均设置有2个,并且每组顶块均在内套筒的内侧等角度分布。优选的,所述顶块与安装槽构成滑动结构,且顶块与复位弹簧构成伸缩结构。优选的,所述防护罩为透明塑料材质,且防护罩与横板之间为热熔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石墨电极创面研磨装置,1、内套筒的内侧设置有顶块和复位弹簧,方便顶块通过复位弹簧在安装槽的内侧进行伸缩运动,方便顶块对不同直径的石墨电极进行稳定夹持,同时提高了圆柱型石墨电极进行夹持安装的稳定性;2、内套筒与第一锥形齿轮进行螺纹连接,方便第二锥形齿轮通过第一锥形齿轮带动内套筒在外套筒的内侧进行伸缩运动,从而方便调整完成夹持的石墨电极的高度,有利于石墨电极与打磨轮进行贴合连接;3、防护罩为透明塑料材质,方便对打磨产生的石墨粉末进行阻隔,同时有利于工人观察打磨情况,而塑料帘则方便将隔离的石墨粉末引导到凹槽内,方便后续对凹槽内的石墨粉末进行集中处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内套筒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内套筒俯剖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板;2、凹槽;3、外套筒;4、第一锥形齿轮;5、滚珠;6、第二锥形齿轮;7、把杆;8、内套筒;9、竖孔;10、竖杆;11、安装槽;12、顶块;13、复位弹簧;14、打磨轮;15、竖轴;16、电机;17、横板;18、防护罩;19、塑料帘。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石墨电极创面研磨装置,包括底板1、内套筒8和打磨轮14,底板1上开设有凹槽2,且底板1的上方安装有外套筒3,外套筒3与底板1固定连接,且外套筒3通过滚珠5与第一锥形齿轮4构成滑动结构,并且外套筒3通过把杆7与第二锥形齿轮6构成旋转结构,方便第二锥形齿轮6带动第一锥形齿轮4在外套筒3的内部进行运动,外套筒3上设置有第一锥形齿轮4,且第一锥形齿轮4通过滚珠5与外套筒3相互连接,第一锥形齿轮4的外侧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轮6,且第二锥形齿轮6上安装有把杆7;内套筒8位于外套筒3的内侧,且内套筒8通过第一锥形齿轮4与外套筒3相互连接,内套筒8的表面设置有螺纹,且内套筒8与第一锥形齿轮4之间为螺纹连接,并且内套筒8与外套筒3构成伸缩结构,有利于第一锥形齿轮4推动内套筒8在外套筒3的内侧进行伸缩运动,内套筒8上开设有竖孔9,且竖孔9的内侧设置有竖杆10,并且内套筒8通过竖孔9和竖杆10与底板1相互连接,内套筒8上设置有安装槽11,且安装槽11的内侧设置有顶块12,并且顶块12通过复位弹簧13与安装槽11相互连接,顶块12设置有四组,且每组顶块12的个数均设置有2个,并且每组顶块12均在内套筒8的内侧等角度分布,方便对圆柱型的石墨电极进行夹持;顶块12与安装槽11构成滑动结构,且顶块12与复位弹簧13构成伸缩结构,有利于适应不同石墨电极的直径,打磨轮14位于内套筒8的上方,且打磨轮14上连接有竖轴15,打磨轮14通过竖轴15与电机16相互连接,且电机16位于横板17的上方,打磨轮14的外侧设置有防护罩18,且防护罩18的下方安装有塑料帘19,防护罩18为透明塑料材质,且防护罩18与横板17之间为热熔连接,方便隔离石墨电极打磨时产生的粉末。工作原理:根据图1-4所示,首先将石墨电极插入内套筒8的内侧,此时的顶块12会在复位弹簧13的推动下伸出安装槽11,直至顶块12与石墨电极的表面进行贴合连接,在石墨电极完成安装之后,手动旋转外套筒3外侧的把杆7,把杆7在旋转的同时带动第二锥形齿轮6在外套筒3的内部进行旋转,而在第二锥形齿轮6进行旋转的同时,第二锥形齿轮6带动第一锥形齿轮4进行旋转,而此时的第一锥形齿轮4则通过滚珠5在外套筒3的内部进行旋转,而第一锥形齿轮4则通过螺纹推动内套筒8在外套筒3的内侧进行伸缩运动调节高度,而竖杆10和竖孔9则是限制内套筒8的位置,防止内套筒8跟随第一锥形齿轮4进行同步旋转,当内套筒8带动石墨电极上升至与打磨轮14相贴合时停止拧动把杆7;在内套筒8带动石墨电极上升至与打磨轮14相贴合时,放下防护罩18下方的塑料帘19,直至塑料帘19的下端位于凹槽2的内侧,此时启动该研磨装置,横板17上的电机16开始带动竖轴15进行旋转,从而电机16通过竖轴15带动打磨轮14开始进行旋转,打磨轮14则对石墨电极进行打磨,打磨时产生的石墨粉末被防护罩18进行阻挡,避免石墨粉末影响工人的工作环境,被防护罩18阻隔的粉末顺着塑料帘19下落到凹槽2内进行集中收集,方便后续进行集中处理,避免石墨粉末污染环境,这样一种石墨电极创面研磨装置方便人们的使用。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石墨电极创面研磨装置,包括底板(1)、内套筒(8)和打磨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开设有凹槽(2),且底板(1)的上方安装有外套筒(3),所述外套筒(3)上设置有第一锥形齿轮(4),且第一锥形齿轮(4)通过滚珠(5)与外套筒(3)相互连接,所述第一锥形齿轮(4)的外侧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轮(6),且第二锥形齿轮(6)上安装有把杆(7),所述内套筒(8)位于外套筒(3)的内侧,且内套筒(8)通过第一锥形齿轮(4)与外套筒(3)相互连接,所述内套筒(8)上开设有竖孔(9),且竖孔(9)的内侧设置有竖杆(10),并且内套筒(8)通过竖孔(9)和竖杆(10)与底板(1)相互连接,所述内套筒(8)上设置有安装槽(11),且安装槽(11)的内侧设置有顶块(12),并且顶块(12)通过复位弹簧(13)与安装槽(11)相互连接,所述打磨轮(14)位于内套筒(8)的上方,且打磨轮(14)上连接有竖轴(15),所述打磨轮(14)通过竖轴(15)与电机(16)相互连接,且电机(16)位于横板(17)的上方,所述打磨轮(14)的外侧设置有防护罩(18),且防护罩(18)的下方安装有塑料帘(1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墨电极创面研磨装置,包括底板(1)、内套筒(8)和打磨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开设有凹槽(2),且底板(1)的上方安装有外套筒(3),所述外套筒(3)上设置有第一锥形齿轮(4),且第一锥形齿轮(4)通过滚珠(5)与外套筒(3)相互连接,所述第一锥形齿轮(4)的外侧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轮(6),且第二锥形齿轮(6)上安装有把杆(7),所述内套筒(8)位于外套筒(3)的内侧,且内套筒(8)通过第一锥形齿轮(4)与外套筒(3)相互连接,所述内套筒(8)上开设有竖孔(9),且竖孔(9)的内侧设置有竖杆(10),并且内套筒(8)通过竖孔(9)和竖杆(10)与底板(1)相互连接,所述内套筒(8)上设置有安装槽(11),且安装槽(11)的内侧设置有顶块(12),并且顶块(12)通过复位弹簧(13)与安装槽(11)相互连接,所述打磨轮(14)位于内套筒(8)的上方,且打磨轮(14)上连接有竖轴(15),所述打磨轮(14)通过竖轴(15)与电机(16)相互连接,且电机(16)位于横板(17)的上方,所述打磨轮(14)的外侧设置有防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赤九林张惠兵王义庭闫丹丹郭庆刘橙橙
申请(专利权)人:大同宇林德石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