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PIN连接器及type c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5558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1 1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8PIN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一组金属端子组以及一体成型的注塑在金属端子组外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包括头部以及尾部,所述头部上设有第一端子接触面和第二端子接触面,所述第一端子接触面和第二端子接触面上分别设有用于暴露金属端子组部分端子体的第一暴露孔和第二暴露孔,所述金属端子组包括根一字排列的金属线,位于最外侧的两根金属线的外侧分别设有与最外侧的两个金属线一体成型的锁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type c连接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将原有的两排端子与锁扣集成为一排金属线,大大降低制造成本与制造难度提升产品生产良率及效率,同时降低客户封装贴片工艺难度提升生产良率。

8PIN Connector and Typec Connecto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8PIN connector, which comprises a connector body. The connector body comprises a set of metal terminal groups and an integrally moulded connecting seat outside the metal terminal group. The connecting seat comprises a head and a tail. The head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terminal contact surface and a second terminal contact surface, and the first terminal contact surface and the second terminal contact surface are separated. A first exposure hole and a second exposure hole for exposing part of the terminal body of the metal terminal group are provided. The metal terminal group comprises a metal line arranged word by word. The outer side of the two metal lines located at the outermost side is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lock formed in one with the two metal lines at the outermost side. The utility model also discloses a type C connector.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original two-row terminals and locking into a row of metal wires greatly reduces the manufacturing cost and difficulty, improves the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of products, and reduces the difficulty of customer packaging patch process to improve productiv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8PIN连接器及typec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8PIN连接器及typec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近年来USBTYPEC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大,因TYPEC体积小巧且不分插入方向应用在各种电子设备中,大多设备都使用TYPEC接口来实现用来传输大电流、快速数据传输、视频信号、音频信号等,目前市面上应用比较多的是16PIN与24PIN,16PINTYPEC主要应用在手机以及移动电源,全功能24PINTYPEC基本都应用在电脑上,连接器结构包括上排与下排端子模内注塑成型,最后将二次成型后产品装入铁壳固定。由于TYPEC体积小24pin引脚被排列成双排针12-12的矩阵,引脚排列密集对贴片要求高,如内侧12PIN排针有出现虚焊或假焊的现象就无法维修需更换整个TYPEC,16PIN取消两组TX/RX快速传输共8根PIN针,所以焊接引脚变成单排16PIN,但这么多焊接引脚排列在一起同样有引脚排列密集贴片难度高问题,而现在市面上大多移动电源配备TYPEC只应用了TYPEC的大电流输入输出并没有应用其它功能造成成本上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8PIN连接器及typec连接器,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降低制造成本与制造难度,提升产品生产良率及效率,同时降低客户封装贴片工艺难度提升生产良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8PIN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一组金属端子组以及一体成型的注塑在金属端子组外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包括头部以及尾部,所述头部上设有第一端子接触面和第二端子接触面,所述第一端子接触面和第二端子接触面上分别设有用于暴露金属端子组部分端子体的第一暴露孔和第二暴露孔,所述金属端子组包括根一字排列的金属线,位于最外侧的两根金属线的外侧分别设有与最外侧的两个金属线一体成型的锁扣;所述金属端子组中每根金属线上分别设有引脚,引脚均从尾部远离头部的一侧引出至尾部外;8根金属线分别为第一金属线、第二金属线、第三金属线、第四金属线、第五金属线、第六金属线、第七金属线以及第八金属线;第一金属线以及第八金属线为接地脚;第二金属线212以及第七金属线为电压脚;第三金属线为信号脚,第四金属线为差分信号脚;第五金属线为差分信号脚;第六金属线为信号脚;所述第一金属线引脚的中心到第二金属线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0.7-0.9mm,第二金属线引脚的中心到第三金属线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1.2-1.4mm,第三金属线引脚的中心到第四金属线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0.9-1.1mm,第四金属线引脚的中心到第五金属线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0.4-0.6mm,第五金属线引脚的中心到第六金属线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1.4-1.6mm,第六金属线引脚的中心到第七金属线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0.4-0.6mm,第七金属线引脚的中心到第八金属线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0.7-0.9mm。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端子组中每根金属线上还设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分别设置在与第一暴露孔、第二暴露孔位置相对应处。进一步地,所述接触部由设于金属线上凸起的弯折部形成,所述接触部分别从第一暴露孔、第二暴露孔突出至第一暴露孔、第二暴露孔外或与第一暴露孔、第二暴露孔的孔边缘齐平。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子接触面上设有五个第一暴露孔,第二端子接触面上设有三个第二暴露孔,所述金属端子组中其中3根金属线的接触部设置在第二暴露孔中;其余金属线的接触部设置在第一暴露孔中。进一步地,位于最外侧的两根金属线上且远离引脚的位置处设置有增宽部,接触部以及锁扣位于增宽部中。本技术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typec连接器,包括金属外壳,还包括所述的8PIN连接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一组8根一字排列的金属线以及一体成型的注塑在金属端子组外的连接座,位于最外侧的两根金属线的外侧分别设有与最外侧的两个金属线一体成型的锁扣,将原有的两排端子与锁扣集成为一排金属线,大大降低制造成本与制造难度提升产品生产良率及效率,同时降低客户封装贴片工艺难度提升生产良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连接座与金属端子组之间的结构示意图一;图3是本技术连接座与金属端子组之间的结构示意图二;图4是本技术金属端子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的8PIN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1,所述连接器本体1包括一组金属端子组2以及一体成型的注塑在金属端子组2外的连接座3,从而对金属端子组2中的金属线21相互之间进行绝缘,其中:所述连接座3包括头部35以及尾部36,所述头部35为扁平状结构,所述头部35上设有第一端子接触面31和第二端子接触面32,所述第一端子接触面31和第二端子接触面32上分别设有用于暴露金属端子组2部分端子体的第一暴露孔33和第二暴露孔34;所述金属端子组2包括8根一字排列的金属线21,位于最外侧的两根金属线21的外侧分别设有与最外侧的两个金属线21一体成型的锁扣22;所述锁扣22的外侧边缘部分裸露在头部35外,当然,在头部35与锁扣22位置相对应出设有与锁扣22中与第一端子接触面31和第二端子接触面33相对的两侧表面形状相同的突出部37,从而将锁扣22的该两侧表面覆盖,仅将锁扣22的外侧边缘部分裸露。如图2、图3和图4所示,金属端子组2中每根金属线21上分别设有接触部23以及引脚24,所述接触部23分别设置在与第一暴露孔33、第二暴露孔34位置相对应处以将接触部23暴露,引脚24均从尾部36远离头部35的一侧引出至尾部36外,具体地,如图4所示,每根金属线21中靠近引脚24的线体位置处设有朝第二端子接触面31弯折90度的折弯处26,使引脚24与金属线21之间形成阶梯结构。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中,接触部23由设于金属线21上凸起的弯折部形成,所述接触部23分别从第一暴露孔33、第二暴露孔34突出至第一暴露孔33、第二暴露孔34外或与第一暴露孔33、第二暴露孔34的孔边缘齐平;金属线21中位于第一暴露孔33和第二暴露孔34中的接触部23的凸起方向相反。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端子接触面31上设有五个第一暴露孔33,第二端子接触面32上设有三个第二暴露孔34,第一暴露孔33和第二暴露孔34均为矩形孔,其大小与接触部23大小相适配,所述金属端子组2中其中3根金属线21的接触部23设置在第二暴露孔34中;其余金属线21的接触部设置在第一暴露孔33中,具体地,在本技术中,位于最外侧的两根金属线21的接触部23中,其中一个设置在第一暴露孔34中,另一个设置在第二暴露孔34中,作为一种优选,如图4所示,从左至右排列中,其中第一、第二和第六金属线211、212、216的接触部23设置在第二暴露孔34中,第三、第四、第五、第七和第八金属线213、214、215、217、218的接触部23设置在第一暴露孔33中。如图4所示,为了保证具有锁扣22的金属线21的强度,位于最外侧的两根金属线21上且远离引脚24的位置处设置有增宽部25,接触部23以及锁扣22位于增宽部25中,具体地,增宽部25设置在远离引脚24的一端上,在增宽部25的中心处设有增宽部孔251,接触部23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8PIN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本体(1)包括一组金属端子组(2)以及一体成型的注塑在金属端子组(2)外的连接座(3),所述连接座(3)包括头部(35)以及尾部(36),所述头部(35)上设有第一端子接触面(31)和第二端子接触面(32),所述第一端子接触面(31)和第二端子接触面(32)上分别设有用于暴露金属端子组(2)部分端子体的第一暴露孔(33)和第二暴露孔(34),所述金属端子组(2)包括8根一字排列的金属线(21),位于最外侧的两根金属线(21)的外侧分别设有与最外侧的两个金属线(21)一体成型的锁扣(22);所述金属端子组(2)中每根金属线(21)上分别设有引脚(24),引脚(24)均从尾部(36)远离头部(35)的一侧引出至尾部(36)外;8根金属线(21)分别为第一金属线(211)、第二金属线(212)、第三金属线(213)、第四金属线(214)、第五金属线(215)、第六金属线(216)、第七金属线(217)以及第八金属线(218);第一金属线(211)以及第八金属线(218)为接地脚(GND);第二金属线(212)以及第七金属线(217)为电压脚(VBUS);第三金属线(213)为信号脚(CC1),第四金属线(214)为差分信号脚(D+);第五金属线(215)为差分信号脚(D‑);第六金属线(216)为信号脚(CC2);所述第一金属线(211)引脚的中心到第二金属线(212)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0.7‑0.9mm,第二金属线(212)引脚的中心到第三金属线(213)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1.2‑1.4mm,第三金属线(213)引脚的中心到第四金属线(214)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0.9‑1.1mm,第四金属线(214)引脚的中心到第五金属线(215)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0.4‑0.6mm,第五金属线(215)引脚的中心到第六金属线(216)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1.4‑1.6mm,第六金属线(216)引脚的中心到第七金属线(217)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0.4‑0.6mm,第七金属线(217)引脚的中心到第八金属线(218)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0.7‑0.9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8PIN连接器,包括连接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本体(1)包括一组金属端子组(2)以及一体成型的注塑在金属端子组(2)外的连接座(3),所述连接座(3)包括头部(35)以及尾部(36),所述头部(35)上设有第一端子接触面(31)和第二端子接触面(32),所述第一端子接触面(31)和第二端子接触面(32)上分别设有用于暴露金属端子组(2)部分端子体的第一暴露孔(33)和第二暴露孔(34),所述金属端子组(2)包括8根一字排列的金属线(21),位于最外侧的两根金属线(21)的外侧分别设有与最外侧的两个金属线(21)一体成型的锁扣(22);所述金属端子组(2)中每根金属线(21)上分别设有引脚(24),引脚(24)均从尾部(36)远离头部(35)的一侧引出至尾部(36)外;8根金属线(21)分别为第一金属线(211)、第二金属线(212)、第三金属线(213)、第四金属线(214)、第五金属线(215)、第六金属线(216)、第七金属线(217)以及第八金属线(218);第一金属线(211)以及第八金属线(218)为接地脚(GND);第二金属线(212)以及第七金属线(217)为电压脚(VBUS);第三金属线(213)为信号脚(CC1),第四金属线(214)为差分信号脚(D+);第五金属线(215)为差分信号脚(D-);第六金属线(216)为信号脚(CC2);所述第一金属线(211)引脚的中心到第二金属线(212)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0.7-0.9mm,第二金属线(212)引脚的中心到第三金属线(213)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1.2-1.4mm,第三金属线(213)引脚的中心到第四金属线(214)引脚的中心的距离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白频陈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精睿兴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