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道下灰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50686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1 0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烟道下灰阀,设于烟道出口端外壁上,包括第一阀盖、第二阀盖及驱动装置,第一阀盖与第二阀盖能转动地相对设置于烟道两侧外壁上并通过连杆联动连接,驱动装置与第一阀盖或第二阀盖连接;驱动装置能驱动第一阀盖与第二阀盖相互靠近对接并封闭烟道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烟道出口端的外壁两侧分别设置第一阀盖与第二阀盖,使第一阀盖与第二阀盖能从烟道外部共同将烟道出口封闭,不受烟道内粉尘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且第一阀盖与第二阀盖分离时不会受到阻碍,从而能将烟道的出口完全露出,使得排灰过程中能实现烟道的最大开度,保证烟道内灰渣能顺利排出。

Flue Ash Lower Valv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flue lower ash valve, which is arranged on the outer wall of the flue outlet end, including a first valve cover, a second valve cover and a driving device. The first valve cover and the second valve cover can be rotatably set opposite to each other on the outer walls of the flue passage and connected by connecting rods, and the driving device can drive the first valve cover and the second valve cover to be close to each other. Docking and closing flue outlet. The utility model sets the first valve cover and the second valve cover on both sides of the outer wall of the flue outlet end, so that the first valve cover and the second valve cover can seal the flue outlet together from the outside of the flue duct, and are not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dust and temperature in the flue duct; and the first valve cover and the second valve cover will not be hindered when they are separated, so that the outlet of the flue can be completely exposed, so as to make the flue outlet solid in the process of ash discharge. The maximum opening of the flue ensures that the ash and slag can be discharged smooth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烟道下灰阀
本技术涉及烟道排污
,尤其是指一种烟道下灰阀。
技术介绍
电炉在冶炼中炉内会产生大量高温烟尘和气体,炉内压力升高,这就需要除尘系统来抽走炉内的烟尘,降低炉内压力。高温烟尘和气体需要通过水冷烟道来冷却,而较大的烟尘会沉集到锥形料斗中,通过料斗下方气动阀门的定时打开下到集尘箱中,回收到副产物经处理后重新利用。现有的料斗下方的气动阀门是设置于烟道内的内置式开关挡板,因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导致挡板的转轴容易变形,且粉尘使得轴套容易卡死,导致阀门开启困难,另外,内置式挡板阀门的开口度也较小。由上述的多种原因导致料斗中的灰渣经常无法顺利排出,堵塞水冷烟道,使得炉内的烟尘无法通过水冷烟道排出,导致大量烟尘从电极孔中排出,使得厂房内的粉尘增加,影响工作环境,且导致炉内的压力增大,加速炉盖上的小炉盖的烧损,缩短喷淋环的使用寿命,增加炉盖水冷板打弧而漏水、烧损横臂上的导电铜板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电炉无法进行冶炼。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烟道下灰阀,能够从烟道的外部将烟道封闭,不受烟道内粉尘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且具有较大的开度,能将烟道的出口完全露出,保证烟道内灰渣能顺利排出。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烟道下灰阀,其中,所述烟道下灰阀设于烟道的出口端的外壁上,所述烟道下灰阀包括第一阀盖、第二阀盖及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阀盖与所述第二阀盖相对设置于所述烟道的两侧,所述第一阀盖与所述第二阀盖分别与所述烟道的外壁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阀盖与所述第二阀盖通过连杆联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阀盖或所述第二阀盖连接;所述第一阀盖与所述第二阀盖通过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及所述连杆的联动能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运动并对接,所述第一阀盖与所述第二阀盖对接后能封闭所述烟道的出口,且所述第一阀盖与所述第二阀盖通过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及所述连杆的联动能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并开启所述烟道的出口。如上所述的烟道下灰阀,其中,所述第一阀盖通过第一转接轴与所述烟道的外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阀盖通过第二转接轴与所述烟道的外壁转动连接,所述烟道的供安装所述第一转接轴及所述第二转接轴的两侧外壁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连接凸块,各所述连接凸块上分别开设有轴孔,所述第一转接轴与所述第二转接轴分别插接于对应的所述连接凸块的所述轴孔中,且所述第一转接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阀盖的顶部的两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接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阀盖的顶部的两端转动连接。如上所述的烟道下灰阀,其中,所述烟道的供安装所述第一转接轴与所述第二转接轴的两侧外壁上各间隔设有三个所述连接凸块,且位于所述烟道的同一侧外壁上的三个所述连接凸块上的所述轴孔同轴。如上所述的烟道下灰阀,其中,所述第一阀盖包括第一盖板及两第一连接臂,两所述第一连接臂分别由所述第一盖板的两端的边缘处向上延伸形成,且两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中间部位分别与所述第一转接轴的两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阀盖包括第二盖板及两第二连接臂,两所述第二连接臂分别由所述第二盖板的两端的边缘处向上延伸形成,且两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中间部位分别与所述第二转接轴的两端转动连接,两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上端分别与位于所述烟道的同一侧的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上端通过所述连杆联动连接。如上所述的烟道下灰阀,其中,所述第一连接臂由下至上包括一体成型连接的第一段与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之间形成大于90°且小于180°的夹角,所述第一连接臂上与所述第一转接轴连接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的连接处。如上所述的烟道下灰阀,其中,所述第二连接臂由下至上包括一体成型连接的第三段与第四段,所述第三段与所述第四段垂直,所述第二连接臂上与所述第二转接轴连接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三段与所述第四段的连接处。如上所述的烟道下灰阀,其中,在所述第一阀盖与所述第二阀盖对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盖板的靠近所述第二阀盖的一侧边缘与所述第二盖板的靠近所述第一阀盖的一侧边缘贴合接触,所述第一盖板的边缘处除了能与所述第二阀盖相接的一侧边缘以外的部分均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一侧围,所述第二盖板的边缘处除了能与所述第一阀盖相接的一侧边缘以外的部分均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二侧围,在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对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侧围与所述第二侧围围合形成闭环结构并贴合包覆于所述烟道的出口边缘的外壁上。如上所述的烟道下灰阀,其中,所述第一盖板的靠近所述第二阀盖的一侧边缘及所述第二盖板的靠近所述第一阀盖的一侧边缘均设有密封条,在所述第一阀盖与所述第二阀盖对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盖板上的边缘处的密封条与所述第二盖板的边缘处的密封条贴合接触。如上所述的烟道下灰阀,其中,在所述第一阀盖与所述第二阀盖对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盖板的上表面上与所述烟道的出口端的端面相接的部位以及所述第二盖板的上表面上与所述烟道的出口端的端面相接的部位均覆设有密封垫。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如下:本技术在烟道出口端的外壁两侧分别设置第一阀盖与第二阀盖,并将第一阀盖与第二阀盖联动连接,通过驱动装置对第一阀盖或第二阀盖进行驱动,使得第一阀盖与第二阀盖能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并最终对接在一起,从烟道的外部共同将烟道的出口封闭,不受烟道内粉尘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不需要排灰时,通过驱动装置能够使得第一阀盖与第二阀盖保持对接状态,也就是保持烟道的出口封闭,在需要排灰时,通过驱动装置对第一阀盖与第二阀盖进行驱动,使得第一阀盖与第二阀盖能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并分离,第一阀盖与第二阀盖分离时不会受到阻碍,从而能将烟道的出口完全露出,使得排灰过程中能实现烟道的最大开度,保证烟道内灰渣能顺利排出。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烟道下灰阀装配于烟道的出口端且呈开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烟道下灰阀装配于烟道的出口端且呈关闭状态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烟道下灰阀装配于烟道的出口端且呈关闭状态的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烟道下灰阀装配于烟道的出口端且呈关闭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烟道的出口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烟道下灰阀的第一阀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烟道下灰阀的第一阀盖的主视图;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烟道下灰阀的第二阀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烟道下灰阀的第二阀盖的主视图;图10是本技术提供的烟道下灰阀关闭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提供的烟道下灰阀开启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烟道;11、连接凸块;111、轴孔;2、第一阀盖;21、第一盖板;22、第一连接臂;221、第一段;222、第二段;23、第一侧围;3、第二阀盖;31、第二盖板;32、第二连接臂;321、第三段;322、第四段;33、第二侧围;4、驱动装置;5、连杆;6、第一转接轴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目的和效果有更清楚的理解,现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4及图10~图1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烟道下灰阀,其中,烟道下灰阀设于烟道1的出口端的外壁上,烟道下灰阀包括第一阀盖2、第二阀盖3及驱动装置4,第一阀盖2与第二阀盖3相对设置于烟道1的两侧,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烟道下灰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烟道下灰阀设于烟道的出口端的外壁上,所述烟道下灰阀包括第一阀盖、第二阀盖及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阀盖与所述第二阀盖相对设置于所述烟道的两侧,所述第一阀盖与所述第二阀盖分别与所述烟道的外壁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阀盖与所述第二阀盖通过连杆联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阀盖或所述第二阀盖连接;所述第一阀盖与所述第二阀盖通过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及所述连杆的联动能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运动并对接,所述第一阀盖与所述第二阀盖对接后能封闭所述烟道的出口,且所述第一阀盖与所述第二阀盖通过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及所述连杆的联动能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并开启所述烟道的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烟道下灰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烟道下灰阀设于烟道的出口端的外壁上,所述烟道下灰阀包括第一阀盖、第二阀盖及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阀盖与所述第二阀盖相对设置于所述烟道的两侧,所述第一阀盖与所述第二阀盖分别与所述烟道的外壁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阀盖与所述第二阀盖通过连杆联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阀盖或所述第二阀盖连接;所述第一阀盖与所述第二阀盖通过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及所述连杆的联动能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运动并对接,所述第一阀盖与所述第二阀盖对接后能封闭所述烟道的出口,且所述第一阀盖与所述第二阀盖通过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及所述连杆的联动能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并开启所述烟道的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道下灰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盖通过第一转接轴与所述烟道的外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阀盖通过第二转接轴与所述烟道的外壁转动连接,所述烟道的供安装所述第一转接轴及所述第二转接轴的两侧外壁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连接凸块,各所述连接凸块上分别开设有轴孔,所述第一转接轴与所述第二转接轴分别插接于对应的所述连接凸块的所述轴孔中,且所述第一转接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阀盖的顶部的两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接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阀盖的顶部的两端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烟道下灰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烟道的供安装所述第一转接轴与所述第二转接轴的两侧外壁上各间隔设有三个所述连接凸块,且位于所述烟道的同一侧外壁上的三个所述连接凸块上的所述轴孔同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烟道下灰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盖包括第一盖板及两第一连接臂,两所述第一连接臂分别由所述第一盖板的两端的边缘处向上延伸形成,且两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中间部位分别与所述第一转接轴的两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阀盖包括第二盖板及两第二连接臂,两所述第二连接臂分别由所述第二盖板的两端的边缘处向上延伸形成,且两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向春
申请(专利权)人:浦项张家港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