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梁加固模板及其实现的挤压加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24228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1 04:29
一种梁加固模板及其实现的挤压加固方法。梁体加固过程中对终凝的多余混凝土的处理过程需要耗费较多工作量,浪费混凝土、操作繁琐且效率低下。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底板、活动板、固定板、拉条和两个侧板,所述活动板、固定板和两个侧板均设置在底板上,所述底板的两侧各竖直设置有一个侧板,固定板竖直设置在底板的一端处,固定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板固定连接,活动板铰接在底板上,拉条设置在活动板和固定板之间,拉条的一端设置在活动板上,拉条的另一端穿过固定板设置在固定板的外壁上,活动板沿其板厚方向加工有泄孔。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混凝土梁加固。

A Formwork for Beam Reinforcement and Its Extrusion Reinforcement Method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beam strengthening formwork and an extrusion strengthening method realized therein. In the process of beam reinforcement, the treatment of superfluous concrete with final setting needs a lot of work, which wastes concrete, is cumbersome and inefficient. The invention comprises a bottom plate, a movable plate, a fixing plate, a drawing bar and two side plates. The movable plate, a fixing plate and two side plates are all arranged on the bottom plate. Each side of the bottom plate is vertically provided with a side plate, and the fixing plate is vertically arranged at one end of the bottom plate. The two ends of the fixing plate are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wo side plates respectively. The movable plate is articulated on the bottom plate, and the drawing bar is arranged on the movable plate and the side plate. Between the fixing plates, one end of the strip is arranged on the movable plate, the other end of the strip is arranged on the outer wall of the fixed plate through the fixed plate, and the movable plate is machined with leaking holes along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of the plate. The invention is used for strengthening concrete beam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梁加固模板及其实现的挤压加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加固件及其加固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梁加固模板及其实现的挤压加固方法。
技术介绍
:增大截面加固法,是指在原受弯构件的上面或下面浇一层新的混凝土并补加相应的钢筋,以提高原构件承载能力的方法,通过增大原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并增配计算所需的钢筋与原结构共同受力,提高构件的强度和刚度,他是工程中常用的一种加固方法。补浇的混凝土处在受拉区时,对补加的钢筋起到黏结和保护作用;当补浇层混凝土处在受拉区时,增加了构件的有效高度,从而提高了构件的抗弯、抗简承载力,并增加了构件的刚度。因此,其加固效果是很显著的。根据加固对象不同,处理方法也有不同,在梁底增大截面且不不改变梁宽的加固要求下,由于梁仅增加高度而宽度没有增加,施工时需要在梁模板侧模一侧留设下料坡口,当混凝土终凝拆模后,再用工具切除下料坡口处对应的混凝土,这种处理手段为常用处理手段,而这种方式应用到一些大型工程中涉及被加固梁数量多且跨度大,导致加固施工过程会存在缺点总结如下:一、模板工程中需要制作大量坡形模板,增加模具使用量,延长施工工期;二、下料坡口处混凝土在模板拆除后需要人工切除掉,造成混凝土量浪费;三、混凝土切除需要专业设备、人工等额外附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及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梁加固模板及其实现的挤压加固方法。一种梁加固模板,包括底板、活动板、固定板、拉条和两个侧板,所述活动板、固定板和两个侧板均设置在底板上,所述底板的两侧各竖直设置有一个侧板,固定板竖直设置在底板的一端处,固定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板固定连接,活动板铰接在底板上,拉条设置在活动板和固定板之间,拉条的一端设置在活动板上,拉条的另一端穿过固定板设置在固定板的外壁上,活动板沿其板厚方向加工有泄孔。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拉条为钢筋。作为优选方案:拉条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拉条并列设置在活动板和固定板之间。作为优选方案:活动板外设置有挡片,活动板沿其板厚方向加工有配合拉条的通孔,拉条的一端穿过通孔与挡片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方案:固定板沿其板厚方向加工有连接孔。作为优选方案:当连接孔为螺纹孔时,拉条上加工有配合螺纹孔的外螺纹,作为优选方案:当连接孔为通孔时,通过张紧装置与拉条处于固定板外的一端可拆卸连接。作为优选方案:当连接孔为通孔且个数为多个时,每个连接孔内对应设置有一个拉条,多个拉条配合设置有抓框,抓框包括弧形框、连接杆和多个支脚,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弧形框的两端固定连接,多个支脚并列设置在连接杆上,每个支脚对应设置有一个拉条,每个支脚包括支杆和盖体,所述支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杆上,所述支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盖体,盖体内加工有内螺纹,每个拉条处于固定板外的一端设置在其对应的盖体内,每个拉条与其对应的盖体螺纹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泄孔的孔径为500mm。一种梁加固模板实现的挤压加固方法,所述挤压加固方法包括以下内容:计算并确定梁加固模板的尺寸:根据原有梁的尺寸以及加固尺寸要求选择对应尺寸的梁加固模板,确定加固要求中原有梁的长度与梁加固模板的长度相配合设置,固定板的高度比原有梁的加固高度大30~80mm,固定板的宽度与原有梁的加固宽度相等,活动板的高度比固定板的高度大5~10mm,活动板的宽度与固定板的宽度相等;每个侧板的尺寸与固定板的尺寸相同;底板的尺寸取决于原有梁的尺寸、固定板的厚度、活动板的厚度和侧板的厚度;制造梁加固模板:在原料板上根据确定的梁加固模板的尺寸依次剪裁出对应的底板、活动板、固定板和两个侧板;在活动板和固定板之间安装拉条;安装梁加固模板:将脚手架设置在原有梁的正下方,在脚手架上将底板、活动板、固定板和两个侧板相连接组成梁加固模板,调大脚手架的高度使梁加固模板逐渐靠近原有梁直至原有梁的的底部插入梁加固模板内,插入深度为至少50mm,同时使固定板的内侧壁和每个侧板的内侧壁分别原有梁的外壁相贴紧,定位脚手架的支撑高度;调节混凝土灌入角度:调节活动板,使其与底板之间的夹角处于120°~135°之间时,从活动板与底板之间形成的张口处往底板、活动板、固定板和两个侧板围合的区域内浇注混凝土,当浇注混凝土量达到活动板的顶端时,停止浇筑混凝土,进行振捣操作;挤压混凝土:在振捣操作后的3~10min内,将张紧装置与在固定板外的拉条端部相连接,启动张紧装置使其对拉条施加0.5~1.5KN的拉力,拉条在张紧装置的牵引下带动活动板朝向固定板转动,活动板转动过程中实时挤压混凝土浆液,使多余混凝土从泄孔中泄出,直至活动板的两侧同时贴靠在两个侧板上,即可停止拉条的运动,完成挤压多余混凝土的操作过程;再泄孔处将多余混凝土收集后投入二次浇筑混凝土使用;经过7~10天后,待混凝土终凝后,拆分梁加固模板即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一、本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和操作过程简单,省力省时,适用于多种加固环境下,具有通用性。二、拉条、活动板、固定板、张紧装置与振捣操作相配合,在挤出多余混凝土的同时也排空混凝土中的多余空气,增加混凝土密实度。三、本专利技术相比现有技术更加灵活,操作简单,有效减短工期。四、混凝土浇筑振捣后,底板、活动板和固定板之间配合形成的梁加固模板的张口动作灵活可调,即活动板与原有梁之间的距离可调,根据混凝土的填充情况适当张开和闭合,从泄孔排出混凝土仍可继续利用,减少混凝土浪费,节能环保。五、模板拆除后无多余素混凝土部分,不必进行二次切割,减少工期,省去加固施工过程中切割混凝土的人工操作和成本。降低混凝土的浪费量,使挤压混凝土能够投入二次使用,降低整体加固成本。六、本专利技术具有通用性,可任意调节活动板的张合角度,也就是调节活动板转动位置,满足不同空间的混凝土浇筑。本专利技术适用于任一梁长的加固施工过程中。七、模板工程一次成型,拆除后无多余混凝土,不进行后期切割能有效减少对原有结构构件的扰动。附图说明:为了易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图1为现有施工中在梁模板侧模一侧留下料坡口的主视结构剖面图;图2为现有施工中混凝土终凝拆模后,再用工具切除下料坡口处对应的混凝土时的操作过程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主视结构示意图,图中去掉一个侧板,仅显示两个侧板中的一个侧板;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工作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工作状态示意图;图6是抓框17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7是活动板与原有梁之间连接关系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8是固定板与原有梁之间连接关系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主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板;2-活动板;3-固定板;4-拉条;5-侧板;6-泄孔;7-通孔;8-连接孔;9-挡片;10-张紧装置;11-原有梁;12-模板框;13-侧模片;14-下料坡口;15-混凝土支角;16-加固部;17-抓框;17-1弧形框;17-2-连接杆;17-3-支脚;17-3-1-支杆;17-3-2-盖体;18-多余混凝土。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专利技术。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专利技术的概念。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专利技术,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梁加固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活动板、固定板、拉条和两个侧板,所述活动板、固定板和两个侧板均设置在底板上,所述底板的两侧各竖直设置有一个侧板,固定板竖直设置在底板的一端处,固定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板固定连接,活动板铰接在底板上,拉条设置在活动板和固定板之间,拉条的一端设置在活动板上,拉条的另一端穿过固定板设置在固定板的外壁上,活动板沿其板厚方向加工有泄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梁加固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活动板、固定板、拉条和两个侧板,所述活动板、固定板和两个侧板均设置在底板上,所述底板的两侧各竖直设置有一个侧板,固定板竖直设置在底板的一端处,固定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板固定连接,活动板铰接在底板上,拉条设置在活动板和固定板之间,拉条的一端设置在活动板上,拉条的另一端穿过固定板设置在固定板的外壁上,活动板沿其板厚方向加工有泄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梁加固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条为钢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梁加固模板,其特征在于:拉条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拉条并列设置在活动板和固定板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梁加固模板,其特征在于:活动板外设置有挡片,活动板沿其板厚方向加工有配合拉条的通孔,拉条的一端穿过通孔与挡片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梁加固模板,其特征在于:固定板沿其板厚方向加工有连接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梁加固模板,其特征在于:当连接孔为螺纹孔时,拉条上加工有配合螺纹孔的外螺纹。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梁加固模板,其特征在于:当连接孔为通孔时,通过张紧装置与拉条处于固定板外的一端可拆卸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梁加固模板,其特征在于:当连接孔为通孔且个数为多个时,每个连接孔内对应设置有一个拉条,多个拉条配合设置有抓框,抓框包括弧形框、连接杆和多个支脚,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弧形框的两端固定连接,多个支脚并列设置在连接杆上,每个支脚对应设置有一个拉条,每个支脚包括支杆和盖体,所述支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杆上,所述支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盖体,盖体内加工有内螺纹,每个拉条处于固定板外的一端设置在其对应的盖体内,每个拉条与其对应的盖体螺纹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梁加固模板,其特征在于:泄孔的孔径为500mm。10.一种利用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阴雨夫李若冰朱广祥陈建华石开明张德智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