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任世良专利>正文

电梯曳引机构及家用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0021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5 01: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曳引机构及家用电梯,涉及电梯曳引技术领域。该电梯曳引机构包括轿厢组件和曳引组件,轿厢组件的第一轿厢导向排轮和第二轿厢导向排轮均连接于轿厢主体的底部,且其各自的两端分别位于轿厢主体的曳引侧面和导向侧面,轿厢主体的重心的投影位于第一轿厢导向排轮的两端和第二轿厢导向排轮的两端共同连成的四边形内,曳引组件的曳引机设置于曳引侧面,曳引组件的第一曳引绳和第二曳引绳均向下并沿导向侧面,且均绕过第一轿厢导向排轮和第二轿厢导向排轮至曳引侧面,并沿曳引侧面向上汇合至曳引机。该电梯曳引机构及家用电梯具有空间利用率高,承载部分的受力均匀,且对顶层预留高度要求低的特点。

Elevator traction mechanism and household elevato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levator traction mechanism and a household elevator,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elevator traction. The traction mechanism of the elevator includes the car assembly and the traction component. The first car guiding wheel and the second car guiding wheel of the car assembly are connected at the bottom of the car body, and their two ends are respectively located at the traction side and the guiding side of the car body. The projection of the gravity center of the car body is located at the two ends of the first car guiding wheel and the two ends of the second car guiding wheel. In the connected quadrilateral, the tractor of the traction component is set on the traction side. The first traction rope and the second traction rope of the traction component are both downward and along the guiding side, and both of them circumvent the first car guiding wheel and the second car guiding wheel to the traction side, and converge upward to the traction machine along the traction side. The traction mechanism of the elevator and the household elevator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pace utilization rate, uniform force on the load-bearing part and low requirement for high reserve height of the top flo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曳引机构及家用电梯
本技术涉及电梯曳引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梯曳引机构及家用电梯。
技术介绍
电梯是指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运输设备,其运输省时省力,越来越多的安装于各种建筑中,也慢慢的进入私家住宅或者两层等低层建筑中。目前市场上的家用电梯轿厢,其对重及曳引机的布置大体分两种,一种是龙门架式,一种是背包架式。龙门架式优点是轿厢受力好,舒适感好,噪音小。但其对顶层层高要求高,特别是后对重布置,需要由多个绳轮才能将曳引绳绕至轿厢的后面,不但增加了摩擦力,还降低了井道的空间利用率;背包架式优点是对顶层层高要求低,但其轿厢受力不均匀,承载的舒适感差,噪音大,且同样具有井道空间利用率低的缺点。有鉴于此,研发设计出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电梯曳引机构及家用电梯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曳引机构,该电梯曳引机构具有空间利用率高,承载部分的受力均匀,且对顶层预留高度要求低的特点。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家用电梯,该家用电梯具有空间利用率高,承载部分的受力均匀,且对顶层预留高度要求低的特点。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梯曳引机构,包括轿厢组件和曳引组件;所述轿厢组件包括轿厢主体、第一轿厢导向排轮及第二轿厢导向排轮,所述轿厢主体具有曳引侧面和导向侧面,所述第一轿厢导向排轮和所述第二轿厢导向排轮均连接于所述轿厢主体的底部,所述第一轿厢导向排轮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曳引侧面和所述导向侧面,所述第二轿厢导向排轮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曳引侧面和所述导向侧面,所述轿厢主体的重心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轿厢导向排轮的两端和所述第二轿厢导向排轮的两端共同连成的四边形内;所述曳引组件包括第一曳引绳、第二曳引绳及曳引机,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曳引侧面,所述第一曳引绳和所述第二曳引绳均向下,并分别沿所述导向侧面绕至所述轿厢主体的底部,所述第一曳引绳绕过所述第一轿厢导向排轮至所述曳引侧面,所述第二曳引绳绕过所述第二轿厢导向排轮至所述曳引侧面,且所述第一曳引绳和所述第二曳引绳沿所述曳引侧面向上并汇合至所述曳引机。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轿厢导向排轮位于所述曳引侧面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轿厢导向排轮位于所述曳引侧面的一端相互靠近设置。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曳引侧面为所述轿厢主体的背面,所述导向侧面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为所述轿厢主体上与所述轿厢主体的轿门相邻的两个侧面。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曳引侧面为与所述轿厢主体的轿门相邻的其中一个侧面,所述导向侧面的数量为一个,且为所述轿厢主体上与所述曳引侧面相对的侧面。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曳引侧面为与所述轿厢主体的轿门相邻的其中一个侧面,所述导向侧面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为所述轿厢主体的背面和与所述曳引侧面相对的侧面。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轿厢导向排轮包括第一轿厢导向架和两个第一轿厢导向轮,所述第一轿厢导向架安装于所述轿厢主体的底部,两个所述第一轿厢导向轮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轿厢导向架的两端,且两个所述第一轿厢导向轮分别伸出所述导向侧面和所述曳引侧面;所述第二轿厢导向排轮包括第二轿厢导向架和两个第二轿厢导向轮,所述第二轿厢导向架安装于所述轿厢主体的底部,两个所述第二轿厢导向轮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轿厢导向架的两端,且两个所述第二轿厢导向轮分别伸出所述导向侧面和所述曳引侧面。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梯曳引机构还包括对重组件,所述对重组件包括对重件;所述对重件设置于所述曳引侧,并位于所述曳引机的下方,所述第一曳引绳和所述第二曳引绳汇合至所述曳引机,并绕过所述曳引机,且均与所述对重件的顶部连接。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对重组件包括第一对重导向轮和第二对重导向轮,所述第一对重导向轮和所述第二对重导向轮均连接于所述对重件的顶部;所述第一曳引绳绕过所述第一对重导向轮并连接于所述曳引机的底部,所述第二曳引绳绕过所述第二对重导向轮并连接于所述曳引机的底部。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对重导向轮的转动平面和所述第一轿厢导向排轮平行,所述第二对重导向轮的转动平面与所述第二轿厢导向排轮平行。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家用电梯,包括所述的电梯曳引机构。所述电梯曳引机构,包括轿厢组件和曳引组件;所述轿厢组件包括轿厢主体、第一轿厢导向排轮及第二轿厢导向排轮,所述轿厢主体具有曳引侧面和导向侧面,所述第一轿厢导向排轮和所述第二轿厢导向排轮均连接于所述轿厢主体的底部,所述第一轿厢导向排轮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曳引侧面和所述导向侧面,所述第二轿厢导向排轮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曳引侧面和所述导向侧面,所述轿厢主体的重心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轿厢导向排轮的两端和所述第二轿厢导向排轮的两端共同连成的四边形内;所述曳引组件包括第一曳引绳、第二曳引绳及曳引机,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曳引侧面,所述第一曳引绳和所述第二曳引绳均向下,并分别沿所述导向侧面绕至所述轿厢主体的底部,所述第一曳引绳绕过所述第一轿厢导向排轮至所述曳引侧面,所述第二曳引绳绕过所述第二轿厢导向排轮至所述曳引侧面,且所述第一曳引绳和所述第二曳引绳沿所述曳引侧面向上并汇合至所述曳引机。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梯曳引机构及家用电梯的有益效果是:第一轿厢导向排轮和第二轿厢导向排轮均设置于轿厢主体的底部,并且,第一轿厢导向排轮的一端和第二轿厢导向排轮的一端均设置于轿厢主体的曳引侧面,第一轿厢导向排轮的另一端和第二轿厢导向排轮的另一端分别位于轿厢主体的导向侧面,且,第一轿厢导向排轮的两端和第二轿厢导向排轮的两端共同围成四边形,轿厢主体的重心于轿厢主体底部的投影位于上述的四边形内,以使轿厢主体的受力均匀,且使用第一轿厢导向排轮和第二轿厢导向排轮托于轿厢主体底部,能够提高轿厢主体在停留以及在曳引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用户使用体验,第一曳引绳和第二曳引绳分别由轿厢主体的导向侧面向下绕至轿厢主体的底部,即,第一曳引绳和第二曳引绳分别由轿厢主体的导向侧面和井道间的间隙向下绕至轿厢主体的底部,所以其几乎不占用轿厢主体的第一曳引绳和第二曳引绳所在的侧面的空间,增加了电梯曳引机构的空间利用率,使得轿厢主体的内部能够达到最大化,第一曳引绳和第二曳引绳再分别绕过第一轿厢导向排轮和第二轿厢导向排轮,再沿曳引侧面向上绕并汇合至曳引机,而曳引机位于曳引侧,其并不占用井道的顶层空间,又由于第一轿厢导向排轮和第二轿厢导向排轮均设置于轿厢底部,其与家用电梯等均会使用的缓冲器共用井道底部的空间,减少了电梯曳引机构对井道顶层空间的占用,使得该电梯曳引机构对井道的顶层预留高度要求低。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曳引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轿厢组件和曳引组件;所述轿厢组件包括轿厢主体、第一轿厢导向排轮及第二轿厢导向排轮,所述轿厢主体具有曳引侧面和导向侧面,所述第一轿厢导向排轮和所述第二轿厢导向排轮均连接于所述轿厢主体的底部,所述第一轿厢导向排轮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曳引侧面和所述导向侧面,所述第二轿厢导向排轮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曳引侧面和所述导向侧面,所述轿厢主体的重心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轿厢导向排轮的两端和所述第二轿厢导向排轮的两端共同连成的四边形内;所述曳引组件包括第一曳引绳、第二曳引绳及曳引机,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曳引侧面,所述第一曳引绳和所述第二曳引绳均向下,并分别沿所述导向侧面绕至所述轿厢主体的底部,所述第一曳引绳绕过所述第一轿厢导向排轮至所述曳引侧面,所述第二曳引绳绕过所述第二轿厢导向排轮至所述曳引侧面,且所述第一曳引绳和所述第二曳引绳沿所述曳引侧面向上并汇合至所述曳引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曳引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轿厢组件和曳引组件;所述轿厢组件包括轿厢主体、第一轿厢导向排轮及第二轿厢导向排轮,所述轿厢主体具有曳引侧面和导向侧面,所述第一轿厢导向排轮和所述第二轿厢导向排轮均连接于所述轿厢主体的底部,所述第一轿厢导向排轮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曳引侧面和所述导向侧面,所述第二轿厢导向排轮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曳引侧面和所述导向侧面,所述轿厢主体的重心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轿厢导向排轮的两端和所述第二轿厢导向排轮的两端共同连成的四边形内;所述曳引组件包括第一曳引绳、第二曳引绳及曳引机,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曳引侧面,所述第一曳引绳和所述第二曳引绳均向下,并分别沿所述导向侧面绕至所述轿厢主体的底部,所述第一曳引绳绕过所述第一轿厢导向排轮至所述曳引侧面,所述第二曳引绳绕过所述第二轿厢导向排轮至所述曳引侧面,且所述第一曳引绳和所述第二曳引绳沿所述曳引侧面向上并汇合至所述曳引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曳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轿厢导向排轮位于所述曳引侧面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轿厢导向排轮位于所述曳引侧面的一端相互靠近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曳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侧面为所述轿厢主体的背面,所述导向侧面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为所述轿厢主体上与所述轿厢主体的轿门相邻的两个侧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曳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侧面为与所述轿厢主体的轿门相邻的其中一个侧面,所述导向侧面的数量为一个,且为所述轿厢主体上与所述曳引侧面相对的侧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曳引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侧面为与所述轿厢主体的轿门相邻的其中一个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世良张建林张斌
申请(专利权)人:任世良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