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盘组装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3649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8 03:51
一种减振盘组装体,能够在轴向上小型化。在本离合器盘组装体(1)中,第一减振器构造(3)实质上在高扭转角度区域(HR)动作。第二减振器构造(5)从第一减振器构造(3)被传递有扭矩。第二减振器构造(5)作为一个单元配置在第一减振器构造(3)的内部。第二减振器构造(5)实质上在低扭转角度区域(LR)动作。

Damping disk assembly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vibration absorber assembly, which can be axially miniaturized. In the clutch disc assembly (1), the first shock absorber structure (3) essentially operates in a high torsion angle region (HR). The second shock absorber structure (5) is transmitted with a torque from the first shock absorber structure (3). The second shock absorber structure (5) is disposed as a unit inside the first shock absorber structure (3). The second shock absorber structure (5) acts essentially in the low torsion angle region (L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振盘组装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振盘组装体,尤其涉及一种衰减从发动机输入的扭矩变动并将其向变速器侧传递的减振盘组装体。
技术介绍
在空转时以及行驶时,有时在车辆产生有振动以及异响。为了解决该问题而设有减振盘组装体。尤其为了抑制空转时的振动以及异响,有时在减振盘组装体中,在主减振器(第一减振器构造)组装有预减振器(第二减振器构造)(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4561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由于在以往的减振盘组装体中,预减振器配置在主减振器的外侧,因此存在有减振盘组装体的轴向长度变大这样的问题。另外,由于需要准备用于将预减振器向主减振器装配的构件例如支承板,因此存在有部件件数增多这样的问题。进而,作为构成预减振器的各构件,需要逐个地将多个构件向主减振器组装,因此也存在有减振盘组装体的组装时间变长这样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成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轴向上小型化的减振盘组装体。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部件件数的减振盘组装体。进而,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将第二减振器构造向第一减振器构造组装的减振盘组装体。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减振盘组装体用于衰减从发动机输入的扭矩变动并将其向变速器侧传递。减振盘组装体具有第一减振器构造、第二减振器构造以及被输出部。第一减振器构造从发动机被输入扭矩。第一减振器构造实质上在高扭转角度区域动作。第二减振器构造从第一减振器构造被传递扭矩。第二减振器构造作为一个单元配置在第一减振器构造的内部。第二减振器构造实质上在低扭转角度区域动作。被输出部构成为能够与变速器连结。在高扭转角度区域,从第一减振器构造向被输出部输出有扭矩。在低扭转角度区域,从第二减振器构造向被输出部输出有扭矩。由于在本减振盘组装体中,第二减振器构造配置在第一减振器构造的内部,因此能够在轴向上将减振盘组装体小型化,能够减少减振盘组装体的部件件数。另外,由于在本减振盘组装体中,第二减振器构造作为一个单元配置在第一减振器构造的内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二减振器构造向第一减振器构造组装。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减振盘组装体优选如下这样的结构。第一减振器构造在高扭转角度区域向被输出部输出扭矩。第一减振器构造在低扭转角度区域向第二减振器构造传递扭矩。通过这样构成,不仅是上述效果,还能够使第二减振器构造在低扭转角度区域理想地动作。本专利技术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减振盘组装体优选如下这样的结构。第一减振器构造具有第一旋转构件。第一旋转构件具有:第一输入旋转构件,从发动机被输入扭矩;以及第二输入旋转构件,构成为与第一输入旋转构件对置而能够一体旋转。第二减振器构造在旋转轴方向上配置在第一输入旋转构件与第二输入旋转构件之间。通过这样构成,不仅是上述效果,还能够将第二减振器构造理想地内置于第一减振器构造。本专利技术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减振盘组装体优选如下这样的结构。第一减振器构造具有第二旋转构件和第一减振器部。第二旋转构件在旋转轴方向上配置在第一输入旋转构件与第二输入旋转构件之间。第二旋转构件构成为能够与第一输入旋转构件以及第二输入旋转构件相对旋转。第一减振器部将第一输入旋转构件以及第二输入旋转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连结为能够相对旋转。第二减振器构造在旋转轴方向上配置在第一输入旋转构件以及第二输入旋转构件中任一方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通过这样构成,不仅是上述效果,还能够将第二减振器构造理想地内置于第一减振器构造。本专利技术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减振盘组装体优选如下这样的结构。第二旋转构件构成为在高扭转角度区域能够与被输出部一体旋转。第二旋转构件构成为在低扭转角度区域能够与被输出部相对旋转。通过这样构成,不仅是上述效果,还能够在低扭转角度区域将扭矩理想地从第一减振器构造朝向第二减振器构造传递。本专利技术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减振盘组装体优选如下这样的结构。第一减振器部具有第一滞后扭矩产生机构,该第一滞后扭矩产生机构在旋转轴方向上配置在第一旋转构件与第二旋转构件之间。第一滞后扭矩产生机构具有第一滑动部,该第一滑动部通过与第一旋转构件和第二旋转构件中至少任一方之间的滑动而产生第一滞后扭矩。通过这样构成,不仅是上述效果,还能够理想地减少振动以及异响。本专利技术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减振盘组装体优选如下这样的结构。第一滞后扭矩产生机构仅在高扭转角度区域产生所述第一滞后扭矩。通过这样构成,不仅是上述效果,还能够在高扭转角度区域理想地减少振动以及异响。本专利技术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减振盘组装体优选如下这样的结构。第二减振器构造具有第三旋转构件、第四旋转构件以及第二减振器部。从第一减振器构造向第三旋转构件传递有扭矩。第四旋转构件构成为能够与第三旋转构件相对旋转。第二减振器部将第三旋转构件以及第四旋转构件连结为能够相对旋转。通过这样构成,不仅是上述效果,还能够使第二减振器构造理想地动作。本专利技术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减振盘组装体优选如下这样的结构。第二减振器部具有第二滞后扭矩产生机构,所述第二滞后扭矩产生机构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三旋转构件与所述第四旋转构件之间,所述第二滞后扭矩产生机构具有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二滑动部通过与所述第三旋转构件和所述第四旋转构件中至少任一方之间的滑动而产生第二滞后扭矩。通过这样构成,与在低扭转角度区域以及高扭转角度区域这两方产生有第二滞后扭矩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第二减振器构造的耐久性。另外,还能够同时获得上述效果。本专利技术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减振盘组装体优选如下这样的结构。第二滞后扭矩产生机构仅在低扭转角度区域产生第二滞后扭矩。通过这样构成,不仅是上述效果,还能够在低扭转角度区域理想地减少振动以及异响。本专利技术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减振盘组装体优选如下这样的结构。第一减振器构造具有第一旋转构件和第二旋转构件。从发动机向第一旋转构件输入有扭矩。第二旋转构件构成为能够与第一旋转构件相对旋转。第三旋转构件构成为能够与第二旋转构件一体旋转。第四旋转构件构成为能够与被输出部一体旋转。通过这样构成,不仅是上述效果,还能够在低扭转角度区域将扭矩理想地从第一减振器构造朝向第二减振器构造传递。本专利技术另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减振盘组装体优选如下这样的结构。第三旋转构件具有一对对置构件,该一对对置构件相互对置地配置,且利用连结构件构成为能够相互一体旋转。第四旋转构件配置在一对对置构件之间,且构成为能够与一对对置构件相对旋转。第二滑动部配置在对置构件与所述第四旋转构件之间。第二滑动部通过施力构件而与对置构件以及第四旋转构件中至少任一方接触,通过与对置构件以及第四旋转构件中至少任一方之间的滑动而产生第二滞后扭矩。通过这样构成,不仅是上述效果,还能够在低扭转角度区域理想地减少振动以及异响。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在轴向上将减振盘组装体小型化,能够减少减振盘组装体的部件件数。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能够容易地将第二减振器构造向第一减振器构造组装。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离合器盘组装体的剖视图(图2的I-I剖面)。图2是图1的主视图。图3是第二减振器构造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4是用于说明第二减振器构造的分解剖视图。图5是用于说明扭转特性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离合器盘组装体;3、第一减振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振盘组装体,用于衰减从发动机输入的扭矩变动并将该扭矩变动向变速器侧传递,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盘组装体包括:第一减振器构造,从所述发动机被输入扭矩,并实质上在高扭转角度区域动作;第二减振器构造,从所述第一减振器构造被传递扭矩,所述第二减振器构造作为一个单元配置在所述第一减振器构造的内部,并实质上在低扭转角度区域动作;以及被输出部,构成为能够与所述变速器连结,并在所述高扭转角度区域从所述第一减振器构造被输出扭矩,在所述低扭转角度区域从所述第二减振器构造被输出扭矩。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1.10 JP 2017-2174171.一种减振盘组装体,用于衰减从发动机输入的扭矩变动并将该扭矩变动向变速器侧传递,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盘组装体包括:第一减振器构造,从所述发动机被输入扭矩,并实质上在高扭转角度区域动作;第二减振器构造,从所述第一减振器构造被传递扭矩,所述第二减振器构造作为一个单元配置在所述第一减振器构造的内部,并实质上在低扭转角度区域动作;以及被输出部,构成为能够与所述变速器连结,并在所述高扭转角度区域从所述第一减振器构造被输出扭矩,在所述低扭转角度区域从所述第二减振器构造被输出扭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盘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器构造在所述高扭转角度区域向所述被输出部输出扭矩,在所述低扭转角度区域向所述第二减振器构造传递扭矩。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振盘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器构造具有第一旋转构件,所述第一旋转构件具有:第一输入旋转构件,从所述发动机被输入扭矩;以及第二输入旋转构件,构成为与所述第一输入旋转构件对置而能够一体旋转,所述第二减振器构造在旋转轴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入旋转构件与所述第二输入旋转构件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盘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器构造具有第二旋转构件和第一减振器部,所述第二旋转构件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入旋转构件与所述第二输入旋转构件之间,并构成为能够与所述第一输入旋转构件以及所述第二输入旋转构件相对旋转,所述第一减振器部将所述第一输入旋转构件以及所述第二输入旋转构件与所述第二旋转构件连结为能够相对旋转,所述第二减振器构造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入旋转构件和所述第二输入旋转构件中任一方与所述第二旋转构件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盘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转构件构成为在所述高扭转角度区域能够与所述被输出部一体旋转,在所述低扭转角度区域能够与所述被输出部相对旋转。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减振盘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器部具有第一滞后扭矩产生机构,所述第一滞后扭矩产生机构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本裕己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