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源元件阵列以及印刷布线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2056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6 10:32
无源元件阵列(10)具备:由多个基材层(12)层叠而成的基体(11);在从基材层(12)的层叠方向(Z)观察的情况下,在基体(11)内分别设置于不同的位置的无源元件(L1、L2、L3);设置于基体(11)的一个主面(11a),分别与无源元件(L1、L2、L3)的各自的一端连接的输入输出端子(P1、P3、P5);设置于基体(11)的另一个主面(11b),分别与无源元件(L1、L2、L3)的各自的另一端连接的输入输出端子(P2、P4、P6);在一个主面(11a),设置于输入输出端子(P1)与输入输出端子(P5)之间的接地端子(PG3);以及在另一个主面(11b),设置于输入输出端子(P2)与输入输出端子(P6)之间的接地端子(PG4)。

Passive element array and printed wiring boar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无源元件阵列以及印刷布线板
本技术涉及包含多个无源元件的无源元件阵列、以及内置该无源元件阵列的印刷布线板。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在将多个基材层层叠而成的基体内设置有多个无源元件的贴片型的无源元件阵列。作为该种无源元件阵列的一个例子,专利文献1公开有具备三个线圈元件(无源元件)和分别与三个线圈元件对应的三组输入输出端子的无源元件阵列。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无源元件阵列中,通过使各线圈元件的卷绕轴线(线圈轴线)不同,确保各线圈元件间的隔离。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有具备四个线圈元件、和分别与四个线圈元件对应的四组输入输出端子的无源元件阵列。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无源元件阵列中,通过在邻接的线圈元件间设置磁通遮挡层,来确保各线圈元件间的隔离。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5033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224817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无源元件阵列中,虽能够确保各线圈元件间的隔离,但难以确保邻接的线圈元件的输入输出端子间的隔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确保各无源元件间的输入输出端子间的隔离的无源元件阵列等。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方式的无源元件阵列是内置于印刷布线板的无源元件阵列,具备:由多个基材层层叠而成的基体;在从上述基材层的层叠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在上述基体内分别设置于不同的位置的第一无源元件、第二无源元件以及第三无源元件;设置于上述基体的一个主面,与上述第一无源元件的一端连接的第一输入输出端子、与上述第二无源元件的一端连接的第三输入输出端子、以及与上述第三无源元件的一端连接的第五输入输出端子;设置于上述基体的另一个主面,与上述第一无源元件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输入输出端子、与上述第二无源元件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四输入输出端子、以及与上述第三无源元件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六输入输出端子;在上述一个主面,且在上述第一输入输出端子与上述第五输入输出端子之间、上述第一输入输出端子与上述第三输入输出端子之间、以及上述第三输入输出端子与上述第五输入输出端子之间中的至少一个位置设置的一主面侧的接地端子;以及在上述另一个主面,且在上述第二输入输出端子与上述第六输入输出端子之间、上述第二输入输出端子与上述第四输入输出端子之间、以及上述第四输入输出端子与上述第六输入输出端子之间中的至少一个位置设置的另一主面侧的接地端子。据此,在第一输入输出端子、第三输入输出端子以及第五输入输出端子各自之间中的至少一个位置设置有接地端子,因此在基体的一个主面,能够确保各无源元件间的至少一个输入输出端子间的隔离。另外,在第二输入输出端子、第四输入输出端子以及第六输入输出端子各自之间中的至少一个位置设置有接地端子,因此在基体的另一个主面,能够确保各无源元件间的至少一个输入输出端子间的隔离。另外,也可以在从上述层叠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第一无源元件、上述第二无源元件以及上述第三无源元件在与上述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依次排列,上述一主面侧的接地端子设置于上述第一输入输出端子与上述第五输入输出端子之间,上述另一主面侧的接地端子设置于上述第二输入输出端子与上述第六输入输出端子之间。据此,在第一输入输出端子与第五输入输出端子之间设置有接地端子,因此能够确保第一输入输出端子与第五输入输出端子间的隔离。另外,在第二输入输出端子与第六输入输出端子之间设置有接地端子,因此能够确保第二输入输出端子与第六输入输出端子间的隔离。另外,也可以在从上述层叠方向观察上述基体的情况下,上述第一输入输出端子和上述第二输入输出端子设置于与上述第一无源元件重叠的位置,上述第三输入输出端子和上述第四输入输出端子设置于与上述第二无源元件重叠的位置,上述第五输入输出端子和上述第六输入输出端子设置于与上述第三无源元件重叠的位置。据此,能够实现无源元件阵列的小型化,并且确保各无源元件间的输入输出端子间的隔离。另外,也可以在从上述层叠方向观察上述基体的情况下,上述一主面侧的接地端子和上述另一主面侧的接地端子中的至少一者设置于与上述第二无源元件重叠的位置。据此,能够实现无源元件阵列的小型化,并且确保各无源元件间的输入输出端子间的隔离。另外,也可以上述一主面侧的接地端子和上述另一主面侧的接地端子分别是第三接地端子和第四接地端子,还具备:分别设置于上述一个主面的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五接地端子;和分别设置于上述另一个主面的第二接地端子和第六接地端子,在从上述层叠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中的至少一者设置于与上述第一无源元件重叠的位置,上述第五接地端子和第六接地端子中的至少一者设置于与上述第三无源元件重叠的位置。据此,成为在第三输入输出端子的两侧设置有接地端子的构造,因此例如,在将无源元件阵列内置于印刷布线板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向第三输入输出端子的输入输出信号与其他的信号间干扰。另外,成为在第四输入输出端子的两侧设置有接地端子的构造,因此例如,在将无源元件阵列内置于印刷布线板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向第四输入输出端子的输入输出信号与其他的信号间干扰。另外,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五接地端子设置于基体的一个主面,而且第二接地端子和第六接地端子设置于基体的另一个主面,因此可减少形成于一个主面和另一个主面上的端子的分布不均,能够抑制在基体的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基体的弯曲、走形。另外,也可以上述第一输入输出端子、上述第三输入输出端子、上述第五输入输出端子、上述第一接地端子、上述第三接地端子以及上述第五接地端子以行列状配置于上述一个主面,并且在从上述层叠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第一输入输出端子、上述第三输入输出端子以及上述第五输入输出端子这组端子和上述第一接地端子、上述第三接地端子以及上述第五接地端子这组端子沿着上述第一无源元件、上述第二无源元件以及上述第三无源元件排列的排列方向,依次彼此错开地配置,上述第二输入输出端子、上述第四输入输出端子、上述第六输入输出端子、上述第二接地端子、上述第四接地端子以及上述第六接地端子以行列状配置于上述另一个主面,并且在从上述层叠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第二输入输出端子、上述第四输入输出端子以及上述第六输入输出端子这组端子、和上述第二接地端子、上述第四接地端子以及上述第六接地端子这组端子沿着上述排列方向依次彼此错开地配置。根据该结构,实现无源元件阵列的高集成化,并且确保第一输入输出端子与第五输入输出端子间的隔离,而且能够确保第二输入输出端子与第六输入输出端子间的隔离。另外,也可以在上述基体内还具备:与上述第二接地端子对置的第一对置电极;与上述第三接地端子对置的第二对置电极;以及与上述第六接地端子对置的第三对置电极,上述第一对置电极连接于上述第一无源元件的一端或者另一端,上述第二对置电极连接于上述第二无源元件的一端或者另一端,上述第三对置电极连接于上述第三无源元件的一端或者另一端。据此,通过第二接地端子和第一对置电极、第三接地端子和第二对置电极、以及第六接地端子和第三对置电极形成三个电容器。另外,第一无源元件、第二无源元件以及第三无源元件分别是电感器,因此能够提供具有三个LC滤波器的无源元件阵列。另外,也可以上述第一无源元件、上述第二无源元件以及上述第三无源元件的至少一个无源元件设置于在上述层叠方向上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源元件阵列,内置于印刷布线板,所述无源元件阵列的特征在于,具备:由多个基材层层叠而成的基体;在从所述基材层的层叠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在所述基体内分别设置于不同的位置的第一无源元件、第二无源元件以及第三无源元件;设置于所述基体的一个主面,与所述第一无源元件的一端连接的第一输入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二无源元件的一端连接的第三输入输出端子、以及与所述第三无源元件的一端连接的第五输入输出端子;设置于所述基体的另一个主面,与所述第一无源元件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输入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二无源元件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四输入输出端子、以及与所述第三无源元件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六输入输出端子;在所述一个主面,且在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五输入输出端子之间、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三输入输出端子之间、以及所述第三输入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五输入输出端子之间中的至少一个位置设置的一主面侧的接地端子;以及在所述另一个主面,且在所述第二输入输出端子与所述第六输入输出端子之间、所述第二输入输出端子与所述第四输入输出端子之间、以及所述第四输入输出端子与所述第六输入输出端子之间中的至少一个位置设置的另一主面侧的接地端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4.14 JP 2016-081477;2016.05.06 JP 2016-093481.一种无源元件阵列,内置于印刷布线板,所述无源元件阵列的特征在于,具备:由多个基材层层叠而成的基体;在从所述基材层的层叠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在所述基体内分别设置于不同的位置的第一无源元件、第二无源元件以及第三无源元件;设置于所述基体的一个主面,与所述第一无源元件的一端连接的第一输入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二无源元件的一端连接的第三输入输出端子、以及与所述第三无源元件的一端连接的第五输入输出端子;设置于所述基体的另一个主面,与所述第一无源元件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输入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二无源元件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四输入输出端子、以及与所述第三无源元件的另一端连接的第六输入输出端子;在所述一个主面,且在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五输入输出端子之间、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三输入输出端子之间、以及所述第三输入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五输入输出端子之间中的至少一个位置设置的一主面侧的接地端子;以及在所述另一个主面,且在所述第二输入输出端子与所述第六输入输出端子之间、所述第二输入输出端子与所述第四输入输出端子之间、以及所述第四输入输出端子与所述第六输入输出端子之间中的至少一个位置设置的另一主面侧的接地端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源元件阵列,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层叠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无源元件、所述第二无源元件以及所述第三无源元件在与所述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依次排列,所述一主面侧的接地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端子与所述第五输入输出端子之间,所述另一主面侧的接地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二输入输出端子与所述第六输入输出端子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源元件阵列,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所述基体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端子和所述第二输入输出端子设置于与所述第一无源元件重叠的位置,所述第三输入输出端子和所述第四输入输出端子设置于与所述第二无源元件重叠的位置,所述第五输入输出端子和所述第六输入输出端子设置于与所述第三无源元件重叠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源元件阵列,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层叠方向观察所述基体的情况下,所述一主面侧的接地端子和所述另一主面侧的接地端子中的至少一者设置于与所述第二无源元件重叠的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源元件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主面侧的接地端子和所述另一主面侧的接地端子分别是第三接地端子和第四接地端子,所述无源元件阵列还具备:分别设置于所述一个主面的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五接地端子;和分别设置于所述另一个主面的第二接地端子和第六接地端子,在从所述层叠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中的至少一者设置于与所述第一无源元件重叠的位置,所述第五接地端子和第六接地端子中的至少一者设置于与所述第三无源元件重叠的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源元件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端子、所述第三输入输出端子、所述第五输入输出端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三接地端子以及所述第五接地端子以行列状配置于所述一个主面,并且在从所述层叠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输入输出端子、所述第三输入输出端子以及所述第五输入输出端子这组端子、和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三接地端子以及所述第五接地端子这组端子,沿着所述第一无源元件、所述第二无源元件以及所述第三无源元件排列的排列方向,依次彼此错开地配置,所述第二输入输出端子、所述第四输入输出端子、所述第六输入输出端子、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四接地端子以及所述第六接地端子以行列状配置于所述另一个主面,并且在从所述层叠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输入输出端子、所述第四输入输出端子以及所述第六输入输出端子这组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四接地端子以及所述第六接地端子这组端子沿着所述排列方向依次彼此错开地配置。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无源元件阵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体内还具备: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对置的第一对置电极;与所述第三接地端子对置的第二对置电极;以及与所述第六接地端子对置的第三对置电极,所述第一对置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一无源元件的一端或者另一端,所述第二对置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二无源元件的一端或者另一端,所述第三对置电极连接于所述第三无源元件的一端或者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米森启人矢崎浩和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