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燃料油再生系统的换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102617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6 0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废燃料油再生系统的换热系统,包括放置在反应釜底部的衔接板,所述衔接板与反应釜的内壁相连;所述反应釜下方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内设置有散热块,所述散热块内设置有换热水管穿过的管路;所述散热块上设置有与衔接板可分离、可相连的导热板件。反应釜内的热量会随着衔接板、导热板件传导至散热块上,由于散热块上有换热水管穿过,会将散热块上的部分热量带走,从而降低散热块上的温度,而散热块的降温又会加速热量向散热块传递,从而加速降低反应釜的温度,从而减少等待时间。

A Heat Exchange System for Waste Fuel Oil Regeneration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heat exchange system of waste fuel oil regeneration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 connecting plate placed at the bottom of the reactor,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inner wall of the reactor; a base is arranged under the reactor, a heat dissipation block is arranged in the base, and a pipeline through which a heat exchange pipe passes through is arranged in the heat dissipation block; and the heat dissipation block is provided with a separating and adjustable joint plate. Connected heat conductive plates. The heat in the reactor will be transferred to the radiator along with the connecting plate and the heat conducting plate. As the heat transfer pipe passes through the radiator, part of the heat on the radiator will be taken away, thus reducing the temperature on the radiator, and the cooling of the radiator will accelerate the heat transfer to the radiator, thus accelerating the temperature reduction of the reactor, thereby reducing the waiting ti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废燃料油再生系统的换热系统
本技术涉及废弃燃料油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燃料油再生系统的换热系统。
技术介绍
废弃燃料油为石油化工产品应用所产生的废物,一般为工业上的船舶、飞机及其运输工具使用后的废弃油料,如其被直接丢弃则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现有的废气燃料油一般经过废燃料油再生系统进行回收利用,将重油、废油、废塑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反应釜内,并搅拌加热至200~300℃,搅拌一小时后进行降温处理,并将其降温至30~40℃进行静置沉降脱水、脱杂,5~8h后将分离出的水分和杂质排出;然后在剩下的原料油内增加高岭土等催化剂,一起放置在反应釜内加热至200~300℃进行常压催化裂解反应,然后将处理后得到的石油烃蒸汽经分馏塔进行分离,得到不同的石油烃蒸汽、自然冷凝;将冷凝后得的油品送入脱色塔,经脱色塔脱色后得到成品油。在上述废燃料油再生系统进行加工过程中,反应釜需要经过加热、冷却、加热的过程,其所耗时间长,且大量的热量被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燃料油再生系统的换热系统,其能够利于部分反应釜逸散的热量,减少反应釜冷却时间。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废燃料油再生系统的换热系统,包括放置在反应釜底部的衔接板,所述衔接板与反应釜的内壁相连;所述反应釜下方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内设置有散热块,所述散热块内设置有换热水管穿过的管路;所述散热块上设置有与衔接板可分离、可相连的导热板件。本技术通过采用导热性比较好的衔接板有反应釜的内壁相连,使得反应釜内壁上的热量可以传导至衔接板上,上述衔接板可采用铜、铝等材料制成。当反应釜加热至200~300℃时,导热板件与衔接板分离状态,这时候只有裸露在外的衔接板会逸散点热量,但不会对反应釜的整体加热情况造成影响。当反应釜需要降温至30~40℃时,可将导热板件搭接在衔接板上,反应釜内的热量会随着衔接板、导热板件传导至散热块上,由于散热块上有换热水管穿过,会将散热块上的部分热量带走,从而降低散热块上的温度,而散热块的降温又会加速热量向散热块传递,从而加速降低反应釜的温度,从而减少等待时间。由于反应釜的热量是通过金属导热的形式进行降低,相比风冷或水冷,其不会影响反应釜内的物料因局部降温过快造成板结问题。为了提高热量的利用率,底座可采用导热系数低的材料制成,如用隔热板材料制成,使其散热块上的热量尽可能的被换热水管带走。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所述导热板件为一整块导热板,其下端通过铰接在散热块的上端面上,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顶杆倾斜向上并与导热板件的上端相连。通过气缸驱动导热板件上下翻转,使其与衔接板分离或连接。优选地,所述衔接板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可供导热板件放置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面呈平面状态,与导热板件的侧面贴合。导热板件的侧面贴合在凹槽内,使得衔接板与导热板件之间的热量传递会更方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是,位于散热块两侧对称设置有引导杆,所述引导杆的相对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引导槽;所述导热板件为两块相互接触的导热板,依次插入至所述引导槽内;位于上方的所述导热板上设置有隔热材料制成的握手部;位于引导槽的上端设置有能将导热板固定的定位凸起。操作人员可手握握手部将上部的导热板上移与衔接板接触,并用定位凸起将该导热板固定,使得衔接板上的热量可以很顺畅的传递至散热块上。优选地,位于上方的所述导热板的上端设置有衔接部,所述衔接部的顶部向内凹陷形成衔接凹槽,所述衔接凹槽供衔接板插入并与衔接板的侧面贴合。上方的导热板上移时衔接板会插入至衔接凹槽内,从而使得衔接板与上方的导热板表面充分接触,便于热量传递。优选地,所述引导槽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相互平行的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所述导热板分别命名为放置在第一引导槽内的下导热板、放置在第二引导槽内的上导热板;所述下导热板的上端和/或上导热板的下端设置有使下导热板、上导热板相接触的突面。通过突面的设计使得上导热板与下导热板之间的衔接是面接触的,且两者之间的接触后不会影响两者之间的相互移动。优选地,所述导热板件的数量为四个,分别位于散热块的前后左右四个方位。通过四个方位进行热量传递,可更快速的将反应釜内的热量导出,降低反应釜的降温耗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与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种导热板件、衔接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种导热板件、衔接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中:1-反应釜;2-衔接板;21-凹槽;3-底座;4-散热块;5-管路;6-导热板件;61-下导热板;62-上导热板;63-衔接部;64-衔接凹槽;7-气缸;8-引导杆;81-引导槽;82-定位凸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实施例参见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废燃料油再生系统的换热系统,包括放置在反应釜1底部的衔接板2,所述衔接板2与反应釜1的内壁相连;所述反应釜1下方设置有底座3,所述底座3内设置有散热块4,所述散热块4内设置有换热水管穿过的管路5;所述散热块4上设置有与衔接板2可分离、可相连的导热板件6。本实施例中导热板件6与衔接板2之间的连接关系可采用如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导热板件6为一整块导热板,其下端通过铰接在散热块4的上端面上,所述底座3上设置有气缸7,所述气缸7的顶杆倾斜向上并与导热板件6的上端相连。通过气缸7驱动导热板件7上下翻转,使其与衔接板2分离或连接。其中为了更好的在衔接板与导热板件之间的热量传递,所述衔接板2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可供导热板件放置的凹槽21,所述凹槽21的底面呈平面状态,与导热板件6的侧面贴合。第二种方式如图3所示:位于散热块4两侧对称设置有引导杆8,所述引导杆8的相对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引导槽81;所述导热板件6为两块相互接触的导热板,依次插入至所述引导槽81内;位于上方的所述导热板上设置有隔热材料制成的握手部(图中未显示);位于引导槽81的上端设置有能将导热板固定的定位凸起82。操作人员可手握握手部将上部的导热板上移与衔接板接触,并用定位凸起将该导热板固定,使得衔接板上的热量可以很顺畅的传递至散热块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导槽8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相互平行的第一引导槽和第二引导槽;所述导热板分别命名为放置在第一引导槽内的下导热板61、放置在第二引导槽内的上导热板62;所述下导热板61的上端和/或上导热板62的下端设置有使下导热板、上导热板相接触的突面。通过突面的设计使得上导热板与下导热板之间的衔接是面接触的,且两者之间的接触后不会影响两者之间的相互移动。为了更好的将衔接板2与上导热板62衔接,上导热板62的上端设置有衔接部63,所述衔接部63的顶部向内凹陷形成衔接凹槽64,所述衔接凹槽64供衔接板2插入并与衔接板2的侧面贴合。上导热板62上移时衔接板2会插入至衔接凹槽64内,从而使得衔接板2与上导热板62表面充分接触,便于热量传递。本实施例中的导热板件6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等,具体数量与衔接板2的数量相对应。在实际使用来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废燃料油再生系统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置在反应釜底部的衔接板,所述衔接板与反应釜的内壁相连;所述反应釜下方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内设置有散热块,所述散热块内设置有换热水管穿过的管路;所述散热块上设置有与衔接板可分离、可相连的导热板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燃料油再生系统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置在反应釜底部的衔接板,所述衔接板与反应釜的内壁相连;所述反应釜下方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内设置有散热块,所述散热块内设置有换热水管穿过的管路;所述散热块上设置有与衔接板可分离、可相连的导热板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板件为一整块导热板,其下端通过铰接在散热块的上端面上,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顶杆倾斜向上并与导热板件的上端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板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可供导热板件放置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面呈平面状态,与导热板件的侧面贴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散热块两侧对称设置有引导杆,所述引导杆的相对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引导槽;所述导热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宝亮叶兵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中吴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