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96099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1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电机结构包括壳体和定子组件,壳体具有换热液入口和换热液出口,壳体内设有分别与换热液入口以及换热液出口连通的第一换热流道,定子组件包括定子绕组、定子铁芯和定子压板,定子铁芯和定子压板均套设在定子绕组外,定子铁芯设有第二换热流道,定子压板设有第三换热流道,第二换热流道与第三换热流道连通,第一换热流道与第二换热流道或/和第三换热流道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机结构,换热液可以直接流动至定子绕组外的定子铁芯和定子压板,从而可以更可靠地对电机结构内部进行散热,提高了电机结构的散热效率,减少了电机结构过热的可能性。

Motor structure and vehicle with 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机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机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随着车辆动力输出要求的提升,车辆对车内的电机结构的功率密度要求越来越高,从而电机结构工作时产热增多,电机结构的散热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电机中主要采取间接液冷冷却方式进行散热,即电机的换热介质只在壳体内的水道中流动,无法直接与到电机结构内部的定子绕组接触,定子绕组工作时放出的热量需要通过层层结构传递到外部的壳体,最后被电机结构最外部的壳体内水道的换热介质带走,绕组无法直接冷却,导致电机结构内部温度堆积,形成局部热点,容易造成电机结构过热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散热效率更高的电机结构。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电机结构的车辆。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电机结构,包括壳体和定子组件,所述壳体具有换热液入口和换热液出口,所述壳体内设有分别与所述换热液入口以及所述换热液出口连通的第一换热流道,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定子绕组、定子铁芯和定子压板,所述定子铁芯和所述定子压板均套设在所述定子绕组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换热液入口和换热液出口,所述壳体内设有分别与所述换热液入口以及所述换热液出口连通的第一换热流道;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定子绕组、定子铁芯和定子压板,所述定子铁芯和所述定子压板均套设在所述定子绕组外,所述定子铁芯设有第二换热流道,所述第二换热流道沿定子绕组的轴向贯穿定子铁芯,所述定子压板设有第三换热流道,所述第三换热流道设置为周向环绕所述定子绕组,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与所述第三换热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流道与第二换热流道或/和所述第三换热流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换热液入口和换热液出口,所述壳体内设有分别与所述换热液入口以及所述换热液出口连通的第一换热流道;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定子绕组、定子铁芯和定子压板,所述定子铁芯和所述定子压板均套设在所述定子绕组外,所述定子铁芯设有第二换热流道,所述第二换热流道沿定子绕组的轴向贯穿定子铁芯,所述定子压板设有第三换热流道,所述第三换热流道设置为周向环绕所述定子绕组,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与所述第三换热流道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流道与第二换热流道或/和所述第三换热流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定子压板包括:对接固定的第一环形压板和第二环形压板,所述第一环形压板和所述第二环形压板的至少一个内部设有用于形成所述第三换热流道的流动凹槽,所述第一环形压板设有第三流道入口,所述第二环形压板设有第三流道出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道入口和所述第三流道出口设置在所述定子压板的径向相对的两侧。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涛王炳一刘婷陈凯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