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芯、动力电池、动力电池组、用电装置及制造方法
本申请涉及动力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芯、动力电池、动力电池组、用电装置及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动力电池由于其能量密度大、充电速度快等优点,被大量应用在电动汽车、电动列车或电动自行车等场景中。在动力电池的快速充电过程中,尤其是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在快速充电时,动力电池内部的电芯会产生大量的热,这些热如果不能及时的传导到电池外部,则会使电池的温度快速升高,有热失控的风险。为了解决快速充电中涉及的热失控问题,常常采用强化散热的方法,例如在电池壳体外布置液冷或者直冷系统,通过液冷或者直冷系统将电池壳体的热量传导到外部。但电池内部的电芯到电池壳体的传热路径存在很大的热阻,导致动力电池内部电芯产生的热不能快速地传递到电池外部。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芯、动力电池、动力电池组、用电装置及制造方法,将电芯中第一集流体与电池壳体底部的间距设置为小于隔膜与电池壳体底部的间距,使得电芯产生的一部分热可以通过集流体传导到电池壳体,由于集流体的导热系数远远大于隔膜,因此动力电池内部电芯产生的一部分热可以通过集流体快速地传递到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极性片、第二极性片以及隔膜,其中,所述第一极性片和所述第二极性片之间设置有所述隔膜,所述第一极性片和所述第二极性片的极性相异;所述第一极性片包括第一集流体,所述第一集流体与电池壳体底部的间距小于所述隔膜与所述电池壳体底部的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极性片、第二极性片以及隔膜,其中,所述第一极性片和所述第二极性片之间设置有所述隔膜,所述第一极性片和所述第二极性片的极性相异;所述第一极性片包括第一集流体,所述第一集流体与电池壳体底部的间距小于所述隔膜与所述电池壳体底部的间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体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涂覆有第一活性物质,所述第二延伸部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内部延伸并超出所述隔膜,所述第二延伸部与电池壳体底部的间距小于所述隔膜与所述电池壳体底部的间距。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部上涂覆有绝缘涂层。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体与所述电池壳体底部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一端为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的弯折处与所述电池壳体底部接触。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端部嵌入到所述电池壳体底部,或所述第一集流体的端部粘接在所述电池壳体底部,或所述第一集流体的端部焊接在所述电池壳体底部。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包括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所述第一隔膜和所述第二隔膜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集流体,所述第一隔膜和所述第二隔膜的端部接合。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性片为正极性片,所述第二极性片为负极性片;或,所述第一极性片为负极性片,所述第二极性片为正极性片。9.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电芯和电池壳体;所述电池壳体内部设置有所述电芯。10.一种动力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电池。11.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电池。12.一种动力电池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第一极性片、隔膜与第二极性片依次层叠放置,以形成电芯,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极性片的一侧超出所述隔膜,所述第一极性片包括第一集流体;沿目标方向将所述电芯填装至所述电池壳体内,以使得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集流体与所述电池壳体底部的间距小于所述隔膜与所述电池壳体底部的间距,所述目标方向为所述第一极性片上超出所述隔膜一侧的方向。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电池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伟,于哲勋,刘辰光,李阳兴,王平华,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