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缸体塞板组合电液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84329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08: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旋转缸体塞板组合电液泵,旋转缸体与塞板组合的电液泵,旋转缸体自身旋转,塞板在外胀弹簧作用下沿旋转缸体的凹槽滑动,在导流轴的调配下,将高压和低压油液进行配流混合,实现油液的稳定供给;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旋转缸体塞板组合电液泵,从结构上降低了原有柱塞式电液泵的复杂程度,材料和加工成本同时降低,减小了原有柱塞泵的摩擦面积,使能力损耗降低,增强了机械效率;将机构安装到转子内部,减小3联泵的体积,并有利于电机的散热,延长了电液泵的使用寿命。

A Combined Electro-hydraulic Pump with Rotary Cylinder Block and Plug Plat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ombined electro-hydraulic pump for rotating cylinder block, an electro-hydraulic pump for rotating cylinder block and plug plate, a rotating cylinder block rotates itself, and the plug plate slides along the groove of the rotating cylinder block under the action of an external expansion spring. Under the allocation of the diversion axis, the high-pressure and low-pressure oil is mixed to realize the stable supply of oil;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combined electro-hydraulic pump for rotating cylinder block and plug plate. The structure reduces the complexity of the original plunger electro-hydraulic pump, reduces the material and processing costs, reduces the friction area of the original plunger pump, reduces the capacity loss and enhances the mechanical efficiency; installs the mechanism into the rotor, reduces the volume of the three-pump,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heat dissipation of the motor, and prolongs the service life of the electro-hydraulic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旋转缸体塞板组合电液泵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液泵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旋转缸体塞板组合电液泵。
技术介绍
液压动力源主要有传统电机-泵组、屏蔽式电机泵和电液泵三种。传统电机-泵组和屏蔽式电机泵采用电机与液泵靠联轴器连接的方式,这种方式会带来许多的缺点:联轴器不同心带来的噪声和振动;轴向排列使得其体积和质量都比较大;多处连接和配合使得可靠性降低,油液泄露的风险增加。所以电液泵作为高度融合一体化电机泵是液压动力源主要的发展方向。现阶段的高压工业动力泵,都采用柱塞形式。它是依靠阻塞在缸体中的往复运动,使密封工作型腔的容积发生变化来实现吸油、压油。具有额定压力高、流量调节方便等优点。但也存在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体积较大等缺点。现在液压动力机构都采用三段结构,分为本体、电机、联轴器,大大减小了结构体积,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旋转缸体塞板组合电液泵,该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旋转缸体塞板组合电液泵,包括壳体、吸油端盖、出油端盖、吸油接头、出油接头、定子绕组、转子绕组、滚针轴承、弹簧组、两个旋转缸体、导流轴、两个配流套、塞板、外胀弹簧、止转销。吸油端盖与出油端盖固定于壳体的两端,壳体内壁固定连接定子绕组,转子绕组通过滚针轴承在吸油端盖与出油端盖间转动。旋转缸体外侧设有键槽通过花键与转子绕组连接,并与转子绕组同轴转动。两组旋转缸体对称安装,且两个旋转缸体之间安装弹簧组,使两旋转缸体向外张紧;旋转缸体内侧凹槽为起伏结构。导流轴通过止转销固定于吸油端盖和出油端盖之间,并穿过旋转缸体和配流套形成同轴配合。在止转销的作用下,导流轴不会随着旋转缸体的转动而转动。导流轴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油盲孔和出油盲孔,吸油接头连接到进油盲孔,出油接头连接到出油盲孔。导流轴近进油盲孔端设置第一导流槽、第二导流槽;导流轴近出油盲孔端设置第三导流槽、第四导流槽。第一导流槽、第二导流槽与第四导流槽、第三导流槽对称设置。第一导流槽上设有连接到进油盲孔的第一联通孔、第二导流槽上设有连接到出油盲孔的第二联通孔、第四导流槽上设有连接到进油盲孔的第四联通孔、第三导流槽上设有连接到出油盲孔第三联通孔。两个配流套对通过止转销分别固定于吸油端盖与旋转缸体、出油端盖与旋转缸体之间。配流套周壁上设有塞板孔,外胀弹簧与塞板一共压装到配流套上的塞板孔中,塞板与凹槽匹配。塞板孔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通油孔和第二通油孔。固定于吸油端盖与旋转缸体之间的配流套上的第一通油孔连接到第一导流槽,第二通油孔连接到第二导流槽。进油盲孔通过第一联通孔联通第一通油孔,最后连接到左侧旋转缸体的凹槽,为进油路;出油盲孔通过第二联通孔联通第二通油孔,最后连接到左侧旋转缸体的凹槽,为出油路。固定于出油端盖与旋转缸体之间的配流套上的第一通油孔连接到第四导流槽,第二通油孔连接到第三导流槽。进油盲孔通过第四联通孔联通第一通油孔,最后连接到右侧旋转缸体的凹槽,为进油路;出油盲孔通过第三联通孔联通第二通油孔,最后连接到右侧旋转缸体的凹槽,为出油路。外胀弹簧与塞板一共压装到配流套上的塞板孔中,塞板与旋转缸体的凹槽匹配。电液泵定子绕组供电,使转子绕组在两侧滚针轴承的滚动支撑下转动,转子绕组带动旋转缸体转动,旋转缸体凹槽为起伏形状与塞板共同作用使入口型腔与出口型腔的容积发生变化。达到吸油与压油的效果,两组旋转缸体对称安装使压吸油动作连续。通过配流套与导流轴共同作用,使两组机构油源汇聚到一起,实现同入口同出口。可选的,吸油接头与吸油端盖通过螺栓连接,出油接头通过螺纹配合旋入出油端盖;壳体内壁上通过花键固定连接定子绕组。可选的,壳体上安装有接线柱,接线柱与电液泵内的温度、压力传感器连接。本专利技术一种旋转缸体塞板组合电液泵,从结构上降低了原有柱塞泵的复杂程度,主要零件减少的10件以内,材料和加工成本同时降低,减小了原有柱塞泵的摩擦面积,使能力损耗降低,增强了机械效率,将机构安装到转子内部,减小3联泵的体积,并有利于电机的散热,提高了机构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旋转缸体塞板组合电液泵纵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旋转缸体主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导流轴主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配流套主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塞板主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旋转缸体与配流套配合示意图。附图标记:1-壳体、2-吸油端盖、3-出油端盖、4-吸油接头、5-出油接头、6-定子绕组、7-转子绕组、8-滚针轴承、9-弹簧组、10-旋转缸体、101-凹槽、11-导流轴、111-进油盲孔、112-第一导流槽、1121-第一联通孔、113-第二导流槽、1131-第二联通孔、114-出油盲孔、115-第三导流槽、1151-第三联通孔、116-第四导流槽、1161-第四联通孔、12-配流套、121-塞板孔、122-第一通油孔、123-第二通油孔、13-塞板、14-外胀弹簧、15-止转销、16-接线柱。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6所示,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一种旋转缸体塞板组合电液泵,包括壳体1、吸油端盖2、出油端盖3、吸油接头4、出油接头5、定子绕组6、转子绕组7、滚针轴承8、弹簧组9、两个旋转缸体10、导流轴11、两个配流套12、塞板13、外胀弹簧14、止转销15。吸油端盖2与出油端盖3固定于壳体1的两端,吸油接头4与吸油端盖2通过螺栓连接,出油接头5通过螺纹配合旋入出油端盖3;壳体1内壁上通过花键固定连接定子绕组6。转子绕组7通过滚针轴承8在吸油端盖2与出油端盖3间转动;旋转缸体10外侧设有键槽通过花键与转子绕组7连接,并同轴转动。两组旋转缸体10对称安装,且两个旋转缸体10之间安装弹簧组9,使两旋转缸体10向外张紧;旋转缸体10内侧凹槽101为起伏结构。导流轴11通过止转销15固定于吸油端盖2和出油端盖3之间,并穿过旋转缸体10和配流套12形成同轴配合。导流轴11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油盲孔111和出油盲孔114,吸油接头4连接到进油盲孔111,出油接头5连接到出油盲孔114,导流轴11近进油盲孔111端设置第一导流槽112、第二导流槽113;导流轴11近出油盲孔114端设置第三导流槽115、第四导流槽116。第一导流槽112、第二导流槽113与第四导流槽116、第三导流槽115对称设置;第一导流槽112上设有连接到进油盲孔111的第一联通孔1121,第二导流槽113上设有连接到出油盲孔114的第二联通孔1131,第四导流槽116上设有连接到进油盲孔111的第四联通孔1161,第三导流槽115上设有连接到出油盲孔114第三联通孔1151。配流套12对通过止转销15分别固定于吸油端盖2与旋转缸体10、出油端盖3与旋转缸体10之间。配流套12周壁上设有塞板孔121,外胀弹簧14与塞板13一共压装到配流套12上的塞板孔121中,塞板13与凹槽101匹配。塞板孔121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通油孔122和第二通油孔123。固定于吸油端盖2与旋转缸体10之间的配流套12上的第一通油孔122连接到第一导流槽112,第二通油孔123连接到第二导流槽113。进油盲孔111通过第一联通孔1121联通第一通油孔122连接到左侧旋转缸体10的凹槽101,为进油路;出油盲孔114通过第二联通孔1131联通第二通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转缸体塞板组合电液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吸油端盖(2)、出油端盖(3)、吸油接头(4)、出油接头(5)、定子绕组(6)、转子绕组(7)、滚针轴承(8)、弹簧组(9)、两个旋转缸体(10)、导流轴(11)、两个配流套(12)、塞板(13)、外胀弹簧(14)、止转销(15);所述吸油端盖(2)与出油端盖(3)固定于壳体(1)的两端,所述壳体(1)内壁固定连接定子绕组(6),所述转子绕组(7)通过滚针轴承(8)在吸油端盖(2)与出油端盖(3)间转动;所述旋转缸体(10)外侧设有键槽通过花键与转子绕组(7)连接,并同轴转动;两组旋转缸体(10)对称安装,且两个旋转缸体(10)之间安装弹簧组(9),使两旋转缸体(10)向外张紧;所述旋转缸体(10)内侧凹槽(101)为起伏结构;所述导流轴(11)通过止转销(15)固定于吸油端盖(2)和出油端盖(3)之间,并穿过旋转缸体(10)和配流套(12)形成同轴配合;所述导流轴(11)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油盲孔(111)和出油盲孔(114),所述吸油接头(4)连接到进油盲孔(111),所述出油接头(5)连接到出油盲孔(114),所述导流轴(11)近进油盲孔(111)端设置第一导流槽(112)、第二导流槽(113);所述导流轴(11)近出油盲孔(114)端设置第三导流槽(115)、第四导流槽(116);所述第一导流槽(112)、第二导流槽(113)与第四导流槽(116)、第三导流槽(115)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导流槽(112)上设有连接到进油盲孔(111)的第一联通孔(1121),所述第二导流槽(113)上设有连接到出油盲孔(114)的第二联通孔(1131),所述第四导流槽(116)上设有连接到进油盲孔(111)的第四联通孔(1161),所述第三导流槽(115)上设有连接到出油盲孔(114)第三联通孔(1151);所述配流套(12)对通过止转销(15)分别固定于吸油端盖(2)与旋转缸体(10)、出油端盖(3)与旋转缸体(10)之间;所述配流套(12)周壁上设有塞板孔(121),所述外胀弹簧(14)与塞板(13)一共压装到配流套(12)上的塞板孔(121)中,所述塞板(13)与凹槽(101)匹配,所述塞板孔(121)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通油孔(122)和第二通油孔(123);固定于吸油端盖(2)与旋转缸体(10)之间的配流套(12)上的第一通油孔(122)连接到第一导流槽(112),第二通油孔(123)连接到第二导流槽(113);固定于出油端盖(3)与旋转缸体(10)之间的配流套(12)上的第一通油孔(122)连接到第四导流槽(116),第二通油孔(123)连接到第三导流槽(1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转缸体塞板组合电液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吸油端盖(2)、出油端盖(3)、吸油接头(4)、出油接头(5)、定子绕组(6)、转子绕组(7)、滚针轴承(8)、弹簧组(9)、两个旋转缸体(10)、导流轴(11)、两个配流套(12)、塞板(13)、外胀弹簧(14)、止转销(15);所述吸油端盖(2)与出油端盖(3)固定于壳体(1)的两端,所述壳体(1)内壁固定连接定子绕组(6),所述转子绕组(7)通过滚针轴承(8)在吸油端盖(2)与出油端盖(3)间转动;所述旋转缸体(10)外侧设有键槽通过花键与转子绕组(7)连接,并同轴转动;两组旋转缸体(10)对称安装,且两个旋转缸体(10)之间安装弹簧组(9),使两旋转缸体(10)向外张紧;所述旋转缸体(10)内侧凹槽(101)为起伏结构;所述导流轴(11)通过止转销(15)固定于吸油端盖(2)和出油端盖(3)之间,并穿过旋转缸体(10)和配流套(12)形成同轴配合;所述导流轴(11)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油盲孔(111)和出油盲孔(114),所述吸油接头(4)连接到进油盲孔(111),所述出油接头(5)连接到出油盲孔(114),所述导流轴(11)近进油盲孔(111)端设置第一导流槽(112)、第二导流槽(113);所述导流轴(11)近出油盲孔(114)端设置第三导流槽(115)、第四导流槽(116);所述第一导流槽(112)、第二导流槽(113)与第四导流槽(116)、第三导流槽(115)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导流槽(112)上设有连接到进油盲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誉许彤彤
申请(专利权)人:唐山德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