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67183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8 10: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元件,包含一对透光层叠体,一对透光层叠体紧密贴合,一对透光层叠体的内部反射面的方向形成正交排列,透光层叠体包含:若干条透明条,透明条的单面或双面上设有金属反射层,若干条透明条紧密贴合,透明条之间的贴合面不涂抹粘合材料并且为设有金属反射层的面;透明板材,透明板材覆盖在紧密贴合的若干条透明条上,透明板材与若干条透明条的贴合面垂直;第一粘合层,第一粘合层设置在透明板材与紧密贴合的若干条透明条之间,第一粘合层粘合透明板材与若干条透明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大大改善了光学成像元件的力学和热学性能,提高了产品对环境变化的抵御和适应能力;同时,大大简化了制造工艺,节省了成本,提高了制造效率。

Optical imaging ele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成像元件
本技术涉及光学成像
,特别涉及一种光学成像元件。
技术介绍
光学成像元件是光学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大部分光学成像元件起成像的作用,如透镜、棱镜或反射镜等。另外还有一些在光学系统中起特殊作用如分光、传像和滤波等的光学成像元件,如分划板、滤光片、光栅或光寻纤维件等。而全息透镜、梯度折射率透镜、二元光学元件等是近一二十年来出现的新型光学成像元件。现有技术中,光学成像元件的生产成本较高,生产工序较复杂,因此现有技术中光学成像元件的制造方法存在无法低价大量生产的缺陷,这种制造方法在制造时的工艺复杂,并且在控制力学和热学性能的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元件,包含一对透光层叠体,所述一对透光层叠体紧密贴合,所述一对透光层叠体的内部反射面的方向形成正交排列,所述透光层叠体包含:若干条透明条,所述透明条的单面或双面上设有金属反射层,所述若干条透明条紧密贴合,透明条之间的贴合面不涂抹粘合材料并且为设有金属反射层的面;透明板材,所述透明板材覆盖在紧密贴合的若干条透明条上,所述透明板材与若干条透明条的贴合面垂直;第一粘合层,所述第一粘合层设置在透明板材与紧密贴合的若干条透明条之间,所述第一粘合层粘合透明板材与若干条透明条。进一步,所述光学成像元件还包含第二粘合层,所述第二粘合层设置在一对透光层叠体之间,粘合所述一对透光层叠体。进一步,所述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为高分子粘着剂或透光双面胶,所述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的材料相同或不相同。进一步,所述第一粘合层和第二粘合层的厚度为5μm~2mm。进一步,所述透明条和透明板材的材料相同或不相同,每块透明板材的厚度为0.2mm~8mm。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成像元件,只需要将一对透光层叠体贴合即可,通过透明板材的设置,大大改善了光学成像元件的力学和热学性能,提高了产品对环境变化的抵御和适应能力;同时,通过不再对透明条之间涂抹粘合剂,大大简化了制造工艺,节省了成本,提高了制造效率。要理解的是,前面的一般描述和下面的详细描述两者都是示例性的,并且意图在于提供要求保护的技术的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图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光学成像元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图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光学成像元件的透视图;图3为图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光学成像元件的透明条贴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光学成像元件的透光层叠体的剖视图;图5为图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光学成像元件的剖视图;图6为图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光学成像元件的透明条单面涂覆金属反射层的示意图;图7为图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光学成像元件的透明条双面涂覆金属反射层的示意图;图8为图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光学成像元件在使用状态的工作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阐述。首先,将结合图1~8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成像元件1,包含一对透光层叠体2和第二粘合层3,第二粘合层3设置在一对透光层叠体2之间,粘合一对透光层叠体2。其中,透光层叠体2包含:若干条透明条21、透明板材22、第一粘合层23,一对透光层叠体2紧密贴合,如图8所示,一对透光层叠体2的内部反射面的方向形成正交排列,以保证通过光学成像元件的反射,能够实现实物和实像的面对面对称,确保光学成像元件1的成像效果。具体地,如图6~7所示,透明条21的单面或双面上设有金属反射层211,若干条透明条21紧密贴合,透明条21之间的贴合面不涂抹粘合材料并且为设有金属反射层211的面。在本实施例中,金属反射层211由高反射率的钛、锡、铬、铝或银制成。具体地,图4~7所示,透明板材22覆盖在紧密贴合的若干条透明条21上,透明板材22与若干条透明条21的贴合面垂直,即与金属反射层211垂直,以保证光线的反射光路。在本实施例中,透明条21和透明板材22的材料为玻璃或有机玻璃或树脂材料,透明条21和透明板材22的材料可以相同或不相同,进一步,根据具体环境和应用场景,每块透明板材22的厚度范围为0.2mm~8mm,大大改善了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提高了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具体地,图4~5所示,第一粘合层23设置在透明板材22与紧密贴合的若干条透明条21之间,第一粘合层23粘合透明板材22与若干条透明条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粘合层23和第二粘合层3为高分子粘着剂或透光双面胶,其中,高分子粘着剂可UV或热固化,并且粘度适当。进一步,第一粘合层23和第二粘合层3的材料相同或不相同,第一粘合层23和第二粘合层3的厚度为5μm~2mm。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成像元件,其制造过程包含如下步骤:将若干条按照规格要求切割的透明条21整齐排列并相互贴合,透明条21之间无需涂抹任何粘合剂,并用夹具夹持整齐排列的透明条21。在若干条透明条21贴合面的垂直面上,涂抹第一粘合层23。在第一粘合层23上覆盖透明板材22构成透光层叠体2。在本步骤中,如果第一粘合层23为高分子粘着剂,则在覆盖上透明板材22后,使用UV或热使高分子粘着剂固化;如果第一粘合层23为双面胶,则通过压力使透明板材22和若干条透明条21粘合,构成透光层叠体2。以上两种粘合方法均可行。在透光层叠体2上,若干条透明条21贴合面的另一垂直面,即未加透明板材22的一侧涂抹第二粘合层3。将一对透光层叠体2通过第二粘合层3粘合构成光学成像元件1,在本实施例中,在涂抹第二粘合层3之前,对透光层叠体2上透明板材22对面的透明条21表面进行研磨或不研磨都可以。在本步骤中,通过第二粘合层3粘合一对透光层叠体2的方法和上述第一粘合层23粘合透明板材22的方法相同,但第一粘合层23和第二粘合层3的选材无需一致,具体方法根据第一粘合层23的选材而定。如上所述,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成像元件1中,透明条21之间不再涂抹粘合剂,大大简化了制造工艺,节省了成本,提高了制造效率,同时,透明板材22可根据具体环境和应用场景调整厚度,大大改善了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提高了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以上,参照图1~8描述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成像元件1,只需要将一对透光层叠体2贴合即可,通过透明板材22的设置,大大改善了光学成像元件的力学和热学性能,提高了产品对环境变化的抵御和适应能力;同时,通过不再对透明条21之间涂抹粘合剂,大大简化了制造工艺,节省了成本,提高了制造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尽管已经以特定于结构特征和/或方法动作的语言描述了主题,但是应当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主题并不限于上文描述的特定特征或动作。相反,上文描述的特定特征和动作是作为实现权利要求的示例形式而被公开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成像元件,包含一对透光层叠体,所述一对透光层叠体紧密贴合,所述一对透光层叠体的内部反射面的方向形成正交排列,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层叠体包含:若干条透明条,所述透明条的单面或双面上设有金属反射层,所述若干条透明条紧密贴合,透明条之间的贴合面不涂抹粘合材料并且为设有金属反射层的面;透明板材,所述透明板材覆盖在紧密贴合的若干条透明条上,所述透明板材与若干条透明条的贴合面垂直;第一粘合层,所述第一粘合层设置在透明板材与紧密贴合的若干条透明条之间,所述第一粘合层粘合透明板材与若干条透明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成像元件,包含一对透光层叠体,所述一对透光层叠体紧密贴合,所述一对透光层叠体的内部反射面的方向形成正交排列,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层叠体包含:若干条透明条,所述透明条的单面或双面上设有金属反射层,所述若干条透明条紧密贴合,透明条之间的贴合面不涂抹粘合材料并且为设有金属反射层的面;透明板材,所述透明板材覆盖在紧密贴合的若干条透明条上,所述透明板材与若干条透明条的贴合面垂直;第一粘合层,所述第一粘合层设置在透明板材与紧密贴合的若干条透明条之间,所述第一粘合层粘合透明板材与若干条透明条。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侃张兵李俊洪增辉
申请(专利权)人:像航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