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航空座椅靠背倾角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04902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8 0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座椅靠背倾角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耳片和第二耳片、底座、复位弹簧、防护、动密封组件、缸筒、活塞杆、弹簧座、内弹簧、阀座、阀芯、阀体、密封胶圈、过流体和控制杆。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行程无极调节、刚性锁紧、轻量化、高可靠性。调节装置可在行程范围内实现任性行程无极调节。调节装置能够实现任意位置刚性锁紧,锁紧性能远优于其它介质为气的调节装置。相比国内外类似产品,重量降低约7%。选用高性能耐磨U形密封件及单套活塞密封件,提升了调节装置的磨损寿命及可靠性。

A Backrest Inclination Adjusting Device for Aircraft Seats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seat back inclination adjust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ear plate and a second ear plate, a base, a reset spring, protection, a dynamic seal assembly, a cylinder barrel, a piston rod, a spring seat, an inner spring, a valve seat, a valve core, a valve body, a sealing rubber ring, a passing fluid and a control rod.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non-polar regulation, rigid locking, lightweight and high reliability. The adjusting device can realize endless adjustment of wayward travel within the range of travel. The adjusting device can achieve rigid locking at any position, and its locking performance i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other adjusting devices with air as medium. Compared with similar product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weight is reduced by about 7%. The wear life and reliability of the adjusting device are improved by selecting high-performance wear-resistant U-shaped seals and single piston sea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航空座椅靠背倾角调节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航空座椅靠背倾角调节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航空、高铁座椅靠背倾角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在飞机、高铁座椅系统中,椅背需要具有一定角度的倾角调节功能,同时实现此倾角调节功能的调节装置须具有无级调节功能、高寿命及高可靠性。主要设计难点在于实现长寿命(20万次以上“载荷—位移循环”),因此,结构、密封的设计均应以此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成本和轻量化。目前,我国民航飞机座椅靠背倾角调节装置维修配件由国外公司垄断,配件价格高、维修周期长。国外座椅靠背倾角调节装置产业发展成熟,产品可靠性高,寿命可达到25万次循环。国内市场上的座椅靠背倾角调节装置普遍存在可靠性差、寿命短、重量大、成本高等缺点,产生以上缺点的原因主要有:(1)对座椅靠背倾角调节装置的核心设计参数、加工工艺未完全掌握;(2)产品装配、注油工艺不完善,导致装配后的调节装置内部的油液含有一定空气;(3)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设计—制造—测试”产品研制体系。因此设计一套具有高可靠性、轻量化、低成本的座椅靠背倾角调节装置尤为重要。本专利技术从机械、液压流体基本理论出发,通过类似封闭式内循环液压截止阀的结构形式,选用高强度铝合金及高强度不锈钢材质,设计了一套座椅靠背倾角调节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飞机、高铁座椅系统的靠背倾角调节装置,同时要求该倾角调节装置具有高可靠性、高寿命(20万次循环寿命)、轻量化(重量比国外同类产品降低至少5%)、低成本(价格为国外同类产品价格的2/3)等特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座椅靠背与支撑底座之间实现可调支撑,无极调节以及刚性锁紧。提供一种座椅靠背倾角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耳片6和第二耳片1、底座7、复位弹簧8、防护壳4、动密封组件10、缸筒12、活塞杆14、弹簧座20、内弹簧21、阀座22、阀芯23、阀体24、密封胶圈25、过流体26和控制杆27;底座7与第一耳片固定连接,且底座具有中心孔,所述活塞杆的前端插入所述中心孔中并固定连接;底座7上固定安装有防护壳4;缸筒12一端深入到保护壳内部;复位弹簧8套装在缸筒12外壁面上,复位弹簧一端顶在缸筒12外壁的台阶面上限位,另一端顶在底座上;缸筒12位于壳体外部的一端与第二耳片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为中空杆,所述缸筒套装在活塞杆外部;所述缸筒内壁径向形成限位环台,所述活塞杆外壁径向形成活塞,所述活塞与所述缸筒内壁面滑动密封,且缸筒内壁的限位环台对活塞限位;所述缸筒与活塞杆之间设置有两组动密封组件,且所述两组动密封组件分别位于所述缸筒内壁两端;活塞杆上径向开有第一通油孔和第二通油孔,第一通油孔和第二通油孔分别位于活塞两侧;所述第一通油孔和第二通油孔均连通活塞杆外部与中空腔;所述弹簧座20、内弹簧21、阀座22、阀芯23、阀体24、过流体26、控制杆27均设置在活塞杆中空腔中;过流体26、阀体24和弹簧座20固定安装在活塞杆中空腔中,且过流体26和阀体24固定位置位于第一通油孔和第二通油孔之间,所述过流体26和阀体24将活塞杆中空腔分为前、后腔,所述弹簧座20固定在后腔中,所述内弹簧设置在阀座与所述弹簧座20之间,所述阀芯设置在阀体与阀座之间;阀体24开有中心通孔,在内弹簧的作用下,所述阀芯封闭阀体的中心通孔;所述控制杆27贯穿所述过流体26和阀体24,且控制杆27一端顶在所述阀芯上;活塞将缸筒分隔为第一活塞腔和第二活塞腔,所述第一通油孔连通第一活塞腔与前腔,所述第二通油孔连通第二活塞腔与后腔;所述控制杆另一端从活塞杆中伸出,并与活塞杆动密封连接,所述控制杆另一端为锁定控制端;所述第一耳片用于与座椅靠背和支撑底座之一转动连接,第二耳片用于与座椅靠背和支撑底座另一转动连接;当推动控制杆,使得阀芯打开阀体中心通孔,前腔与后腔导通,同时第一活塞腔和第二活塞腔导通,活塞能够无阻力的滑动;当拉动控制杆,使得阀芯封闭阀体中心通孔,前腔与后腔不连通,同时第一活塞腔和第二活塞腔不导通,活塞在阻力作用下不能滑动,实现刚性锁紧,且在活塞滑动到任意位置均可以拉动控制杆,实现无极调节。优选地,所述限位环台为倒锥面环台,所述活塞具有环锥面,并与倒锥面环台型面配合;优选地,所述第一耳片为双耳片,第二耳片为单耳片。优选地,还包括支托3和压杆2,第一耳片或保护壳与支托固定连接,压杆滑动设置在支托中,且压杆2与控制杆伸出端固定连接,实现对控制杆的控制。优选地,动密封组件包括金属挡圈9、U形密封组件10和过油环11。过油环11对密封圈10限位。优选地,活塞杆中空腔,在中空活塞杆两端均安装有内堵头17、内堵头密封挡圈18和内堵头密封件19,形成所述活塞杆中空腔。优选地,缸筒12外壁的台阶面上安装有压环15和止位螺套16,用于固定复位弹簧的端部。优选地,活塞杆端部安装有堵帽29,所述控制杆贯穿堵帽29。进一步的,防护壳4采用铝质材料,为圆筒形薄壁结构。进一步的,本申请中的密封部件均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活塞杆内部依次装有控制杆、阀座、阀芯、阀体、过流体、弹簧、堵帽等结构。控制杆可以为阶梯轴结构。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行程无极调节。调节装置可在行程范围内实现任性行程无极调节。(2)刚性锁紧。调节装置能够实现任意位置刚性锁紧,锁紧性能远优于其它介质为气的调节装置。(3)轻量化。相比国内外类似产品,重量降低约7%。(4)高可靠性。选用高性能耐磨U形密封件及单套活塞密封件,提升了调节装置的磨损寿命及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座椅靠背倾角调节装置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内部结构原理示意图;图3为图2的局部剖视图;其中,1-第一耳片、2-压杆、3-支托、4-防护壳、5-止位螺母、6-第二耳片、7-底座、8-复位弹簧、9-金属挡圈、10-U形密封组件、11-过油环、12-缸筒、13-活塞密封组件、14-活塞杆、15-压环、16-止位螺套、17-内堵头、18内堵头密封挡圈、19-内堵头密封件、20-弹簧座、21-内弹簧、22-阀座、23-阀芯、24-阀体、25-密封胶圈、26-过流体、27-控制杆、28-控制杆密封组件、29-堵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提供一种座椅靠背倾角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耳片6和第二耳片1、底座7、复位弹簧8、防护壳4、动密封组件10、缸筒12、活塞杆14、弹簧座20、内弹簧21、阀座22、阀芯23、阀体24、密封胶圈25、过流体26和控制杆27;底座7与第一耳片固定连接,且底座具有中心孔,所述活塞杆的前端插入所述中心孔中并固定连接;底座7上固定安装有防护壳4;缸筒12一端深入到保护壳内部;复位弹簧8套装在缸筒12外壁面上,复位弹簧一端顶在缸筒12外壁的台阶面上限位,另一端顶在底座上;缸筒12位于壳体外部的一端与第二耳片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为中空杆,所述缸筒套装在活塞杆外部;所述缸筒内壁径向形成限位环台,所述活塞杆外壁径向形成活塞,所述活塞与所述缸筒内壁面滑动密封,且缸筒内壁的限位环台对活塞限位;所述缸筒与活塞杆之间设置有两组动密封组件,且所述两组动密封组件分别位于所述缸筒内壁两端;活塞杆上径向开有第一通油孔和第二通油孔,第一通油孔和第二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座椅靠背倾角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耳片6和第二耳片1、底座7、复位弹簧8、防护壳4、动密封组件10、缸筒12、活塞杆14、弹簧座20、内弹簧21、阀座22、阀芯23、阀体24、密封胶圈25、过流体26和控制杆27;底座7与第一耳片固定连接,且底座具有中心孔,所述活塞杆的前端插入所述中心孔中并固定连接;底座7上固定安装有防护壳4;缸筒12一端深入到保护壳内部;复位弹簧8套装在缸筒12外壁面上,复位弹簧一端顶在缸筒12外壁的台阶面上限位,另一端顶在底座上;缸筒12位于壳体外部的一端与第二耳片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为中空杆,所述缸筒套装在活塞杆外部;所述缸筒内壁径向形成限位环台,所述活塞杆外壁径向形成活塞,所述活塞与所述缸筒内壁面滑动密封,且缸筒内壁的限位环台对活塞限位;所述缸筒与活塞杆之间设置有两组动密封组件,且所述两组动密封组件分别位于所述缸筒内壁两端;活塞杆上径向开有第一通油孔和第二通油孔,第一通油孔和第二通油孔分别位于活塞两侧;所述第一通油孔和第二通油孔均连通活塞杆外部与中空腔;所述弹簧座20、内弹簧21、阀座22、阀芯23、阀体24、过流体26、控制杆27均设置在活塞杆中空腔中;过流体26、阀体24和弹簧座20固定安装在活塞杆中空腔中,且过流体26和阀体24固定位置位于第一通油孔和第二通油孔之间,所述过流体26和阀体24将活塞杆中空腔分为前、后腔,所述弹簧座20固定在后腔中,所述内弹簧设置在阀座与所述弹簧座20之间,所述阀芯设置在阀体与阀座之间;阀体24开有中心通孔,在内弹簧的作用下,所述阀芯封闭阀体的中心通孔;所述控制杆27贯穿所述过流体26和阀体24,且控制杆27一端顶在所述阀芯上;活塞将缸筒分隔为第一活塞腔和第二活塞腔,所述第一通油孔连通第一活塞腔与前腔,所述第二通油孔连通第二活塞腔与后腔;所述控制杆另一端从活塞杆中伸出,并与活塞杆动密封连接,所述控制杆另一端为锁定控制端;所述第一耳片用于与座椅靠背和支撑底座之一转动连接,第二耳片用于与座椅靠背和支撑底座另一转动连接;当推动控制杆,使得阀芯打开阀体中心通孔,前腔与后腔导通,同时第一活塞腔和第二活塞腔导通,活塞能够无阻力的滑动;当拉动控制杆,使得阀芯封闭阀体中心通孔,前腔与后腔不连通,同时第一活塞腔和第二活塞腔不导通,活塞在阻力作用下不能滑动,实现刚性锁紧,且在活塞滑动到任意位置均可以拉动控制杆,实现无极调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座椅靠背倾角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耳片6和第二耳片1、底座7、复位弹簧8、防护壳4、动密封组件10、缸筒12、活塞杆14、弹簧座20、内弹簧21、阀座22、阀芯23、阀体24、密封胶圈25、过流体26和控制杆27;底座7与第一耳片固定连接,且底座具有中心孔,所述活塞杆的前端插入所述中心孔中并固定连接;底座7上固定安装有防护壳4;缸筒12一端深入到保护壳内部;复位弹簧8套装在缸筒12外壁面上,复位弹簧一端顶在缸筒12外壁的台阶面上限位,另一端顶在底座上;缸筒12位于壳体外部的一端与第二耳片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为中空杆,所述缸筒套装在活塞杆外部;所述缸筒内壁径向形成限位环台,所述活塞杆外壁径向形成活塞,所述活塞与所述缸筒内壁面滑动密封,且缸筒内壁的限位环台对活塞限位;所述缸筒与活塞杆之间设置有两组动密封组件,且所述两组动密封组件分别位于所述缸筒内壁两端;活塞杆上径向开有第一通油孔和第二通油孔,第一通油孔和第二通油孔分别位于活塞两侧;所述第一通油孔和第二通油孔均连通活塞杆外部与中空腔;所述弹簧座20、内弹簧21、阀座22、阀芯23、阀体24、过流体26、控制杆27均设置在活塞杆中空腔中;过流体26、阀体24和弹簧座20固定安装在活塞杆中空腔中,且过流体26和阀体24固定位置位于第一通油孔和第二通油孔之间,所述过流体26和阀体24将活塞杆中空腔分为前、后腔,所述弹簧座20固定在后腔中,所述内弹簧设置在阀座与所述弹簧座20之间,所述阀芯设置在阀体与阀座之间;阀体24开有中心通孔,在内弹簧的作用下,所述阀芯封闭阀体的中心通孔;所述控制杆27贯穿所述过流体26和阀体24,且控制杆27一端顶在所述阀芯上;活塞将缸筒分隔为第一活塞腔和第二活塞腔,所述第一通油孔连通第一活塞腔与前腔,所述第二通油孔连通第二活塞腔与后腔;所述控制杆另一端从活塞杆中伸出,并与活塞杆动密封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伟刘小川张积广王朝阳李洪文赵文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