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抑菌防爆窗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2461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4 02:11
一种抑菌防爆窗膜,依次由抑菌涂层、第一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第一丙烯酸胶粘剂层、第二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第二丙烯酸胶粘剂层和离型膜构成且各层复合为一体;第一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的外侧表面上预先形成有亚克力涂层;抑菌涂层由抑菌组合物涂覆在第一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的具有亚克力涂层的外侧表面上,经过低温50~70摄氏度挥发溶剂之后在高压汞灯下进行紫外固化形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抑菌防爆窗膜中,抑菌涂层通过紫外光固化而无需高温烘烤固化,避免了有机抑菌剂热稳定性差的缺陷,而且可以形成厚达4~12μm的抑菌涂层以提供持久的抑菌效果,且具有优异的耐磨和抗污效果。

An Antibacterial and Explosion-proof Window Film

A bacteriostatic and explosion-proof window film is composed of bacteriostatic coating, first transparent polyester or polyimide plastic film substrate, first acrylic adhesive layer, second transparent polyester or polyimide plastic film substrate, second acrylic adhesive layer and separated film in turn, and each layer is combined as a whole;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first transparent polyester or polyimide plastic film substrate is pre-formed with imide. The bacteriostatic coating is coated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first transparent polyester or polyimide plastic film substrate with acrylic coating by the bacteriostatic composition, which is formed by ultraviolet curing under high pressure mercury lamp after volatilizing solvent at 50-70 degrees Celsius at low temperature. In the antimicrobial and explosion-proof window film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the antimicrobial coating is cured by ultraviolet light without baking at high temperature, thus avoiding the defect of poor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organic antimicrobial agent, and can form an antimicrobial coating with a thickness of 4-12 um to provide lasting antimicrobial effect, and has excellent wear resistance and antifouling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抑菌防爆窗膜
本技术涉及一种适合粘贴在建筑物的窗户玻璃或汽车的车窗玻璃表面上的窗膜,尤其是一种具有抑菌涂层的抑菌防爆窗膜。
技术介绍
基于防爆的需要,车辆和建筑物的门窗玻璃表面通常会粘帖防爆窗膜。然而对车内或室内环境来说,一旦窗膜滋生细菌,将会给健康生活带来很大不便,而且通常情况下一般人并不会关注窗膜是否存在细菌的问题,因此,窗膜滋生细菌会形成难以发觉的污染源,是很大的污染隐患。在窗膜表面涂覆抑菌涂层可以抑制细菌在窗膜上的生长,有效防止细菌的传播。通常的抑菌涂层是在普通涂料的基础上添加抑菌剂涂覆在窗膜表面固化形成的。抑菌剂作为一种功能性助剂分散在涂层体系中,固化后存在于涂层中。抑菌剂可以是有机抑菌剂,也可以是无机抑菌剂。这种作为功能性助剂的抑菌剂存在一个普遍的缺陷,就是其与普通涂料的其它成分的结合力不够,尤其是无机抑菌剂,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迁移到涂层表面,涂层表面擦拭会使抑菌剂丢失,造成抑菌能力衰减,甚至丧失抑菌能力。有机抑菌剂分为有机小分子抑菌剂和高分子抑菌剂两类,品种很多,主要有香草醛或乙基香草醛类化合物、酰基苯胺类、咪唑类、噻唑类、异噻唑酮衍生物、季铵盐类、季鏻盐、双呱类、酚类等,另外还有甲壳素、芥末、蓖麻油、山葵等天然抑菌剂。有机小分子抑菌剂易于挥发、化学稳定性差,与基料相容性差、在基料中分散困难。有机抑菌剂的另一个显著缺点在于热稳定性差,不适合在高温热固化中应用。无机抑菌剂通常是利用银、铜、锌等金属及相应金属离子的抑菌能力,通过物理吸附、离子交换等方法,将银、铜、锌等金属(或其离子)固定在氟石、硅胶等多孔材料的表面制成抑菌剂,然后将其加入到涂层体系中,当然也可以将银、铜、锌等金属粉末及相应无机盐粉末直接加入到涂料中。这类抑菌剂常用的有载银沸石、载银锌沸石等,主要抑菌因子是银离子或银。另外一类无机抑菌剂,如纳米二氧化钛,可以直接添加到涂层体系中起到抑菌功能。无机抑菌剂的优点在于热稳性好,在烘烤型涂层中也可以应用,而且广谱抑菌、抑菌效率高、不易产生抗药性;缺点在于银离子或银易变色,不适合浅颜色色漆;而纳米二氧化钛必须有光照才能发挥抑菌活性,同时在光照下分解的原子态氧会分解涂层树脂,造成涂层性能劣化;另外一个显著缺点是前面提及的,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迁移到涂层表面,抑菌能力会发生衰减,甚至丧失抑菌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抑菌防爆窗膜,以减少或避免前面所提到的问题。具体来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抑菌防爆窗膜,其由含有有机抑菌剂的抑菌组合物涂覆在窗膜的表面形成抑菌涂层,该抑菌涂层可以无需高温烘烤即可固化,避免了有机抑菌剂热稳定性差的缺陷,而且形成的抑菌涂层具备持久的抑菌效果,且具有优异的耐磨和抗污效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抑菌防爆窗膜,依次由抑菌涂层、第一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第一丙烯酸胶粘剂层、第二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第二丙烯酸胶粘剂层和离型膜构成且各层复合为一体;其中,所述第一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的外侧表面上预先形成有亚克力涂层,所述抑菌涂层由抑菌组合物涂覆在所述第一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的具有所述亚克力涂层的外侧表面上,经过低温50~70摄氏度挥发溶剂之后在高压汞灯下进行紫外固化形成;所述抑菌涂层的厚度为4~12μm。优选地,所述第一或第二丙烯酸胶粘剂层是由丙烯酸胶粘剂混合物料涂覆在第一或第二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的表面上,在温度90~150℃,放置10~150秒后固化形成的。优选地,所述抑菌防爆窗膜厚度为135~451μm,其中,;第一或第二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的厚度为50~175μm;第一或第二丙烯酸胶粘剂层的厚度为6~25μm;离型膜的厚度为19~39μm。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抑菌防爆窗膜中,抑菌涂层通过紫外光固化而无需高温烘烤固化,避免了有机抑菌剂热稳定性差的缺陷,而且形成的抑菌涂层具备持久的抑菌效果,且具有优异的耐磨和抗污效果。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显示的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抑菌防爆窗膜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其中各实施例所用原料,除另有说明外,均为市售工业品,通过商业渠道可以购得。正如
技术介绍
部分所述,鉴于现有技术中的抑菌涂层使用无机抑菌剂易变色的缺点,将其应用于窗膜容易降低使用观感,因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抑菌组合物的抑菌防爆窗膜,其中的抑菌组合物含有有机抑菌剂,为了避免有机抑菌剂热稳定性差的缺陷,本技术的抑菌组合物采用了较低温度下通过UV照射的方式进行固化,可以形成厚达4~12μm的抑菌涂层以提供持久的抑菌效果,且具有优异的耐磨和抗污效果。本技术的抑菌防爆窗膜如附图1所示,它是依次由抑菌涂层1、第一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2、第一丙烯酸胶粘剂层3、第二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4、第二丙烯酸胶粘剂层5和离型膜6构成且各层复合为一体。第一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2的外侧表面上预先形成有亚克力涂层,其另一侧表面(内侧表面)没有亚克力涂层。所述抑菌防爆窗膜厚度为135~451μm,其中,抑菌涂层1的厚度为4~12μm;第一或第二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2、4的厚度为50~175μm;第一或第二丙烯酸胶粘剂层3、5的厚度为6~25μm;离型膜6的厚度为19~39μm。在技术的另一个未图示的具体实施例中,为了增强防爆性能,也可以再设置一层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以及一层丙烯酸胶粘剂层。即,本实施例的抑菌防爆窗膜可以依次由抑菌涂层、第一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第一丙烯酸胶粘剂层、第二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第二丙烯酸胶粘剂层、第三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第三丙烯酸胶粘剂层和离型膜构成且各层复合为一体。本实施例的抑菌防爆窗膜厚度为191~651μm,其中,抑菌涂层的厚度为4~12μm;第一、第二或第三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的厚度为50~175μm;第一、第二或第三丙烯酸胶粘剂层的厚度为6~25μm;离型膜的厚度为19~39μm。本技术的抑菌防爆窗膜的抑菌涂层1的厚度可以达到4~12μm,远超过一般1~2μm的普通涂层的厚度,因而不会出现由于涂层厚度太薄出现满面晶点以及抑菌效果不明显的缺陷。另外,本技术的第一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2优选使用具备亚克力涂层的薄膜材料,例如产自江苏双星彩塑股份有限公司的品名为SX185的薄膜基材,该基材表面在生产时,将亚克力涂层涂布在PET的表面,其上的亚克力涂层可以与本技术的抑菌涂层1形成化学键牢固结合,使得薄膜基材2的表面可以形成厚达4~12μm的涂层,可以克服常规涂层太厚易脱落的问题。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本技术的抑菌涂层1由下述抑菌组合物固化形成,所述抑菌组合物是由以下组分在常温下混合均匀形成的组合物,其各组份的配比如下:上述组份之和为100wt%;其中,所述抑菌剂采用常州三特化工有限公司销售的品名为ST-382的有机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抑菌防爆窗膜,依次由抑菌涂层(1)、第一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2)、第一丙烯酸胶粘剂层(3)、第二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4)、第二丙烯酸胶粘剂层(5)和离型膜(6)构成且各层复合为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2)的外侧表面上预先形成有亚克力涂层;所述抑菌涂层(1)固化形成在所述第一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2)的具有所述亚克力涂层的外侧表面上;所述抑菌涂层(1)的厚度为4~12μ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抑菌防爆窗膜,依次由抑菌涂层(1)、第一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2)、第一丙烯酸胶粘剂层(3)、第二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4)、第二丙烯酸胶粘剂层(5)和离型膜(6)构成且各层复合为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2)的外侧表面上预先形成有亚克力涂层;所述抑菌涂层(1)固化形成在所述第一透明聚酯或聚酰亚胺塑料薄膜基材(2)的具有所述亚克力涂层的外侧表面上;所述抑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培服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双星彩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