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及其双叉臂式后悬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1889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4 00: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及其双叉臂式后悬架,该双叉臂式后悬架包括车轮托架(1)、安装在所述车轮托架(1)上的两个减振器(2),以及与所述车轮托架(1)铰接的上叉臂(4)和下叉臂(5),所述车轮托架(1)具有供驱动轴(6)穿过的通孔,两个所述减振器(2)对称地布置在车轮轴线的前后两侧,所述上叉臂(4)和所述下叉臂(5)布置在车轮轴线的上下两侧,且相对所述车轮托架(1)在车身横截面内转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叉臂式后悬架可以应用于后驱汽车,不会妨碍到驱动轴的布置,而且,通过改善下叉臂的受力情况,降低了发生断裂的风险,使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得以提高。

A Vehicle and Its Double Fork Arm Rear Suspension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automobile and a double-fork-arm rear suspension. The double-fork-arm rear suspension comprises a wheel bracket (1), two shock absorbers (2) mounted on the wheel bracket (1), an upper fork arm (4) and a lower fork arm (5) articulated with the wheel bracket (1). The wheel bracket (1) has a through hole for driving axle (6), and the two shock absorbers (2) are symmetrically arranged on the axle of the wheel. The upper fork arm (4) and the lower fork arm (5) are arranged on the upper and lower sides of the axle of the wheel, and rotate in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body relative to the wheel bracket (1). The double fork arm rear suspension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can be applied to the rear drive vehicle without hindering the arrangement of the driving axle. Moreover, by improving the force condition of the lower fork arm, the risk of fracture is reduced, and the ride comfort of the vehicle is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及其双叉臂式后悬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及其双叉臂式后悬架。
技术介绍
双横臂悬架是目前对提高汽车的操稳性和平顺性最有利的悬架形式之一,现有的叉臂形式的双横臂悬架中,减振器通常安装在A字形下叉臂的中部横梁上,这导致下叉臂承受来自减振器的附加弯矩,易发生断裂失效,而且,由于减振器的位置妨碍到驱动轴的布置,所以这种结构的双横臂悬架无法应用到驱动桥上,限制了汽车驱动系统设计的灵活性,因此,如何改进叉臂形式的双横臂悬架,以便能应用到驱动桥上,并改善下叉臂的受力情况,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及其双叉臂式后悬架,该双叉臂式后悬架可以应用于后驱汽车,不会妨碍到驱动轴的布置,而且,通过改善下叉臂的受力情况,降低了发生断裂的风险,使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得以提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的双叉臂式后悬架,包括:车轮托架,所述车轮托架具有供驱动轴穿过的通孔;安装在所述车轮托架上的两个减振器,两个所述减振器对称地布置在车轮轴线的前后两侧;以及与所述车轮托架铰接的上叉臂和下叉臂,所述上叉臂和所述下叉臂布置在车轮轴线的上下两侧,且相对所述车轮托架在车身横截面内转动。优选地,在上述双叉臂式后悬架中,所述减振器的下端与所述车轮托架铰接,上端与车身或车架铰接,所述减振器相对所述车轮托架在车身横截面内转动。优选地,在上述双叉臂式后悬架中,所述车轮托架包括竖立布置的圆环形的中间体,所述中间体的上端和下端均固定连接有用于安装叉臂的第一支座,所述第一支座为横卧的圆筒体。优选地,在上述双叉臂式后悬架中,在所述中间体的圆周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支座相差90°的位置上,对称地设置有两个L形的与所述中间体固定连接的支架,所述支架的长边沿车身纵向延伸,短边朝向车身内侧,所述支架的短边的末端具有用于安装所述减振器的第二支座,所述第二支座为叉形结构。优选地,在上述双叉臂式后悬架中,所述减振器上套设有螺旋弹簧。优选地,在上述双叉臂式后悬架中,所述上叉臂和/或所述下叉臂为A字形。一种汽车,包括双叉臂式后悬架,所述双叉臂式后悬架为如上述任意一项所公开的双叉臂式后悬架。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汽车的双叉臂式后悬架中,设置有两个减振器,这两个减振器安装在了车轮托架上,对称地布置在车轮轴线的前后两侧,因此,不仅避免了下叉臂承受来自减振器的附加弯矩,而且避开了驱动轴的安装位置,另外,两个减振器在车身纵向上形成一定的跨度,可以有效提高舒适性,由此可见,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叉臂式后悬架可以应用于后驱汽车,不会妨碍到驱动轴的布置,而且,下叉臂的受力情况改善后,降低了发生断裂的风险,使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得以提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的双叉臂式后悬架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叉臂式后悬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1中件1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叉臂式后悬架与驱动轴的布置关系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车轮托架;11、中间体;12、支架;13、第一支座;2、减振器;3、螺旋弹簧;4、上叉臂;5、下叉臂;6、驱动轴。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参见图1和图2,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的双叉臂式后悬架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该双叉臂式后悬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叉臂式后悬架包括车轮托架1、减振器2、上叉臂4和下叉臂5,其中,车轮托架1具有供驱动轴6(见图4)穿过的通孔,两个减振器2安装在车轮托架1上,且对称地布置在车轮轴线的前后两侧,上叉臂4和下叉臂5布置在车轮轴线的上下两侧,并与车轮托架1铰接,上叉臂4和下叉臂5相对车轮托架1在车身横截面内转动。参见图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叉臂式后悬架中,设置有两个减振器2,这两个减振器2安装在了车轮托架1上,对称地布置在车轮轴线的前后两侧,因此,不仅避免了下叉臂5承受来自减振器2的附加弯矩,而且避开了驱动轴6的安装位置,另外,两个减振器2在车身纵向上形成一定的跨度,可以有效提高舒适性,由此可见,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叉臂式后悬架可以应用于后驱汽车,不会妨碍到驱动轴的布置,而且,下叉臂的受力情况改善后,降低了发生断裂的风险,使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得以提高。具体实际应用中,减振器2的下端与车轮托架1之间一般为铰接连接,上端与车身或车架之间一般也为铰接连接,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减振器2相对车轮托架1在车身横截面内转动。减振器2上通常套设有螺旋弹簧3,上叉臂4和下叉臂5既可以为A字形,也可以为V字形。本实施例中车轮托架1的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车轮托架1包括竖立布置的圆环形的中间体11,中间体11的上端和下端均固定连接有用于安装叉臂的第一支座13,第一支座13为横卧的圆筒体,即第一支座13的铰接孔沿车身纵向延伸。在中间体11的圆周方向上与第一支座13相差90°的位置上,对称地设置有两个L形的与中间体11固定连接的支架12,支架12的长边沿车身纵向延伸,短边朝向车身内侧,支架12的短边的末端具有用于安装减振器2的第二支座,第二支座为叉形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双叉臂式后悬架。由于上述实施例公开的双叉臂式后悬架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具有该双叉臂式后悬架的汽车同样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本文在此不再赘述。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专利技术。对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专利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的双叉臂式后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轮托架(1),所述车轮托架(1)具有供驱动轴(6)穿过的通孔;安装在所述车轮托架(1)上的两个减振器(2),两个所述减振器(2)对称地布置在车轮轴线的前后两侧;以及与所述车轮托架(1)铰接的上叉臂(4)和下叉臂(5),所述上叉臂(4)和所述下叉臂(5)布置在车轮轴线的上下两侧,且相对所述车轮托架(1)在车身横截面内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的双叉臂式后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轮托架(1),所述车轮托架(1)具有供驱动轴(6)穿过的通孔;安装在所述车轮托架(1)上的两个减振器(2),两个所述减振器(2)对称地布置在车轮轴线的前后两侧;以及与所述车轮托架(1)铰接的上叉臂(4)和下叉臂(5),所述上叉臂(4)和所述下叉臂(5)布置在车轮轴线的上下两侧,且相对所述车轮托架(1)在车身横截面内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叉臂式后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2)的下端与所述车轮托架(1)铰接,上端与车身或车架铰接,所述减振器(2)相对所述车轮托架(1)在车身横截面内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叉臂式后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托架(1)包括竖立布置的圆环形的中间体(11),所述中间体(11)的上端和下端均固定连接有用于安装叉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玉红毕兰平
申请(专利权)人:核心驱动科技金华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