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致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0964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30 2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致动器。电动致动器具有:具有马达轴的马达;与马达轴连接的减速机构;容纳马达和减速机构的壳体;以及支承马达轴的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马达轴具有:偏心轴部,其将减速机构的齿轮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配重安装轴部,其配置于偏心轴部与马达之间,并具有比偏心轴部的直径大的直径,在配重安装轴部安装有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偏心的重心轴线的平衡配重,配重安装轴部呈在周面的一部分具有第一平面部的绕中心轴线的圆柱状,第一平面部位于相对于中心轴线与偏心轴部的中心相反的一侧,平衡配重具有:贯通孔,其供配重安装轴部插入;以及第二平面部,其设置于贯通孔的内周面,并与第一平面部相对。

Electric Actuato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electric actuator. The electric actuator has: a motor with a motor shaft; a deceleration mechanism connected with the motor shaft; a housing containing the motor and the deceleration mechanism; and a first bearing and a second bearing supporting the motor shaft. The motor shaft has: an eccentric shaft, which supports the gear of the deceleration mechanism to be able to rotate; and a counterweight mounting shaft, which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eccentric shaft and the motor and has a ratio. The diameter of the eccentric shaft is large, and the balanced counterweight with eccentricity relative to the central axis is installed on the counterweight mounting axis. The counterweight mounting axis is cylindrical with the first plane around the central axis. The first plane is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central axis relative to the eccentric axis. The counterweight has a through hole. The axle insertion for the counterweight installation and the second plane part are arranged on the inner circumference of the through hole and are opposite to the first plane p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致动器
本技术涉及电动致动器。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作为使用于电动致动器的减速器,已知有偏心型减速器。例如,在日本特开2001-336587号公报中公开有为了抑制随着齿轮的偏心运动产生的振动以及噪音而在齿轮内部配置有平衡用配重的减速器。在配重配置于齿轮的内部的结构中,需要将配重以能够旋转的状态内置于齿轮内部,而且在配重的轴向两侧设置轴承。因此,存在减速器以及电动致动器的轴向长度变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轴向长度并且能够抑制随着偏心运动产生的振动的电动致动器。根据本技术方案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电动致动器,其具有:马达,其具有沿中心轴线延伸的马达轴;减速机构,其配置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侧的部分的径向外侧,并与所述马达轴连接;壳体,其容纳所述马达以及所述减速机构;第一轴承,其在所述减速机构的轴向一侧支承所述马达轴;以及第二轴承,其在所述马达的轴向另一侧支承所述马达轴,所述马达轴具有:偏心轴部,其将所述减速机构的齿轮支承为能够旋转,并相对于中心轴线偏心;以及配重安装轴部,其配置于所述偏心轴部与所述马达之间,并具有比所述偏心轴部的直径大的直径,在所述配重安装轴部安装有平衡配重,所述平衡配重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偏心的重心轴线,所述配重安装轴部呈在周面的一部分具有第一平面部的绕中心轴线的圆柱状,所述第一平面部位于相对于中心轴线与所述偏心轴部的中心相反的一侧,所述平衡配重具有:贯通孔,其供所述配重安装轴部插入;以及第二平面部,其设置于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并与所述第一平面部相对。根据本技术的方式,提供一种能够维持轴向长度并且能够抑制随着偏心运动产生的振动的电动致动器。由以下的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的纵剖视图。图3是示出图2的III-III截面的横剖视图,是朝向轴向一侧观察减速机构的图。图4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电动致动器中的转子的侧视图。图5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电动致动器所包含的转子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利用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致动器10具有壳体11、马达20、减速机构30、输出部40、旋转检测装置60、第一配线部件91、第二配线部件92、第一轴承51、第二轴承54、第三轴承55以及第四轴承56。马达20具有转子22、定子23、控制基板70、汇流条80以及旋转检测部75。转子22具有沿第一中心轴线(中心轴线)J1延伸的马达轴21。即,马达20具有马达轴21。减速机构30与马达轴21连接。输出部40具有经由减速机构30被传递马达轴21的旋转的输出轴部41。输出轴部41沿第一中心轴线J1的轴向延伸。输出轴部41配置于与配置有马达轴21的轴向位置不同的轴向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第一中心轴线J1的轴向是上下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第一中心轴线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轴向中的从马达轴21朝向输出轴部41的方向称作轴向一侧,将从输出轴部41朝向马达轴21的方向称作轴向另一侧。轴向一侧是沿着第一中心轴线J1从马达20朝向减速机构30以及输出部40的方向。轴向另一侧是沿着第一中心轴线J1从输出部40以及减速机构30朝向马达20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轴向一侧是下侧,是图1以及图2的下侧。轴向另一侧是上侧,是图1以及图2的上侧。另外,上侧以及下侧只是用于对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除了这些名称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将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径向中的靠近第一中心轴线J1的方向称作径向内侧,将远离第一中心轴线J1的方向称作径向外侧。将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壳体11容纳马达20、减速机构30、输出部40以及旋转检测装置60。壳体11具有马达壳体12和减速机构壳体13。马达壳体12和减速机构壳体13是由树脂制成。即,壳体11由树脂制成。如图1所示,壳体11具有通气部17。通气部17具有连接壳体11的内部与外部的呼吸孔。如图2所示,马达壳体12具有向轴向一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12i。减速机构壳体13具有向轴向另一侧开口的第二开口部13j。壳体11具有将马达壳体12与减速机构壳体13在使各自的开口部在轴向上相对的状态下固定的结构。即,马达壳体12与减速机构壳体13在第一开口部12i与第二开口部13j在轴向上相对的状态下相互固定起来。在马达壳体12与减速机构壳体13相互固定的状态下,第一开口部12i的内部与第二开口部13j的内部相互连通。在马达壳体12中容纳马达20、第一配线部件91以及第三轴承55。马达壳体12具有周壁部12a、盖体12g、分隔壁部12d、轴承保持部12e、连接器部12c以及第一配线保持部14。周壁部12a是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周壁部12a呈圆筒状。周壁部12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开口。周壁部12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开口。周壁部12a的轴向一面以及轴向另一面分别开口。即,周壁部12a向轴向两侧开口。周壁部12a沿第一中心轴线J1覆盖第一中心轴线J1的周围。在周壁部12a中容纳定子23。周壁部12a包围定子23的径向外侧。周壁部12a的内部通过后述的分隔壁部12d分隔成轴向一侧的部分和轴向另一侧的部分。周壁部12a的内部中的比分隔壁部12d靠轴向一侧的部分是定子容纳部。周壁部12a的内部中的比分隔壁部12d靠轴向另一侧的部分是控制基板容纳部12f。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控制基板容纳部12f的内径比定子容纳部的内径大。如图1以及图2所示,盖体12g呈板状。盖体12g封闭向周壁部12a的轴向另一侧开口的开口部。盖体12g封闭控制基板容纳部12f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盖体12g利用螺钉16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周壁部12a。如图2所示,分隔壁部12d呈从周壁部12a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扩展的圆环板状。分隔壁部12d从轴向另一侧覆盖定子23。分隔壁部12d位于转子22以及定子23与控制基板70之间。分隔壁部12d配置于沿轴向的转子22以及定子23与控制基板70之间。在分隔壁部12d设置有沿轴向贯通分隔壁部12d的贯通孔。例如线圈线等穿过贯通孔。线圈线从后述的定子23的线圈延伸并穿过贯通孔内,与控制基板70电连接。轴承保持部12e呈筒状。轴承保持部12e以第一中心轴线J1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轴承保持部12e设置于分隔壁部12d的径向内缘部。在轴承保持部12e的内周面固定有第三轴承55。轴承保持部12e保持第三轴承55。如图1所示,连接器部12c从周壁部12a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连接器部12c呈沿径向延伸的筒状。连接器部12c向径向外侧开口。在本实施方式的例中,连接器部12c呈长圆筒状。连接器部12c的开口部的形状是周向长度比轴向长度长的长圆形。如图2所示,连接器部12c配置于在径向上与分隔壁部12d重合的位置处。连接器部12c保持后述的汇流条80。连接器部12c是进行与壳体11外的电气布线之间的连接的部分。在连接器部12c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致动器,其具有:马达,其具有沿中心轴线延伸的马达轴;减速机构,其配置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侧的部分的径向外侧,并与所述马达轴连接;壳体,其容纳所述马达和所述减速机构;第一轴承,其在所述减速机构的轴向一侧支承所述马达轴;以及第二轴承,其在所述马达的轴向另一侧支承所述马达轴,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轴具有:偏心轴部,其将所述减速机构的齿轮支承为能够旋转,并相对于中心轴线偏心;以及配重安装轴部,其配置于所述偏心轴部与所述马达之间,并具有比所述偏心轴部的直径大的直径,在所述配重安装轴部安装有平衡配重,所述平衡配重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偏心的重心轴线,所述配重安装轴部呈在周面的一部分具有第一平面部的绕中心轴线的圆柱状,所述第一平面部位于相对于中心轴线与所述偏心轴部的中心相反的一侧,所述平衡配重具有:贯通孔,其供所述配重安装轴部插入;以及第二平面部,其设置于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并与所述第一平面部相对。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9.28 JP 2017-1890301.一种电动致动器,其具有:马达,其具有沿中心轴线延伸的马达轴;减速机构,其配置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侧的部分的径向外侧,并与所述马达轴连接;壳体,其容纳所述马达和所述减速机构;第一轴承,其在所述减速机构的轴向一侧支承所述马达轴;以及第二轴承,其在所述马达的轴向另一侧支承所述马达轴,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轴具有:偏心轴部,其将所述减速机构的齿轮支承为能够旋转,并相对于中心轴线偏心;以及配重安装轴部,其配置于所述偏心轴部与所述马达之间,并具有比所述偏心轴部的直径大的直径,在所述配重安装轴部安装有平衡配重,所述平衡配重具有相对于中心轴线偏心的重心轴线,所述配重安装轴部呈在周面的一部分具有第一平面部的绕中心轴线的圆柱状,所述第一平面部位于相对于中心轴线与所述偏心轴部的中心相反的一侧,所述平衡配重具有:贯通孔,其供所述配重安装轴部插入;以及第二平面部,其设置于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并与所述第一平面部相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部是D形切割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城秀一上松丰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东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