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预埋化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006016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30 2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预埋化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活性材料颗粒、导电剂、粘结剂、有机溶剂混合涂布在铜箔上;将涂布好的铜箔浸入含锂盐的有机溶液中,在电极和铜箔之间施加直流电压,进行第一次电化学反应;然后将铜箔转移浸入含锂盐的有机溶液中,在电极和铜箔之间施加直流电压,进行第二次电化学反应;将铜箔取出,干燥、辊压,得到预埋化负极材料。本发明专利技术表层高锂含量的合金层,在初始充放电阶段,释放锂离子到电解液中补充生产SEI膜损耗的锂离子,降低首次充放电容量的衰减;颗粒内部较低锂含量的合金层,在长期充放电循环过程中,持续释放锂离子,维持整个电池电化学系统中活性锂离子含量,延长循环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预埋化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预埋化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电压、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优势,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二次锂电池,其应用邻域包括便携式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和电力储能等。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始终是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发展方向,然而,容量衰减现象存在于锂离子电池实际使用的不同时期,其中一种重要的衰减机制与锂离子的损耗有关。在锂离子电池的首次充放电过程中,正、负极材料表面形成固体电解质膜(SEI膜),造成不可逆的锂离子的损失,降低充放电容量和库伦效率。尤其对于使用一些高容量的新型负极活性物质,如硅、硅氧化物、硅合金或锡、锡氧化物、锡合金等,锂离子电池的初始充放电过程的容量损失表现得更明显;而在长期循环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还会以的沉淀、析锂、成膜等形式不断地损耗,无法参与离子交换,导致容量持续地衰减。现有通过预制锂源可以实现对锂离子电池中损耗的锂进行补充,相关专利涉及的方法主要有金属锂、含锂化合物和硅锂合金。预制金属锂源包括将金属锂片或带辊压在集流体上(如专利公开号为CN1051909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预埋化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活性材料颗粒、导电剂、粘结剂、有机溶剂混合涂布在铜箔上;(2)将涂布好的铜箔浸入含锂盐的有机溶液中,在电极和铜箔之间施加直流电压,进行第一次电化学反应;(3)将进行第一次电化学反应后的铜箔转移浸入含锂盐的有机溶液中,在电极和铜箔之间施加直流电压,进行第二次电化学反应;(4)将进行第二次电化学反应后的铜箔取出,干燥、辊压,得到所述预埋化负极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预埋化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活性材料颗粒、导电剂、粘结剂、有机溶剂混合涂布在铜箔上;(2)将涂布好的铜箔浸入含锂盐的有机溶液中,在电极和铜箔之间施加直流电压,进行第一次电化学反应;(3)将进行第一次电化学反应后的铜箔转移浸入含锂盐的有机溶液中,在电极和铜箔之间施加直流电压,进行第二次电化学反应;(4)将进行第二次电化学反应后的铜箔取出,干燥、辊压,得到所述预埋化负极材料。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预埋化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材料颗粒为硅、硅氧化物、硅合金、锡、锡氧化物、锡合金材料的至少一种。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预埋化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和所述步骤(4)中的含锂盐的有机溶剂中的锂盐均为LiPF6、LiBF4、LiClO4、LiAlO4、LiOH、Li2CO3、CH3COOLi、LiNO3、LiB(C2O4)2、LiP(C6H4O2)3、LiPF3(C2F5)3以及LiN(SO2CF3)2中的至少一种。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锂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赟卞铁铮戴忠梁张臻
申请(专利权)人: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