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向华专利>正文

一种具有脚后跟半固定作用的鞋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9432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30 19: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脚后跟半固定作用的鞋底结构,包括用于承受人体踵部施加下压力的下支撑部、用于固定人体踵部的侧支撑部,下支撑部外表面中心处带有一体重感应凹位并且于鞋底形成用于缓冲压力的缓冲空间,体重感应凹位在施加下压力的过程中产生向下的形变;侧支撑部分别处于下支撑部的两侧,并且由下支撑部受压形变产生的应力使两个侧支撑部同时向着相对方向产生形变。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带体重感应凹位的一体成型的踵部半固定结构,可有效增强人体脚后跟部与鞋底之间的缓冲效果,特别是对于体重较大的穿着者,进一步增加脚后跟部位固定的稳定性;具有减震与保健双重作用,安全耐用;该结构便于生产、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脚后跟半固定作用的鞋底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鞋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脚后跟半固定作用的鞋底结构。
技术介绍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源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一种危害健康的隐患。具体表现在,人们在穿鞋后,目前的鞋底无法使人们能够强制避免步行和运动时发生的踵底触碰,对于年纪较大或体重较重的人群尤为明显,在步行或运动过程中,人体的踵部,尤其是踵底部位,不可能一直与鞋内底保持相互接触,反而是随着步行或运动的节奏变化,踵底部位频繁地与鞋内底进行触碰,从而对踵部产生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若频繁施加,会使足部神经血管常受到压迫,轻者会使一些人群产生眩晕感,重者还会导致足部肌肉、韧带损伤及腰部疼痛,更严重时,也会对人体脊椎、大脑产生一定的冲力。对于这种现象,若不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则会危害人体健康。本领域技术人员对现有公知技术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若能避免这种隐患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则相当于彻底杜绝了因踵底触碰带来的健康隐患,相当于提升了人们的健康水平,不仅可使所有人都受益,同时,克服这种隐患所采用的相关技术,也可为鞋类制造产业带来极大的产业价值。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正是在现有公知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的验证,对同一
内的产品结构提出进一步研发与设计的技术方案,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完全能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同一
的众多技术问题的解决以及提高技术方案的可拓展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脚后跟半固定作用的鞋底结构,使人体脚后跟部与鞋底之间的缓冲效果进一步加强,同时也使脚后跟部位的固定更加稳定,同时解决现有技术的诸多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脚后跟半固定作用的鞋底结构,用于带有鞋后帮的任意形状的鞋体,所述鞋底具有一体成型的踵部半固定结构,所述踵部半固定结构包括:用于承受人体踵部施加下压力的下支撑部,其外表面中心处带有一体重感应凹位并且于鞋底形成用于缓冲压力的缓冲空间,所述体重感应凹位在施加下压力的过程中产生向下的形变;用于固定人体踵部的侧支撑部,分别处于所述下支撑部的两侧,并且由所述下支撑部受压形变产生的应力使两个侧支撑部同时向着相对方向产生形变。以上技术方案的附加结构,还包括以下任意一项:对于下支撑部的具体结构,所述下支撑部包括直接与人体踵部接触的弹性受压面、以及支撑鞋体的底支撑面;其中的弹性受压面受压形变产生的运动方向与体重感应凹位方向相同。相应地,所述下支撑部底部与鞋体的鞋后帮面相接,从而构成带有缓冲空间的鞋体。对于以上技术具有任一项附加结构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侧支撑部包括用于固定人体踵部的踵部抵靠面;同时,该侧支撑部包括侧支撑面,该侧支撑面与鞋体的鞋后帮面相接,从而构成带有弹性侧支撑结构的鞋体。相应地,当体重感应凹位向下形变之后,所述弹性受压面与所述踵部抵靠面构成固定人体踵部的弧形固定面;所述弧形固定面对人体踵部形成半包围固定。此外,若下支撑部未产生形变且保持初始状态时,缓冲空间的体积达到最大值;所述体重感应凹位向下形变的程度随着人体重量增加而变大。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具有脚后跟半固定作用的鞋底结构的有益效果为:⑴通过在一体成型的踵部半固定结构增加体重感应凹位,使鞋底结构无需另行安装减震装置,便可有效增强人体脚后跟部与鞋底之间的缓冲效果,特别是对于体重较大的穿着者,更进一步地增加脚后跟部位固定的稳定性;⑵具有减震与保健双重作用,安全耐用;⑶当人体脚后跟部位接触时,能够为其提供一定的舒适感;⑷该结构便于生产,可直接采用一体成型而形成鞋底,成本较低。附图说明下面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鞋底结构的脚后跟对鞋底施重之前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鞋底结构的脚后跟对鞋底施重之后状态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鞋底结构的应用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鞋底结构的侧面示意图。图中:100、脚后跟部;101、体重施力面;1、鞋底本体;2、踵部半固定结构;21、下支撑部;22、侧支撑部;211、弹性受压面;212、体重感应凹位;213、底支撑面;221、踵部抵靠面;222、侧支撑面;223、顶支撑位。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具有脚后跟半固定作用的鞋底结构,所实施的技术手段要达到的目的在于,无需设计复杂的鞋底辅助固定结构并且在鞋底结构以外不另行安装减震装置的前提下,能有效增强穿着者脚后跟部位与鞋底之间的缓冲效果,特别是对于体重较大的穿着者,在支撑面上(如台面、地面等)行走时更能够进一步地减小震动并且增加脚后跟部位固定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若能够实现上述目的,则同时也间接地保护了足部神经血管不受压迫,避免足部肌肉、韧带损伤及腰部疼痛等,通过减缓此压力,有利于降低对人体脊椎、大脑的冲力,起到减震和保健的双重作用。因此,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其结构是在鞋底本体1上实施的,作用双方包括人体的脚后跟部100以及处于鞋底本体1上的踵部半固定结构2,其中的脚后跟部100的脚底面作为对踵部半固定结构2施力的体重施力面101。对于以上设置的踵部半固定结构2进行分析:所实施的踵部半固定结构2包括至少一个下支撑部21、以及与下支撑部21一体成型的侧支撑部22,从而构成容纳人体脚后跟部100的鞋内固定腔。对于各个支撑部的结构进一步实施:所实施的下支撑部21平行于鞋底面设置且具有一定的弹性,该弹性系数的具体设置可根据所应用的不同款式鞋的加工需求而定,并且在与人体脚后跟部位接触时能够为其提供一定的舒适感;同时,所实施的下支撑部21同时还分为内、外底,其中的内底处于鞋内固定腔并且该内底实施一弹性受压面211,其中的外底处于鞋底本体1底部并且该外底实施一体重感应凹位212,由于所实施的体重感应凹位212处于底支撑面213的中心部位,因此,两个侧支撑部22相当于以该体重感应凹位212中心线为对称轴呈左、右对称。进一步地,对于体重感应凹位212的结构,具体是由底支撑面213的中心部位向所实施的弹性受压面211的方向凹陷,因而,其方向为由下至上,在体重感应凹位212形成之后,底支撑面213外表面的中心点与鞋体放置的水平面之间形成一定距离,从而使踵部半固定结构2底部与鞋体放置的水平面之间构成用来缓解踵部下压力的缓冲区。所实施的侧支撑部22亦具备一定的弹性,每一部分侧支撑部22相对于下支撑部21具有两个向上凸起的侧翼部,该侧翼部的顶部即为顶支撑位223,每一部分侧支撑部22的外壁面形成对应一侧的侧支撑面222,该侧支撑面222与所应用的鞋体帮面相互抵靠;同时,每一部分侧支撑部22的内壁面实施一踵部抵靠面221,用于对相应一侧的脚后跟部100形成左、右方向的侧方位支撑。本专利技术通过实施以上结构可知,所实施的技术方案完全是在鞋底本体1自身结构的基础上完成的,不另行配置任何固定组件、减震部件等,当人体脚后跟部100进行正常的行走、跑、跳或其它踩踏动作时,即凭借其体重对鞋底本体1施于一定的压力,在施力之前或进行抬脚动作时,具体状态可参照图1,脚后跟部100的体重施力面101贴紧于下支撑部21的弹性受压面211,侧支撑部22的踵部抵靠面221与脚后跟部100存在一定的间隙,体重感应凹位212保持初始状态,用来缓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脚后跟半固定作用的鞋底结构,用于带有鞋后帮的任意形状的鞋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具有一体成型的踵部半固定结构,所述踵部半固定结构包括:用于承受人体踵部施加下压力的下支撑部,其外表面中心处带有一体重感应凹位并且于鞋底形成用于缓冲压力的缓冲空间,所述体重感应凹位在施加下压力的过程中产生向下的形变;用于固定人体踵部的侧支撑部,分别处于所述下支撑部的两侧,并且由所述下支撑部受压形变产生的应力使两个侧支撑部同时向着相对方向产生形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脚后跟半固定作用的鞋底结构,用于带有鞋后帮的任意形状的鞋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具有一体成型的踵部半固定结构,所述踵部半固定结构包括:用于承受人体踵部施加下压力的下支撑部,其外表面中心处带有一体重感应凹位并且于鞋底形成用于缓冲压力的缓冲空间,所述体重感应凹位在施加下压力的过程中产生向下的形变;用于固定人体踵部的侧支撑部,分别处于所述下支撑部的两侧,并且由所述下支撑部受压形变产生的应力使两个侧支撑部同时向着相对方向产生形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脚后跟半固定作用的鞋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部包括直接与人体踵部接触的弹性受压面、以及支撑鞋体的底支撑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脚后跟半固定作用的鞋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受压面受压形变产生的运动方向与体重感应凹位方向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脚后跟半固定作用的鞋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部底部与鞋体的鞋后帮面相接,从而构成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向华
申请(专利权)人:李向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