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8762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9 2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所述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包括:高压腔以及排气孔;腔孔,所述腔孔连通于所述高压腔以及所述排气孔之间;流量电磁阀,所述流量电磁阀包括阀体以及阀杆,其中,所述阀体相对于所述阀杆活动设置,所述阀杆阻挡或打开所述腔孔,所述阀杆的表面形成有溢流槽;溢流通道,所述溢流通道形成于所述溢流槽与所述腔孔的表面之间,且所述溢流通道的两端贯通。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流量电磁阀对高压腔的腔孔进行打开和关闭。流量电磁阀成本低,而且打开和关闭的可靠性强,有利于降低压缩机的功耗。

Non-clutch Internal Controlled Variabl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clutch-free internal control variabl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which comprises a high-pressure chamber and an exhaust hole; a cavity hole, which is connected between the high-pressure chamber and the exhaust hole; a flow solenoid valve, which comprises a valve body and a valve stem, wherein the valve body is movably arranged relative to the valve stem, and the stem resistance. The cavity hole is blocked or opened, and the surface of the valve stem is formed with an overflow groove; the overflow channel is formed between the surface of the overflow groove and the cavity hole, and the two ends of the overflow channel are connected. The invention opens and closes the cavity hole of the high-pressure cavity through a flow solenoid valve. Flow solenoid valve has low cost and strong reliability of opening and closing, which is conducive to reducing the power consumption of compresso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
技术介绍
目前的不含离合器内控变排量压缩机控制时,通过电磁线圈来实现高压腔与低压腔(排气孔)之间的连通和关闭,从而使压缩机处于工作和待机的状态,从而降低发动机的功耗。然而,如果采用电磁线圈的方式直接连通与关闭高压腔与低压腔的通路,所采用的电磁线圈成本非常高,且可靠性差,不利于降低功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切换打开高压腔部件成本高,可靠性差,不利于降低功耗的缺陷,提供一种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其特点在于,所述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包括:高压腔以及排气孔;腔孔,所述腔孔连通于所述高压腔以及所述排气孔之间;流量电磁阀,所述流量电磁阀包括阀体以及阀杆,其中,所述阀体相对于所述阀杆活动设置,所述阀杆阻挡或打开所述腔孔,所述阀杆的表面形成有溢流槽;溢流通道,所述溢流通道形成于所述溢流槽与所述腔孔的表面之间,且所述溢流通道的两端贯通。本方案中,通过流量电磁阀对腔孔进行打开和关闭。流量电磁阀成本低,而且打开和关闭的可靠性强,有利于降低功耗。其中,在腔孔被关闭时,压缩机待机仍然在进行一定的压缩。此时,通过溢流槽所形成的溢流通道,可以将高压腔内的气体泄漏出去。由此减少了压缩机的缸体的内部压力,减少部件运行的阻力,从而降低功耗。较佳地,所述溢流槽为螺旋状,所述溢流槽在所述阀杆的表面螺旋延伸。溢流槽的螺旋延伸可以增加泄漏的空间,且螺旋槽也有利于加工。较佳地,所述阀杆包括吸合端以及封堵端,所述吸合端与所述封堵端分别位于所述阀杆的两端,其中,所述溢流槽形成于所述封堵端的表面。较佳地,所述阀体内设置有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对应设置在所述吸合端的外侧。通过电磁线圈可以对吸合端进行吸引,从而控制阀杆的运动,进而对腔孔的关闭和打开进行控制。较佳地,所述流量电磁阀设置有限位盖,所述阀体内形成有容纳空间,其中,所述吸合端以及所述电磁线圈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限位盖盖设在所述容纳空间的出口,且所述吸合端被限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之中。限位盖可以防止阀杆以及电磁线圈脱出,也能够防止脏污进入流量电磁阀的内部,影响流量电磁阀的工作。较佳地,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夹设于所述吸合端与所述电磁线圈之间。复位弹簧可以提供回复力,由此在电磁线圈失电后,通过复位弹簧可以将阀杆顶回原位。较佳地,所述阀杆还包括杆部,所述杆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吸合端以及所述封堵端,其中,所述杆部穿设于所述限位盖。杆部与限位盖滑动连接,互不影响。较佳地,所述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包括缸体以及后盖,所述排气孔以及所述流量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后盖上。较佳地,所述排气孔的侧面形成有向外延伸的凸台,所述流量电磁阀固定于所述凸台内。通过外侧的凸台可以直接在后盖上进行操作,方便对流量电磁阀进行维护或者更换。较佳地,所述凸台的轴线方向垂直于所述腔孔的轴向方向,所述阀杆沿着所述凸台的轴线方向活动。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通过流量电磁阀对高压腔的腔孔进行打开和关闭。流量电磁阀成本低,而且打开和关闭的可靠性强,有利于降低压缩机的功耗。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腔孔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流量电磁阀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溢流槽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后盖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但并不因此将本专利技术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其中,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包括:高压腔3以及排气孔4。其中,高压腔3如图1所示,排气孔4如图5和图6所示。腔孔31,如图1所示,腔孔31连通于高压腔3以及排气孔4(图1中由于投影关系无法看到)之间。流量电磁阀2,如图2和图3所示,流量电磁阀2包括阀体22以及阀杆21,其中,阀体22相对于阀杆21活动设置,阀杆21阻挡或打开腔孔31,阀杆21的表面形成有溢流槽214;溢流通道,溢流通道(图中未标注)形成于溢流槽214与腔孔31的表面之间,且溢流通道的两端贯通。本方案中,通过流量电磁阀2对腔孔31进行打开和关闭。流量电磁阀2成本低,而且打开和关闭的可靠性强,有利于降低功耗。其中,在腔孔31被关闭时,压缩机待机仍然在进行一定的压缩。此时,通过溢流槽214所形成的溢流通道,可以将高压腔3内的气体泄漏出去。由此显著减少了压缩机的缸体11的内部压力,减少部件运行的阻力,从而降低功耗。如图3所示,溢流槽214为螺旋状,溢流槽214在阀杆21的表面螺旋延伸。溢流槽214的螺旋延伸可以增加泄漏的空间,且螺旋槽也有利于加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在阀杆21表面延伸的槽,但螺旋槽是最佳效果。如图2所示,阀杆21包括吸合端213以及封堵端211,吸合端213与封堵端211分别位于阀杆21的两端,其中,溢流槽214形成于封堵端211的表面。如图2所示,阀体22内设置有电磁线圈23,电磁线圈23对应设置在吸合端213的外侧。通过电磁线圈23可以对吸合端213进行吸引,从而控制阀杆21的运动,进而对腔孔31的关闭和打开进行控制。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流量电磁阀2还设置有限位盖25,阀体22内形成有容纳空间221,其中,吸合端213以及电磁线圈23设置于容纳空间221内;限位盖25盖设在容纳空间221的出口,且吸合端213被限位于容纳空间221之中。实际运行中,限位盖25可以防止阀杆21以及电磁线圈23脱出,也能够防止脏污进入流量电磁阀2的内部,影响流量电磁阀2的工作。如图2所示,容纳空间221内设置有复位弹簧24,复位弹簧24夹设于吸合端213与电磁线圈23之间。复位弹簧24可以提供回复力,由此在电磁线圈23失电后,通过复位弹簧24可以将阀杆21顶回原位。本实施例中,阀杆21还包括杆部212,杆部212的两端分别连接吸合端213以及封堵端211,其中,杆部212穿设于限位盖。杆部212与限位盖滑动连接,互不影响。如图4和图5所示,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包括缸体11以及后盖12,排气孔4以及流量电磁阀2设置于后盖12上。如图4和图6所示,排气孔4的侧面形成有向外延伸的凸台121,流量电磁阀2固定于凸台121内。通过外侧的凸台121可以直接在后盖12上进行操作,方便对流量电磁阀2进行维护或者更换。本实施例中,凸台121的轴线方向垂直于腔孔31的轴向方向,阀杆21沿着凸台121的轴线方向活动。如图5所示,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的缸体11内还设置有皮带轮总成61、旋转体总成62、滑履63、活塞64以及机械控制阀7。其中,皮带轮总成61驱动旋转体总成62,旋转体总成62的斜盘旋转并且带动活塞64在缸体11内进行往复运动。滑履63在活塞64的球窝内转动。机械控制阀7用于控制旋转体总成62的斜盘的倾斜角度,从而改变活塞64的行程距离,从而控制压缩机的排量。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通过流量电磁阀对高压腔的腔孔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包括:高压腔以及排气孔;腔孔,所述腔孔连通于所述高压腔以及所述排气孔之间;流量电磁阀,所述流量电磁阀包括阀体以及阀杆,其中,所述阀体相对于所述阀杆活动设置,所述阀杆阻挡或打开所述腔孔,所述阀杆的表面形成有溢流槽;溢流通道,所述溢流通道形成于所述溢流槽与所述腔孔的表面之间,且所述溢流通道的两端贯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包括:高压腔以及排气孔;腔孔,所述腔孔连通于所述高压腔以及所述排气孔之间;流量电磁阀,所述流量电磁阀包括阀体以及阀杆,其中,所述阀体相对于所述阀杆活动设置,所述阀杆阻挡或打开所述腔孔,所述阀杆的表面形成有溢流槽;溢流通道,所述溢流通道形成于所述溢流槽与所述腔孔的表面之间,且所述溢流通道的两端贯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槽为螺旋状,所述溢流槽在所述阀杆的表面螺旋延伸。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包括吸合端以及封堵端,所述吸合端与所述封堵端分别位于所述阀杆的两端,其中,所述溢流槽形成于所述封堵端的表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内设置有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对应设置在所述吸合端的外侧。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离合内控变排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电磁阀设置有限位盖,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艳军祝妍张恩祖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光裕汽车空调压缩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